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以中国|山东日照:东夷文明耀古今 文脉传承展新意

2024-12-03 17: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阳光海岸,活力日照。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悠远的故事。远古时代的东夷文化、太阳文化、龙山文化在此积淀流转,“毋忘在莒”的故事源远流长。

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壁厚不到1毫米,杯口最薄处仅0.2毫米,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在全省500多万件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今年又被写入全国统编教科书;

莒文化作为东夷文化的代表之一,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鲁莒会盟”“毋忘在莒”等典故流传至今;陵阳河遗址大口尊上的图像,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尧王城遗址以及两城镇、东海峪、丹土、陵阳河等遗址,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鲁东南文明之光在日照起源、闪耀,跨越5000年的历史长河,依然生生不息。

沧海桑田,岁月如梭,以东夷文化为根脉的日照,在历史变迁中不断行进、融合、创新和发展,蜕变成一座生态宜居、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滨海城市。而那深厚悠长的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悠久的东夷文化和两大古国遗址,让日照成为鲁东南文明之光

日照地处鲁东南沿海,历史遗迹众多,史前文化发达,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形成发展与融合演进是历史上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尧王城遗址、两城镇遗址、丹土遗址作为史前古城,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蜚声海内外,日照被誉为“考古圣地”。

11月2日,“鲁东南文明之光”——日照史前考古90周年暨东夷文化研究成果交流系列活动在山东日照开幕。尧王城考古遗址公园也于同期挂牌开园。

位于岚山区高兴镇的尧王城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海岱史前第一城”,遗址范围近400万平方米,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贯穿整个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

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掘面积8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10000余件,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汉代遗存,其中以龙山文化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

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专家对尧王城遗址的性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获得很多重要发现,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在日照,还有一座因东夷文化而闻名于世的遗址——位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的两城镇遗址。

两城镇遗址发现于1934年,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含商周、汉文化遗存,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2004年,由山东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及周边进行了聚落考古调查和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发掘出土的黑陶、玉器、酒器、稻田与稻谷、城址等遗存,证明了当时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日照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遗址所处的聚落群是一个龙山古国。

“尧王城古国和两城镇古国构成了龙山时代日照地区非常重要的两个古国,也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遗址。以这两个遗址为核心的呈等级状、呈金字塔式分布的聚落形态,显示出日照地区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或者东夷文化,在有限的区域之内有两个巨大的中心,当时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代表了东夷文明之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方辉说。

一南一北,两座古城相互辉映,像鲁东南沿海的一颗颗珍珠,实证了东夷人在这里创造的发达史前文明,让东夷文化之光绽放异彩。

莒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

有“3000年古城、4000年银杏、5000年文字”之称的日照市莒县,是莒国故城的所在地,也是莒文化生生不息的家园。

莒为三代古国故都,莒国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莒文化不仅是东夷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在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中,莒文化以极大的包容性融合其他地域和国族的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走进莒州博物馆“文明曙光”展厅,可见一件高约半米的“炮弹”状文物,这就是1960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的大口尊,也是镇馆之宝,是当时重要的祭祀礼器,显示出莒地先人非凡的创造力。其上刻画的“日月山”图案,已具备汉字音、形、义三要素,古文字学家于省吾释之为“旦”字。著名历史学家田昌五释为“昊”字,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先秦史学家理事长宋镇豪指出,莒文化是最纯的绵延悠长的东夷文明的代表,核心区在山东省日照、莒县一带,目前已可追溯到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时期,其历史影响、文化价值与齐文化、鲁文化三足鼎立。它将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千年以上,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

陵阳河等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陶文大口尊,还有白陶双鋬鬶、陶质牛角号、彩陶盆、滤酒缸、箅状鬶、玉质砭石等重要文物,这在全国极为罕见,震惊中外考古界。

莒文化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浸润着这片土地,不时腾起浪花。2013年,在“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将“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概括为莒文化的精神内涵。

莒地文脉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从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比甲骨文还早1500年的原始文字,到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再到扎根于莒地的沂蒙画派跻身中国当代十大画派,5000多年来,这里用悠长的文化脉络,诠释着“莒”之韵;

从“莒鲁会盟”的见证地到如今的旅游胜地,4000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于历史沉浮中静观沧海桑田,见证着“莒”之变;

从“端端雍雍,闻于夏东”到鼎力齐鲁的“东夷之雄”,再到如今为文化“两创”而打造的“中国春秋第一城”,3000年后,历经岁月侵蚀的莒国故城重焕生机,也唤起了人们对于莒文化的回望、品读和思索。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日照黑陶绽放时代光彩

“黑如漆、明如镜、薄如壳、硬如瓷、声如磬”,4000年前的逆天“手办”、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蛋壳黑陶高柄杯,最薄处仅有0.2毫米,其“绝世造型”令人惊叹,也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在日照市博物馆也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它们都出土自日照东海峪遗址。2023年,“蛋壳黑陶高柄杯”从500多万件文物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成为彰显山东厚重文化底色的“齐鲁封面”。

从“史前盛器”到“镇馆之宝”,从当选“齐鲁封面”到登上“历史课本”,出土于日照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正在融淬古今,焕发新的光彩。

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传承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一抔陶泥,一方窑炉,浓烟缭绕,火焰灼灼。那是历经千年、未曾间断的“文化心跳”。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日照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葆东早在30年前,就花费三年钻研出复杂的“高温渗碳”技法,成功复制出了通体透黑的“蛋壳陶”,被业内公认为标准“样本”。先后斩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黑陶艺术大师”“山东手造大工匠”等荣誉。

致力于将日照黑陶升格为“山东手造”的传承人们,也在“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日照东海峪慧敏黑陶研发中心创始人秦慧敏,将锔瓷、传拓技艺与日照黑陶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师承大师韩美林的李晓制作出市场罕见的方形黑陶,广受青睐;“日照黑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卜广云研发出黑陶手机音响,让现代科技和古代技艺发生奇妙的碰撞……在此基础上,日照的黑陶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开始向着更细分的市场领域扩张。

“日照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黑陶文化之乡’,在全国120多个黑陶厂中,山东省就占60余个,日照更是有20余个。”在邢葆东看来,日照黑陶不仅各有特色,且呈日渐繁荣之势。

黑陶文化的传承之道,不仅在于创造性转化,更要创新性发展。除了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品牌化的精耕细作,日照还持续将黑陶文化与旅游、研学相融,让远古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城市铸魂赋能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更能激活人们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日照不仅为悠久灿烂的东夷文化而自豪,更为文化“两创”的勃勃生机而振奋——

近年来,日照通过数字赋能、场景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旅产业、教育研学、文化惠民、文艺创作,推出《日之光》《帝尧•东夷》等作品,推出“文脉延绵 畅游日照”六大文物主题游径,让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彩;

发布民办博物馆投资机会清单,全市民办博物馆达到17家,日照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今年暑期,“文博游”持续升温,日照市博物馆依托“蛋壳黑陶高柄杯”等馆藏文物,精心策划100余场社教体验活动,吸引27万余观众竞相奔赴。以日照黑陶为原型研发的冰箱贴、明信片、文创雪糕、文创印章等更深受追捧,文化成为生活化的一件件物品,可感可知可爱。作为民间博物馆的“黑陶邢文化博物馆”热度也空前高涨,在组织开展的60余场研学活动中,除日照本土学校,还吸引了河北、南京、济南等地的青少年专程体验黑陶制作的无限魅力。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成东夷小镇、莒国古城、天台山等东夷文化赋能示范景区,策划推出城史文化、非遗美食等精品旅游线路、特色体验项目,积极培育文化主题民宿、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新业态。在这里,多彩鲜活的非遗项目——黑陶烧制、日照绿茶炒制、岚山号子、日照农民画、莒县过门笺、皮影戏、五莲茂腔、踩高跷推虾皮、海沙子面等,充盈着文化创意的时代气息,古今交融的非遗技艺、非遗戏曲、非遗民歌、非遗美食,令游客们拍手叫绝。

东夷文化发展演进,文脉延绵,影响至今。日照将东夷文化探源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并试图书写古代文明的崭新表达,意义非凡。当前,日照正深挖东夷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强化保护研究、活态传承和文旅体融合,点亮文物璀璨历史光华,赓续绵延千年文明,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让城市魅力愈发彰显。(宋庆艳 辛崇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