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真理的力量与实践的伟力

唐珏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2024-12-04 21:12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编者按】为深入总结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展“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一批优秀实践案例。《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一书就是在这些优秀实践案例基础上编撰而成,深入阐明了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进一步深入阐述该书的编撰意义,宣传推广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特邀沪上两位专家学者撰写书评。现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一书,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遴选了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47个优秀案例,坚持从具体案例中提炼规律经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自觉。该书通过聚焦上海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职责使命,深入总结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的思路举措、实际成效和经验启示,立足上海实际,注重反映特色亮点和创新举措,深入阐明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促进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良性互动,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2018年,总书记嘱托上海要“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9年在上海考察期间,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上海“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上海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创新、优化创新生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新质生产力赋能南京西路“千亿商圈”,“一核两区”聚力打造上海湾区科创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蹄疾步稳,不断做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建设为抓手,走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找准自身在“一盘棋”中的角色定位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以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牵引,合力打通省界断头路、不断提升“大虹桥”辐射能级、奋力推动城管执法协作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始终坚持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超大城市发展规律与特点,转方式、强动力、调结构、重治理、协政策,上海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效路径,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比如,环评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上海以“既要优化营商环境,又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和“放管服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试点开展全链条环评制度改革。环评改革政策实施以来,企业群众办事满意率逐年提升,环评审批“慢、难、繁”问题得到大幅缓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生态环境效益,高效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开放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绘上海的“开放”基因:“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上海“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临港新片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新路、试制度。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在上海成功创建。先行区聚焦制度开放先行、主体培育先行和机制合作先行,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这是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也是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合作的重大举措。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上海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加快推进旧区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民靠民”破解“天下第一难”;推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幼有善育的人民城市;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守牢市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关口”;“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织密高效便捷就业服务网……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充满活力的各类经营主体,而营商环境则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国内外高端资源的吸引力”。营商环境优化永远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至2024年初,上海已连续七年在岁末年初之际吹响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迭代实施1101项改革举措,实现营商环境建设的范围不断拓展,从重点领域对标改革起步,向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行政监管机制改革的全过程深化;内涵不断丰富,从推动政府办事流程简化再造,逐步向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迈进;体系不断完善,从聚焦推动解决企业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出发,向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监管执法、综合服务等体系系统演进,释放出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逐步形成经营主体更加活跃、政府职能更加优化、社会参与更加积极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陆家嘴街道培育“领航”“协同”“纽带”三大功能,强化“共治”“法治”“数治”三治融合,打造“政务”“人才”“生活”三类服务,以党建引领,聚力构建优良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助推金融城高质量发展。

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推进公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以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有效减轻企业开具证明负担;探索形成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区级社区治理学院、“云监码”、“贤城金哨”……基层治理创新案例不断涌现,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责任编辑:韩少华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