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野记丨青田两周:一个北方人眼中的青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教师早在21世纪10年代初就在浙南开启了集体性的田野考察活动。2016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成立,自2017年至2024年间,中心在历史学系的支持下已经举办了六届浙江暑期田野班。田野班原先计划每年办一届,由于疫情,2020、2021两年停办。考察的主要田野点在浙江的乡镇,每届大约有学生35人。在实际考察中学生会被分为6-8个小组,指导教师轮流跟不同的小组活动,时间为15天。六届田野班走访的村庄已超过500个。
2024年8月,在这个特别炎热的季节,由50名师生构成的第六届田野班在浙江省青田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白天各小组在村落中进行口述访谈,搜集民间文献,考察乡民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晚上田野班就近借用村镇的会议室讨论总结一天的得失,解决各小组在考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读搜集到的民间文献。回住所后同学们还要撰写田野笔记。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在书斋和课堂里度过,但他们不仅经受了田野班高强度训练对他们的身体和意志的考验,而且还刷新了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丰富了地域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增强了与人沟通能力。他们的所得远非限于历史学的专业,他们撰写的田野笔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如同经受了一次洗礼;他们是如此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历史,以至于有人觉得自己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里,从而重新定位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行走在一个个村落中,有些同学竟然神奇般地驱散了终日盘桓在心头的生命的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田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魔力之所在,正如著名学者科大卫所言:走一个田野点,胜过阅读千言万语。
2024年8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活动。青田县位于浙江南部,是一座多山的城市。一进入青田县,就能够看到起伏的山地。由于田地稀少,青田人在民国时期开始去国外谋生。人们往往用青田石雕赚取了第一桶金。外出的游子怀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与家乡的亲人一起修编族谱,以族谱传承历史,将所有的青田人聚拢在一起,扬起家族兴盛之帆。
开启正式的考察活动之前,大家从古籍文献中已经对青田县的历史有了基本了解。早就听闻南方城乡对乡族文化的传承向来比较重视。尽管如此,在青田的所历所见还是让我感到震撼。
叶氏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家族。在温溪镇的新垟村还存有完好的道光十八年(1838)叶氏族谱。这里的老族长已经90多岁了,智慧的老人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风声最紧的时候将族谱埋于地下,因此躲过了被毁坏的命运。而最古老的族谱要数阜山乡周宅村的周氏族谱,该谱编修于乾隆丁未(1787)年。由于年代久远,前几页损毁严重,但是中间部分的内容较为清晰,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宗族的世系。凝视这部二百多年前古人摩挲过的族谱,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山口镇雅陈村,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维系宗族关系的方式。雅陈是陈氏族人的聚居区,但是陈氏宗族没有族长,平时族内比较松散。保管陈氏族谱的一位村民讲述,每年正月初六,当地族人会聚集在陈氏祠堂,进行分饼仪式。这种饼类似五仁月饼,每人分得一块,是陈姓族人的象征。仪式强化了族人的身份认同,凝聚了族人的宗族意识。而在其后的考察中,大部分乡镇的宗族都没有族长,很多宗族的祠堂与党支部合并在一栋楼内办公,因此宗族的许多职务与党内职务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青田大部分宗族事务处理的现状。
通过对族谱的拍摄和解读,我们认识的不仅仅是一本看起来老旧的书籍,通过族谱而展现出的血脉之间的连接,哪怕远隔千山万水,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源所在。族谱将青田的海外华侨与中国亲人联系在一起,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能够塑造海内外青田人的共同体意识。
青田是著名的侨乡。这里处处是山,山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栽种粮食作物的田地较少,物产并不丰富,自清末以来大量青田人外出谋生。穿越县城有一条大河,被称作瓯江,瓯江下游就是温州市。许多青田人就沿着瓯江往下游走,在温州汇合,并被包客带到国外。
刚到青田县的第一天,我们就沿着城墙考察了瓯江,沿着城墙往西走是中坊门,明嘉靖年间所建,介绍牌上面写到“中坊门临江而设,于贸易通商之便。门外建有中坊埠,曾为青田的燃料码头。船运而来的柴禾都在此停放交易”。在此交易的主要货物为柴禾、木材等商品。往远处看在城门外就是瓯江,过去的瓯江水运畅通,山多林茂,青田木材、石雕沿瓯江向往下游运输到温州各地,人们日常所需的盐、布、糖等也都沿着瓯江往来贸易。这样的贸易活动也养成了青田人做生意的头脑,青田华侨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帮以制作或者经营小商品的群体。
在山口镇采访了一位荷兰华侨林锡樵,他的爷爷在年轻时候去法国做生意。据他称当年爷爷去国外有包客帮忙,一般为偷渡出国,去往的国家多为意大利和西班牙,一次大概6-7个人。偷渡有两种方式,若为有钱人,则包客给准备护照,护照真假掺半,并给一套西装,以此装作正规旅客去往欧洲。若家中贫困,就采取kaotou(青田话:意思是藏在船舱底)的方式,并且在到达目的地后帮工一年,一年内所挣的钱都要交给包客,后续打工挣的钱才能自己花销或者寄回家中。在偷渡过程中有许多人丧命,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前往,也反映出当时华侨生活的艰难。青田人在国外有帮工的,有做服装鞋袜生意的,也有做青田石雕的,勤劳的青田人从底层服务做起,渐渐发家致富,一大批人在国外站住脚跟。青田华侨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埋在他们的骨子里,支撑他们谋得了更好的出路。
如今的青田人口众多,乡村富裕,人们来往于欧洲和中国,过着富足的生活。青田的华侨文化和宗族文化交织在一起,许多宗祠的修缮资金都来源于海外华侨的捐赠。外出打拼的华侨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始终怀有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每当村里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或家族活动时,许多华侨都会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参与其中,增强了海内外青田人的凝聚力。
宗族与华侨共同塑造了青田的乡土社会,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维系着村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族谱传承通过家族历史延续了社会的结构性关系;民间信仰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撑和心理安慰;而华侨文化则通过经济、信仰和情感的反馈,维系了家乡与外部世界的联结,使得青田的乡村社会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共同体。即使在外部现代化影响下,这个共同体仍然通过宗族关系和民间信仰得以延续。而华侨回乡时参与的民俗和文化活动,也不断为这个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这次田野考察,我们得以深入了解青田的社会结构、文化信仰与经济发展。无论是族谱传承、民间信仰,还是华侨文化,这些看似独立的主题其实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青田县的历史与现实。青田人通过外出拼搏、回馈家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推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