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孔繁森同志逝世30周年 精神如炬 思念无尽
阿里地区孔繁森雕像。益西加措 摄
编者的话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人们曾用这样一副挽联,感怀孔繁森同志对西藏的深情。孔繁森同志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也是援藏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事迹,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
今年11月29日,是孔繁森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为推动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弘扬践行,凝聚力量、接续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本报策划推出报道,采访亲历者与相关人士,请他们结合亲身经历与工作实际,忆往事、谈体悟、话传承。敬请关注。
阿里的两位“顿珠”:
“记忆犹新,说不尽的孔书记”
记者 洛桑旦增 达珍
在阿里采访,遇到两位“顿珠”,都有和孔繁森共事的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与孔书记近距离接触,也是唯一一次和他下乡。”今年59岁的顿珠,退休前担任阿里地区工会办事处副主任,谈及曾与孔繁森相处的点滴,眼眶湿润了。
1991年,顿珠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阿里,在地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因工作所需,时常和地委相关科室协同办公。1992年,孔繁森赴阿里担任地委书记。“当时,听说孔书记是二次援藏,而且来到阿里这个条件艰苦的地区,我们对他都心怀敬意。”顿珠说。
那时,孔繁森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经常下乡走访调研。1993年的一天,顿珠接到通知,要与孔繁森一同前往革吉县调研。初次和孔繁森下基层,20岁出头的顿珠心中有些紧张。“当时就一个念头,一定要出色完成工作。”顿珠回忆道。每到一处,顿珠都细致介绍乡镇的相关情况。孔繁森不仅认真倾听,还经常提出问题。
让顿珠记忆深刻的是,调研中孔繁森不但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问得细,还把自己口袋里的现金留给困难家庭。如果遇到农牧民有头痛脑热的,他就将随身携带的常备药品分给他们。这让年轻的顿珠深受触动。
后来,顿珠在工作中成长起来,与孔繁森见面的机会多了。每次向孔繁森汇报党建工作时,他总是悉心指导,一一指出需要修改完善之处。“最多的时候,来来回回找了孔书记五六次,我都不好意思了。”顿珠说,“受孔书记影响,我对基层党建工作也有了更深的领悟,工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016年退休后,顿珠积极发挥余热,担任阿里地区民营企业党建指导员,积极参与宣传宣讲活动。“我要把孔书记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顿珠说。
采访另一位“顿珠”,也是从回忆和孔繁森一起下乡开始的。
“孔书记只要了一箱方便面和一些馕,其余物品都被退了回来。”回想起孔繁森下乡的场景,阿里地委办公室原主任顿珠次仁感慨万千。
现年65岁的顿珠次仁,常常在地区老年活动中心讲述他与孔繁森之间的故事。
1990年,33岁的顿珠次仁从部队转业至阿里地委办公室工作。1992年孔繁森到阿里工作后,后勤保障便由顿珠次仁负责。军人出身的他,工作态度严谨,每次下乡前都严格按照地委制定的标准筹备保障物资。然而,临近出发之际,孔繁森总会把多余的物资退还给他,仅留下一箱方便面和水。
“当时的阿里条件非常艰苦,工作组一般都是在路途中自行解决就餐问题。孔书记每次都强调不要多带,务必节俭,绝对不能浪费。”顿珠次仁说。
在顿珠次仁的记忆里,孔繁森从不搞特殊,他与干部职工一同在食堂用餐,为其准备的水果,也会吩咐顿珠次仁分发给大家。
孔繁森经常因工作繁忙无暇用餐,顿珠次仁担心他的身体,有一回让食堂炒了一盘山东菜,最后孔繁森还是让顿珠次仁将菜端回食堂,和干部职工一起吃。
与孔繁森相处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顿珠次仁感触很深。“孔书记的言行深深感染了我,他对我说的每句话,我都记在心里——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0年过去,孔繁森并未离开,因为在阿里,几乎每一位干部群众都是孔繁森故事的讲述者。
岗巴县龙中乡退休干部达尔琼:
“雪山见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记者 扎西顿珠
“在岗巴,说起孔繁森,老一辈人都会记得他。”日前,在日喀则市岗巴县举办的纪念孔繁森援助岗巴县45周年座谈会上,77岁的岗巴县龙中乡退休干部达尔琼说。
1979年,孔繁森作为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当时,塔杰区(撤区并乡后,并入龙中乡)下辖5个村,达尔琼任塔杰区委书记。
“第一次见到孔书记,是他来我们这里调研。”谈起初识,达尔琼的话多起来,“孔书记穿一身军绿色的衣服,斜挎着军用水壶,一双眼睛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当时的塔杰区属半农半牧之地,叶如藏布是唯一水源。因为缺乏水利设施,灌溉全靠“天”,粮食产量少得可怜。达尔琼回忆,孔繁森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蹲点解决这个问题。在孔繁森的带动下,塔杰区干部群众齐上阵,很快建好了一条简易的水渠,大大缓解了用水难。
青稞苗长出来,就到了灌溉时间。那年岗巴县大旱,塔杰区农田灌溉又成了问题。
“‘达尔琼,天黑了,水流应该变大了,我们组织村民灌溉农田吧!’天黑后,孔书记穿上胶鞋,裤脚撸到膝盖,带着手电筒向农田走去。我们挨家挨户叫上村民,紧随其后,把水引到农田里,忙碌了一整夜。”达尔琼回忆说。
“这可不是长久之计,一定要改变这种现象。”孔繁森组织各村生产队队长,实地研究用水计划,确保农田灌溉。“为了检查水储备量,孔书记骑马走在前面,我们在后面不远处跟着。孔书记看见没有水,就掉头朝我们过来。突然马受了惊,孔书记被重重地摔在砂石堆里,昏迷不醒。”谈起这件事,达尔琼后怕不已,“我们赶紧把孔书记背回到住处,安排人守在他身边,我自己也快马加鞭赶到县医院请医生。后来,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就这样,将他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几个月后,孔繁森再次回到了塔杰区。随后,他又带上自己的生活物品,坐上马车到昌龙乡下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塔杰区经过撤区并乡等一系列大事,加快发展,群众用水问题也得到逐步改善。2017年,投资3.19亿元的恰央水库的建成投用,惠及龙中乡8个行政村,农田灌溉问题得到根治,连年粮食丰收。
如今,达尔琼当起了基层宣讲员,向村民讲新旧西藏对比,讲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讲孔繁森精神。“雪山见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叶如藏布见证他对这里人民的爱。我在基层干了25年,总是以孔繁森书记为榜样,努力成为像他这样的人!”达尔琼说。
当年被孔繁森收养的曲英:
“孔繁森精神照亮我的人生路”
记者 拉巴桑姆 格桑伦珠
“孔爷爷生前常常对我说,要做一个对家乡建设有用的人。”曲英说,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种在了自己心里。
在拉萨融媒体中心,记者见到了当年被孔繁森收养的曲英。
伴随着曲英的回忆,时光把我们拉到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那里,他发现了两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藏族孤儿——曲英和贡桑。面对这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孔繁森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将他们带回市里,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顾。他不仅为孩子们提供生活上的保障,还教他们读书识字,尽量抽时间接送他们上学、放学,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
“在西藏,孔爷爷历任多个职务,无论是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还是拉萨市副市长,亦或是阿里地委书记,他都一心扑在工作上,为西藏的发展和百姓的幸福而付出。”曲英说。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年仅50岁。
“孔爷爷的离世让无数人为之悲痛和惋惜。传承孔繁森精神,是我的责任。”孔繁森精神如同火炬,照亮曲英前行的道路。
1997年,怀着对孔繁森的感激与敬仰,曲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的道路。在绿色的军营里,他学会了坚韧与奉献,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演练,曲英都全力以赴,因为他知道,这是对孔繁森最好的回报。
岁月流转,1999年,曲英从军营走向了社会,转业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虽然“战场”从火热军营转为笔尖与镜头,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从事新闻工作,曲英用镜头记录着时代变迁、捕捉着人间温情;投身公益活动,曲英又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孔爷爷把爱给了我们,我必须延续、传递这份爱。”曲英说。
回忆往事,曲英深刻体会到,是孔繁森那份深沉的爱与慷慨的付出,激励他成长为一位肩负责任、心怀使命的新闻工作者。
“这些年来,我以孔爷爷为榜样在努力,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梦想,更有孔爷爷的殷切期望。因此,我将带着这份情感,继续见证和记录拉萨的发展与变化,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曲英说。
山东聊城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现场教员周会:
“从学习讲解中收获精神财富”
大众日报记者 孙亚飞
“2005年,我考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成为了一名职业讲解员,也是从那时起,我便走上了学习孔繁森、寻找孔繁森、争做孔繁森的道路。”11月27日,山东聊城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现场教员周会接受采访时说。
背熟一篇1.4万字的讲解稿,是周会深入了解孔繁森的第一课。她大量查阅孔繁森的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力求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孔繁森。
“什么是孔繁森的境界感?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孔繁森的亲朋好友。”周会告诉记者,2013年起,她与同事们陆续走访了300多位孔繁森的亲朋好友。
“2016年,我们驱车前往西藏,感受着海拔上升给身体带来的不适,体会着孔繁森当年的不易。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位叫黎穆萨的青海企业家。黎穆萨告诉我们,自己首次到西藏不慎被骗,到拉萨市政府寻求帮助时,孔繁森接待了他,而且全程陪他追回了财物。岗巴县是孔繁森在高原上第一次遇险被救的地方。如今,黎穆萨每年都会资助岗巴县的大学生,以此报答孔繁森当年的相助。”周会说。
走访的300多人身上,都有孔繁森的影子。周会说:“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其他人,这就是孔繁森带给他们的影响。每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都会感觉孔繁森精神更加具象化了。”
随着对孔繁森精神的深入理解,周会面对参观者的提问更加自如。在一次讲解中,当一位参观者对孔繁森用听诊器软管为老人吸脓痰感到惊讶时,周会说:“当孔繁森背起这个小药箱,就扛起了为群众看病送药的责任。试想一下,在老人因脓痰堵塞咽喉、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身为一名医生会不会这样做?如果是老人的孩子,会不会这样做?孔繁森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体贴入微的实事,践行着他说过的‘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在周会看来,“争做孔繁森”已经成为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信念。每当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她便会不自觉地考虑:“如果是孔繁森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会怎么办?”
如今,周会作为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的现场教员,身份的“跨界”并未给她带来多少困扰。“做讲解员时,我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收集孔繁森的事迹上。成为现场教员后,我需要将更多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中。面对困难,我迎难而上,这份坚持就是我长期学习讲解孔繁森精神收获的精神财富。”周会说。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