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育与开发:印尼海藻养殖产业的未来
本文作者Yuno,Diinsider印尼研究助理。原发表于公众号“Diinsider草根创变者”。
印尼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水产养殖生产国。其中,印尼在海藻生产方面也仅次于中国,占世界海藻产量的38.7%,红藻养殖量居世界第一。印尼至少有555种海藻,已知至少有21种被用作加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卡拉胶和琼脂,这些产品在全球食品、化妆品和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动物饲料和药品等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广。近年来,随着海藻养殖的迅速扩展,它不仅为印尼沿海地区的渔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还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海藻养殖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和可持续性挑战。如何平衡海藻保育和开发,关乎印尼海藻养殖产业的未来。
图1:1990年至2020年主要国家/地区海藻产量(以湿重吨计);来源:世界银行2023年新兴市场报告-全球海藻
(一)印尼海藻养殖的潜力
印度尼西亚由超过17,000 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达104,000公里,约70% 的土地位于沿海地区,且具有典型的热带气候,全年温度在21-33摄氏度之间,对卡帕海藻(Kappaphycus)的生长十分适宜,这些海藻能耐受22-33摄氏度的水温。季风、上升流和洋流等自然条件为海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印尼的多个水域(如班达海)在6月至8月期间经历强烈的上升流。这一过程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深层水体(如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带到表层,形成了理想的海藻生长环境,此外印尼水域的洋流也是影响海藻养殖的重要因素。洋流将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水体输送到印尼,并与印度洋的冷水交汇,这种交汇现象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分布。通过洋流的循环,海藻养殖区域获得了稳定的水温和丰富的营养,从而提高了海藻的生产效率。
印尼海洋事务和渔业部估计,印度尼西亚大约有1,220万公顷的沿海区域适合海藻养殖,而目前仅有约110万公顷的土地被利用,仅占适合海藻养殖面积的9%。印尼的海域为海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和资源,不同地区的水流和潮汐变化也给海藻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适合多种海藻生长。此外全球对海藻的需求增长迅速,尤其是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和其他工业应用中。目前大部分印尼生产的海藻被加工为卡拉胶后出口中国,占比70%,市场需求潜力大。
图2:印尼南苏拉维西省塔卡拉尔县海藻养殖户收获图;来源:Indonesia_Seaweed_Guide
(二)印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获益于海藻养殖
1.女性与土著社区的赋能
印尼女性通过海藻养殖,不仅实现了自我收入,还增强了家庭中的话语权。在许多农村地区,⼥性负责选种、整地、所需设备、海藻捆绑技术、育苗过程、收获期间的维护和加⼯过程。她们技术娴熟、灵巧,能够进⾏海藻养殖的各个阶段,超出了男性渔⺠的能⼒,而男性渔民只在海藻幼苗到耕地和收获时帮忙。这使她们成为了家庭经济中的关键角色。例如在北哥伦打洛,女性在海藻养殖组中占到57%的比例,甚至在养殖组中担任主席等领导职位。此外,海藻养殖还为当地土著社区(masyarakat adat)创造了可观的收入,调查显示东南苏拉威西的渔民通过海藻养殖年均收入增加到257-1321美元,相比传统捕鱼仅约103美元的年收入,提升了数倍。这种收入增长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渔民的可持续生计选择
海藻养殖为印尼渔民提供了安全且可持续的替代生计选择。一项针对东南苏拉威西岛南科纳威区96个家庭的调查发现,这些家庭只有12%的收入来自捕获捕鱼,而36%的收入来自海藻养殖,38%则来自其他渔业来源,而只有14%的受访者从事非渔业活动。海藻养殖在帮助这些渔民提高收入的同时也能有效减轻印尼渔业资源的压力(因为许多地区的捕捞量已经达到或超过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印尼北苏拉威西,政府鼓励渔民转向海藻养殖,以替代过度捕捞的传统渔业,并有效避免为谋生而开展的非法海盗活动。
3.为印尼高速增长的经济做出贡献
海藻是一种高价值、易储存的商品,具有45天的短收成周期,收获后可直接销售。海藻养殖加工成本低,技术要求简单,使得基层农民容易参与,许多小规模养殖者因此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获取利润。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 (World Bank, 2018),如果印尼等热带地区能够以可持续方式扩大海藻养殖,当地的收入有潜力显著提升。2018年东南苏拉威西邦巴纳区海藻养殖的年收入从257美元到 1321美元不等。作为参考,印度尼西亚当年国家农村贫困线相当于人均每年336 美元。同时,印尼作为全球卡拉胶和琼脂的主要生产国,依靠国际市场对海藻产品的需求,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统计,印尼的红藻产量占全球72%以上,并且近年来海藻出口曾增长342%。这种大幅增长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扩展,为成千上万的小规模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渠道和就业机会。
(三)印尼海藻养殖产业依然面临多重瓶颈
干燥是海藻收获后必不可少的步骤,市场对干燥海藻的需求最大,因为其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各种产品。然而就印尼而言,海藻干燥技术支持不足是收获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自1970年代以来,班让岛的海藻养殖户一直采用天然干燥法,即在竹架上利用阳光进行晾晒。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动物粪便的污染,干燥质量不均,可能导致市场售价降低。尽管海藻养殖入门相对容易,但仍需具备本地知识、社区支持、盈利技术培训、资金管理、市场销售能力,以及干燥和后处理技术。此外,缺乏有效的环境实践支持,包括疾病预防和虫害管理的方法,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挑战。
资金不足是印尼海藻养殖农户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万丹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数据显示,启动每半公顷海藻养殖所需的资金约为452-516美元,这对很多养殖户而言是个巨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养殖户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不得不向中间商贷款,这种方式更为方便且不需要每月还款。然而,这种贷款方式的代价是,养殖户必须以低于市场价格将海藻出售给中间商,这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此外,复杂的供应链(包括农民、中介、批发商、出口商和买家)导致农民利润减少和资金投资匮乏。
影响海藻生长的疾病也经常对印尼海藻养殖的成果造成威胁。“冰冰病”(IID)是热带海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初期通常由温度或盐度的变化引发,随后病原体如细菌和真菌侵入,导致海藻受损。冰冰病在印尼的多个海藻养殖区广泛分布,特别是在马鲁古、苏拉威西和巴厘岛等地区尤为显著。该病在季节转换期间高发,尤其是在季风过渡期或海洋营养循环不足的情况下,发病风险更高。病情在雨季或海洋富营养化水平下降的时期尤为严重,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海藻死亡和养殖活动停滞。感染冰冰病的海藻通常从局部开始出现白斑,逐渐扩散至整个藻体,导致其变黄、枯萎,最终断裂死亡。这对养殖户的收入造成直接影响,不仅削减了他们的生活来源,还对地方经济造成冲击。
近年来,海藻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印尼每年产生129万吨海洋垃圾,居全球第二位。印尼班让岛的海藻养殖多采用“长线养殖”,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并降低因水流过强或风暴造成的海藻损害,但是长线养殖中使用的塑料材料在养殖周期后降解,产生微塑料和塑料垃圾,进一步污染环境。印尼一些海藻养殖户缺乏坏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养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包括移除海草和珊瑚、砍伐红树林、使用化肥及产生塑料垃圾,这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和水质。农民为创造平坦的种植底面,往往会破坏重要栖息地,导致碳储存减少。
图3:印尼南苏拉维西省塔卡拉尔县海藻养殖过后产生的塑料垃圾碎片;来源:Indonesia_Seaweed_Guide
(四)面向未来:印尼海藻养殖该走向何方?
1.“社区激励行动变革”
当前,印尼各村庄在发展海藻养殖时缺乏综合性的管理与规划。印尼的海藻保护组织开发了一套社区基础规划和赋能方法(“社区激励行动变革”,简称SIGAP),以提高村庄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自给自足,帮助社区制定和实施管理自然资源的综合发展计划。SIGAP方法强调“以资产为基础的社区发展”,将人力、财务、自然、社会和物理资源视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由于印尼海藻养殖产业主要由小农经营,政府或保护组织应与当地社区建立信任关系,了解社区的实际情况后建立核心团队,评估社区的现状,包括经济活动、渔业实践和海洋资源状况,并识别当地的优势和可用资源,帮助村庄了解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改善海藻养殖。通过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愿景计划,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工作具体实施计划并监测效果,可以确保海藻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
2.推广合作社模式和改善融资渠道
印尼小规模海藻养殖户由于分散经营,难以在市场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通过建立海藻养殖合作社,养殖户可以集体购买材料、共享设备和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提高议价能力。在资金和市场准入方面,印尼海藻养殖户普遍面临挑战。为帮助这些小规模养殖户获得启动资金,政府应推出低利率贷款计划和资金补助。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以考虑建立专门针对海藻养殖的融资平台,提供灵活的贷款和补助,确保养殖户能够直接销售产品,而不依赖中间商。这种合作社模式与融资渠道的改善相辅相成,能够有效促进印尼海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的经济自主权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技术支持
印尼海藻养殖者虽然拥有丰富的本地知识和技术,但缺乏系统性技术支持。尽管海藻养殖门槛相对较低,但养殖者仍需在干燥、处理、加工等技术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以提高海藻养殖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可以帮助养殖户掌握现代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策略和资金管理技能。此外,疾病预防和虫害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对珊瑚、海草和红树林等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培训,也可以提升养殖户对海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