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雅尔塔内幕:改变世界的八天

2024-12-04 12: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之间,在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

会议主要研究了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斯特蒂纽斯作为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全程参与了会议,是重要的决策人之一,他将这改变世界的八天写进了回忆录《雅尔塔内幕》。

改变世界的八天

文 | 章和言

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重建问题,尤其是德国的处理方式,以及联合国的建立。会议期间,三国领导人就德国的未来命运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控制。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波兰的边界问题,同意将波兰东部边界向西移动,同时给予波兰部分德国领土作为补偿。在会议的最后阶段,三国领导人还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其中包括了对德国的占领政策、对日本的战争计划以及对联合国的初步构想。

《雅尔塔协定》为后来的《波茨坦协定》奠定了基础,也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爱德华·赖利·斯特蒂纽斯

《雅尔塔内幕》一书的作者爱德华·赖利·斯特蒂纽斯(Edward Reilly Stettinius Jr.,1900-1949),是美国第48任国务卿。

早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1931年任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曾协助罗斯福减少失业的工作。1933年任国家复兴署顾问。1934年进入美国钢铁公司,1938年任这家当时最大的美国企业总裁。1939年进入政界,任战争资源委员会主席。1941年3月任租借事务办公室主任。1943年10月任副国务卿。1944年8月曾代替生病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主持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2月接替赫尔任国务卿。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罗斯福去世后,新总统杜鲁门认为斯特蒂纽斯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太温和,1945年6月选詹姆斯·伯恩斯取而代之。1946年1月,斯特蒂纽斯出任美国驻联合国第一任大使;同年6月,因认识到杜鲁门拒绝通过联合国缓解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而辞职。其回忆录《雅尔塔内幕》(Roosevelt and the Russians: The Yalta Conference)1950年出版。

“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合影

斯特蒂纽斯(照片中罗斯福背后的站立者)作为美国的前国务卿,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次会议。他的亲身经历和深入分析,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雅尔塔会议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这本书,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会议的背景、过程以及各方的战略意图,从而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同时,读者们可以通过斯特蒂纽斯的双眼,看到“活起来”的一个个历史人物:不仅有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这些名声赫赫的国家领导人,也有艾登、哈里曼、霍普金斯等不如“三巨头”那般为世人熟知但是又在雅尔塔会议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生动的喜怒悲欢都在字里行间被呈现出来,让人揣度到他们的品格和行为动机,十分有趣。例如,罗斯福在本书中的形象不只是大众心中的身残志坚的伟大总统,更是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调和剂”——大而言之,他能在国际事务协商中出现矛盾时恰到好处地弥合分歧,兼顾多方利益;小而言之,他能在丘吉尔和斯大林之间出现火药味的时候,机智地化解潜在的矛盾。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各自的军事、外交智囊团,在雅尔塔举行了八天的秘密会晤。三大国在会议上做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格局影响巨大,但历史对于这次会议的争议同样也非常巨大。

作为没有出席会议的国家,为什么中国人说:中国被出卖了;波兰人也说:波兰被出卖了。时隔不长,协议的墨迹还未干,为什么连作为会议主导方之一的美国人也说:美国也被出卖了。短短八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斯特蒂纽斯在本书前言里讲到:“自1945年以来,美国人民在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方面遇到了许多令他们万分失望的事情。这些事导致人们广泛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在雅尔塔会议上,为了安抚苏联,牺牲了美国的重大利益。……让公众确切地知道在克里米亚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同样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在那里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作为美国国务卿出席了雅尔塔会议,自从罗斯福总统和哈里·霍普金斯与世长辞后,有一些事实就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了。”

雅尔塔会议共有四个主要议题:

一、对德国的占领

1947年德国占领区边界。苏占区内的柏林亦由四国分占。

三国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迫使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

德国投降后,三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

三国同意从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国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

会议决定德国必须解除武装,解散总参谋部,拆除军事设施和军事工业,惩办战犯,并在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消除一切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与影响。

会议同意以苏联提出的德国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应归苏联所有的建议作为讨论的基础,决定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二战结束后的德国去纳粹化运动,拆除“阿道夫·希特勒大街”的路牌

二、波兰问题

斯大林在会议之前就下定决心采取强势以争取条件,控制东欧,插手远东。对于波兰问题,斯大林说:“对于俄国人来说,波兰问题不仅是荣誉问题,而且是安全问题。在整个历史上,波兰一直是敌人入侵俄国的走廊,波兰是关系到俄国生死存亡之问题。”“等我们回到了莫斯科,无法面对人民对我们说:‘在保卫苏联的利益这一点上,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还不如寇松和克列孟梭坚定。’”

雅尔塔会议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当依照寇松线,在若干区域应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千米的逸出。波兰必须在北方和西方获得广大的领土上的让予,即波兰将从德国获得领土的补偿,补偿范围应征询新的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的意见。波兰西部的最后疆域定界待后解决。

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问题,会议达成原则协议: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应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民主领袖。由美、英驻苏大使会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与波兰临时政府委员会以及波兰国内外其他民主领袖进行会晤,以便根据上述方针改组现政府。改组后的政府应保证尽速按普遍与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举行自由选举。

1945年波兰新旧边界对比。蓝色为二战爆发前的边界。红色为二战爆发后的边界。绿色为“寇松线”。粉红色为1939年9月28日《德苏边境条约》的分界线。

关于“寇松线”的来历,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历史背景。一战结束时,波兰于1918年11月取得独立,并因领土问题与苏俄开战。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决定重建波兰,以民族边界线作为波兰东部边界,这条线是沿布格河划分波苏边界的。1920年7月11日,苏俄红军击退波兰干涉军时,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寇松代表英国政府建议苏俄以布格河这条界线为停火线举行和平谈判,在斯帕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波苏双方承认“寇松线”为波苏边界线;但当波军转入反攻后,波兰政府又拒绝承认“寇松线”。根据1921年3月18日的《里加和约》,“寇松线”以东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划归波兰。

布格河流域图

波兰电影《沃伦》

布格河(Bug),维斯瓦河右岸支流,又名“西布格河”。全长774公里,大部分在波兰境内,其余分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其中185公里为波乌界河,178公里为波白界河。历史上,布格河一直被认为是东西方之间的民族边界,也是波兰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分界线,这一地区历来都是民族恩怨、宗教矛盾交织的是非之地。2016年9月,有一部波兰战争电影《沃伦》引起强烈反响,影片用直白的方式还原了二战时期发生在沃伦地区针对犹太人和波兰人的大规模种族灭绝性大屠杀。

三、苏联参与远东作战

1945年2月8日,会议第五天,罗斯福邀请斯大林到自己的住处里瓦几亚宫进行密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确定了战后苏联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标:把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广阔的安全地带;恢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斯大林的这两个目标在雅尔塔会议上都实现了。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作战。为此,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

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

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

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

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

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政府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挽回在雅尔塔会议上丧失的主权利益进行了坚决斗争。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主席率随行人员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苏联访问。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斯大林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2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回国。条约规定:苏方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政府;苏方不迟于1952年末从旅顺口撤回其驻军,并将该地区设施移交中国政府,中方偿付旅顺港的恢复与建设的费用;苏方保证将大连的行政管理权完全交予中国政府,中方同意大连自由港问题待签订对日和约后再作处理。后考虑到朝鲜战争等新情况,1952年9月,双方又协商延长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的期限。1955年5月,驻旅顺口苏军全部撤出。

四、筹建联合国

会议就安全理事会的投票问题的折中方案达成了协议。

苏联撤回16个加盟共和国都成为联合国大会成员国的要求。

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

会议纪要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世界组织”。该文件确定了将受邀参加会议的国家,以及邀请函的文本。

三国领导人在宣言中表示:“我们决定,与我们的同盟国一起尽早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我们同意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家会议,根据敦巴顿橡树园对话的提案,起草该组织的宪章。”

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的建议案,被称为“雅尔塔公式”(Yalta Formula)。“雅尔塔公式”确定了大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否决权, 这在当时对于促进大国合作, 使安理会能够履行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职责是必要的, 当时, 不论是苏联, 还是美国和英国, 都竭力避免联合国沦为某一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工具, 使它们有可能操纵多数, 专横地侵犯本国利益。因此明确大国拥有否决权, 是三国参加联合国的必要条件。但是“雅尔塔公式”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原则互相矛盾, 这是联合国无法解决大国争端的内在因素。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雅尔塔内幕》

作者:[美] 爱德华·赖利·斯特蒂纽斯

ISBN:9787532795710

定价:58 元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内容简介:

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之间,在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

会议主要研究了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斯特蒂纽斯作为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全程参与了会议,是重要的决策人之一,其回忆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爱德华·赖利·斯特蒂纽斯(Edward Reilly Stettinius Jr.),美国第48任国务卿,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1946年1月出任美国驻联合国第1任大使。

原标题:《雅尔塔内幕:改变世界的八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