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侗年大巡游来了舞狮、汉服和老外,贵州黎平用爆火展现文化自信
当天下午2时,2024黎平·中国侗年民族团结大巡游在贵州东部黎平县城举行,来自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的侗、苗、瑶等各族群众近7000人身穿盛装参与,展示众多非遗技艺。巡游结束后,“万人长桌盛宴”紧接着上演。
“今天,几十万人涌入黎平过侗年……”12月1日,黎平县如是宣布。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何以在一个县城促成几十万人的“文化狂欢”?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参加“冬游贵州 别样澎湃”2024 全国主流媒体贵州文旅行的媒体团走进黎平县,在现场看到,这场大巡游不仅吸引了黎平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千百年的芦笙和琵琶,千百年的大歌,奏响了少数民族的歌谣,还出现新媒体方阵、汉服方阵、舞狮方阵、旗袍方阵等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代表,甚至还出现外国人士的身影,展现出一幅民族大团结、文化大融合的盛大画卷。
12月1日,黎平县举办侗年民族团结巡游,约7000人参与巡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这场“传统文化狂欢”,跨越古今时空,跨越不同地域,跨越不同文化,却融合在一起并互相吸引,满载着欢乐,展现着新奇,共同形成满满的文化自信。
大巡游打开2024年的侗年
黎平,意为“黎民百姓、平安幸福”,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的县,侗族人口约占全县近60万总人口的71%,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侗族大歌之乡”“百节之乡”。同时,黎平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在地,史称“黎平会议”,揭开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开端。
侗年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侗语称之为“凝更”。在侗族节日中,侗年是侗族节日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侗族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传统时间大致在每年农历十月下旬至冬月上旬。
事实上,最初正式提出“侗年”是在1980年。据黔东南日报报道,当年,各地侗族代表和专家学者在贵阳聚会讨论《侗族简史》时,商定以“冬节”为基础,把农历十一月初一定为“侗年”,于是才有了“侗年”的称呼。2010年5月18日,“侗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在2020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中,明确规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全州公民放假1天。
12月1日,黎平侗年大巡游上展示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侗年期间,不同村寨会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据微信公众号“黎平发布”介绍,黎平佳所一带,家家户户均邀请亲友到家品尝美味佳肴,晚上在戏台上举行文化活动,节目有侗戏汇演、弹唱有关侗族历史的琵琶歌等等;肇兴侗寨会举行祭萨、抬官人、唱侗族大歌等活动……
作为“侗乡之窗”、侗年庆典的核心举办地,黎平今年则以民族团结大巡游的方式,打开了侗年。
在巡游中,身着民族盛装的侗家儿女弹着琵琶,唱着侗歌,展示着民族服饰、传统歌舞、特色手工艺品。巡游中,侗族芦笙齐奏、舞狮展示、瑶族武术、苗族笛子歌、水族民歌、舞龙展示、瑶族芦笙舞、尚重琵琶歌、苗族民歌、侗族笛子歌、苗族芦笙舞等侗年文化活动纷纷上演,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与黎平古城建筑、人文、风貌交相辉映,形成了侗年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跨越时空、地域、文化的吸引
12月1日巡游期间,巡游道路两边挤满了市民与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或相机,争相记录这一独特而珍贵的瞬间。
12月1日的黎平侗年大巡游为汉服爱好者也组建了一支汉服方队。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王芳便是这热闹场景中的一员,她特意穿上仅会在布依族重要庆典或特殊场合才会穿的服饰。与她同行的朋友们也各自换上了代表自己民族的服装,其中不仅有布依族的,还有侗族、苗族。王芳表示,侗年是盛大的节日,虽然自己不是侗族人,也得穿盛装给予尊重。
王芳说,她与同行的朋友都并非黎平当地人。一个月前,在朋友圈看到这场浩大的巡游的预告后,家住贵州安顺市紫云县的她当即决定,得叫上姐妹们走一趟。在巡街前一日,王芳与七个姐妹从紫云县出发,坐车近5个半小时到达了黎平县。
王芳对澎湃新闻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黎平侗年,她此前虽然也听说过仪式会很盛大,但亲眼目睹之后,觉得还是得用“震撼”来形容。
12月1日的黎平侗年大巡游中有一支媒体方队,不只有中国自媒体达人参加,还有来自国外的博主。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巡游队伍中,一名金发碧眼、身着龙纹服饰的外国小伙格外突出。
这位德国小伙子名叫“包子”,1997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本名叫罗伯特·阿道夫(Robert Adolf)。2017年,因为公司外派来到中国,落地后吃的第一顿是包子,他便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包子”。
2018年起,包子开始做起美食短视频,一次偶然间的乡村探访,让他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化,便决定利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国内外的网友。
“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在哪儿,我就在哪儿。”包子称,国外新闻媒体鲜少报道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他将拍摄的侗族、水族、苗族、仡佬族等内容,上传至社交媒体上之后,迅速吸引了众多海外粉丝的关注与好奇。
“来贵州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侗族帅哥美女,集中展示自己寨子的文化和习俗特色。”包子说,自己很荣幸可以参加这个特别的侗族新年。
来自佛山等地的多支舞狮方队参与12月1日的黎平侗年大巡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巡游队伍中,广东佛山舞狮队伍锣鼓声震天,频频用舞狮、舞龙和道路两边的观众互动。龙狮文化是佛山独特的文化标识,为何会出现在黎平?
对此,佛山市禅城区龙狮龙舟运动协会会长暨乐谦解释说,自2021年起,佛山禅城区便与黎平县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两地在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等方面已展开深入合作。今年,禅城区龙狮龙舟运动协会再次受邀参加黎平县的侗年庆祝活动,这已是第三次参与。在18人队伍中,最年长的将近40岁,最小的18岁,暨乐谦说,“大家都很愿意报名来参加。”
禅城区张槎街道是南狮中三圣狮流派的发源地,曾获全国首个“中国龙狮运动名镇”称号。一场侗年大巡游,让“侗乡之窗”与“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实现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暨乐谦说,在春节时,黎平也会派出侗族队伍到佛山进行演出。
12月1日的侗年大巡游,除了贵州本地巡游方队,湖南、广西、湖北、广东等地也组织了多支巡游方队赶到黎平参加。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这场大巡游的主角虽然是侗、苗、瑶等贵州和周边三省的各族群众近7000人,还出现新媒体方阵、汉服方阵、舞狮方阵、旗袍方阵等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代表。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身着汉服的姑娘和盛装的少数民族大叔一起唱起民族歌、跳起民族舞;“孙悟空”“猪八戒”也可以和“大熊猫”一起走在流行队伍中;汉服、旗袍在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盛装中,也显得并不突兀,反而有着和谐的味道。
这也许正是这次民族团结大巡游主题的生动注脚,展示着团结和融合。
几十万人“狂欢”带来更好的保护
在12月1日的黎平大巡游队伍中,有青年、老人,也有小孩,他们舒展地唱着歌,跳着舞,弹奏着乐器,尽显快乐。
多支民族弹唱方队出现在12月1日的黎平侗年大巡游中。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用竹子制作而成,吹奏时需双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按压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通过吹气、呼气来鼓簧发音的便是侗族最盛行的传统器乐——侗族芦笙,吹奏者边吹边跳,时而旋转,时而左右摇摆。
尹所村芦笙队成员告诉澎湃新闻,侗族芦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侗族礼仪的一部分,在侗寨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和联寨娱乐活动中,都会吹芦笙曲壮威造势,老一辈都会吹,年轻人也会学。
12月1日的黎平侗年大巡游是一次多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图为侗族芦笙表演。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茨洞村文艺队中,陈运美带着8岁的女儿正跳着侗族舞。她说,这也是女儿出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侗年巡游活动。在她的印象里,黎平上一次举行大型的巡游活动还是在七年前。
“小朋友很激动。”陈运美说,为了这次巡街活动,她们提前很久就开始筹备统一服装的制作,女儿主动提议参加巡游,并特意重温练习了侗族舞蹈,12月1日一早便穿上了服装,还央求她帮忙化了妆。
黎平县茨洞村文艺队巡游方阵中,陈运美带着8岁的女儿准备表演侗族舞。 澎湃新闻记者 迪娜尔 图
在巡街结束后,临近下午5时30分,黎平县南泉文化广场上整齐地排列起一张张长桌,准备迎接万人共襄盛举的侗年团圆长桌宴。
“长桌宴”又称为合拢宴,是侗年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俗。尊贵的客人来到侗寨,无法到各家各户就餐时,各家便会摆上长条桌,端出米酒、腌鱼、腌肉、糯米饭等特色美食,摆在一起,拼菜成席,共同款待客人。
席上,主客可混坐,会且歌且饮。据公开报道,2016黎平侗年活动在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举办时,当地四公里的“最大合拢宴”(万人长桌宴)曾创下历史之最,被成功载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12月1日,黎平县举办侗年万人长桌宴。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每逢过侗年,寨子上会邀请周边村寨亲朋到家中做客,但一家单独坐着吃饭不热闹,长桌宴上敬酒唱歌,这才叫过年呢。”中潮镇佳所村民杨香宾说,每到侗年,寨子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把最好的食物端上长桌供客人享用,刨汤、腌鱼、糯米饭、酸菜炒肉……是侗年宴席上最为地道的美食。
“过年喽……”在长桌宴上,来自贵州天柱县的姑娘们在开席前,举杯唱起了祝酒歌。
12月1日,来自广西融水的侗歌琵琶方队的演员,在黎平参加完侗年大巡游后,在万人长桌宴上唱起祝酒歌。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黎平用大巡游和长桌宴等活动,给侗年带来了团结、热烈、盛大、震撼,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具象化表达了文化所能赋予一座城市的向上生命力,这份无形的凝聚力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唤起着外地人心中关于欢腾过大年的集体记忆。
同时,在这次侗年大巡游所带来的“文化狂欢”中,还通过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交融、贵州与外省份甚至世界的交流,不仅满载着欢乐、轻松、新奇,还展现出满满的文化自信。
海报设计:郁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