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展细读 | 走进马可·波罗的“视”界
“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中。
在中国,马可·波罗常被誉为旅行家或探险家,但如果以全球史的角度来看,其实他更应被称为“寰宇商人”。700多年前,他曾跨越山水来到中国,并在此游历生活17年之久。这段经历后来经由他口述,由作家鲁思梯切诺撰写为《世界寰宇记》,这部奇书曾风靡欧洲,产生巨大影响。今天我们仍可“按书索骥”,去回溯和探索13世纪的古代全球化世界。
乔瓦尼·格雷文布罗赫,《穿鞑靼服饰的马可·波罗》
18-19世纪
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
右侧画中的马可·波罗身着开襟长袍,头戴尖帽,蓄有长须,右手执长弓,背箭囊,左手握腰间弯刀,表现出18世纪人们对于鞑靼武士的想象,画面上部有两个盾牌型的标志,右上部的标志很可能是马可·波罗的家族徽章。
13世纪中叶开始,东西方的历史似乎冥冥之中有了相互感应。蒙古人的西征重新连通了大部分的亚欧大陆,意大利也在向外扩张商业版图。畅达的交通、活跃的贸易、开放的政策,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使节、传教士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由此带来物质上的互通有无和精神世界的互鉴互融。
商业之城
10世纪开始,威尼斯已经与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国建立贸易往来。精明勇敢的威尼斯商人活跃于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把东方的丝绸、香料、珠宝等贵重商品转运到西欧各地。繁荣的海上贸易催生了威尼斯的造船业和优秀的航海技术。13世纪以来,威尼斯一直在扩大其势力范围。至15世纪,进入全盛时期的威尼斯,拥有3000艘商船,几乎独占东地中海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十字路口。马可·波罗6岁时,他的父亲和伯叔们就曾前往君士坦丁堡经商,后来和波斯使团一起到达中国,受到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接见,并带回了给教皇的书信。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开启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漫长旅程。
雅各布·德·巴巴里,《威尼斯城市图》
1511年后
科雷尔博物馆藏
这幅版画以俯瞰的视角描绘了威尼斯城市全景,海上大量的船只显示了威尼斯作为海上强国的地位。画家德·巴巴里以极高的精确度和丰富的细节捕捉了当时威尼斯的建筑、街道、运河和景观。
画面中包含圣马可广场、里亚托桥、威尼斯造船厂、穆拉诺岛等威尼斯著名地点,你能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尼科洛·阿万齐,亚历山大大帝头像挂坠
1500年
科雷尔博物馆藏
尼科洛·阿万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宝石雕刻大师,他的存世作品极少。这枚浮雕是青金石材质,柔软易碎的特性更凸显了阿万齐的高超雕刻技巧。自古以来,青金石因其深邃的蓝色备受古代文明喜爱,埃及、希腊、罗马都将其视为神圣之物。青金石主要来自阿富汗,通过威尼斯的商路进入欧洲。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威尼斯促成了青金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而往东方,青金石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古称瑾瑜、青黛等,佛教称其为吠努离或璧琉璃。可以说,青金石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
丝绸之路
在蒙古各个汗国共同保护下,陆上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繁荣的贸易推动了欧亚各地的商业发展,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商业城市高度繁盛,商贸路线开放畅通,商人活动范围空前扩大。马可·波罗一行三人正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经伊朗、中亚、塔里木盆地南道、河西走廊,抵达元上都。
献果使者铜像
元(1271—1368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铜像表现了一位深目高鼻的胡人武士形象,他头戴尖顶帽,身穿宽袖袍服,左佩腰刀和长柄勺(杓),右系皮囊酒壶,足蹬长靴,双手托一果盘,立于山形基座上。他的衣袍具有伊斯兰风格,所佩饰件为北方民族日常生活必备之物,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元朝继承并发展了南宋的市舶司制度,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同海外诸国的贸易、文化交流远达红海、地中海沿岸。随着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元人的海洋地理知识进一步提高,航海过程中出现了对东洋、西洋等地名的记载,航海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不但会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且会利用季风规律选择航行时间与路线。
白釉褐彩针碗
元(1271-1368年)
1964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对面沟村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宋元时期,船员们利用针碗、磁针、灯芯草,即可在出海航行时找到航向。
利用一只碗、一根针、一块吸铁石、一块小海绵,你能复原出“水浮法指南针”吗?
重新连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空前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推动13-15世纪的亚欧大陆进入全新的、一体化的经济世界。
大汗之城
经历四年的丝路之旅,穿过沙漠,翻越葱岭,马可·波罗终于抵达中国。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度,皇帝每年春季从大都出发去往上都,在上都“驻夏”,于秋季返回大都。马可·波罗首先见到的就是建立在金莲川草原之上的元上都,这里除了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设有官署、驿道和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其中巧夺天工、壮丽宏阔的大安阁或许就是当年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的地方。
汉白玉螭首
13-14世纪
元上都遗址大安阁出土
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元大都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都会,马可·波罗称之为“汗八里”,即“大汗之城”。他曾感叹大都“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可见,元大都的巨大规模与壮丽富赡,在当时世界上,少有城市能与之媲美。宫城位于大都的正南偏西,皇宫之大、殿堂之宽、建筑之美、藏物之丰,给马可·波罗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作为政治中心,大都也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
元(1271-1368年)
上海博物馆藏
“至元通行宝钞”纸币
元(1271-1368年)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元朝实现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用,其中至元通行宝钞又是元代使用时间最长的纸币。“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在这里表明该类纸币开始发行的年号,“通”即流通,“行”即行用,“宝”指以元宝为标准兑换,“钞”指纸币,短短六字概括了纸币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信用保证。上方左图为印制纸币的铜质钞版,右图为纸币。
“昏烂钞印”铜印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1995年西湖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元朝有较为完善的钞法。这枚铜印是用于注销纸钞的。在纸币流通过程中,因用久钞面字迹模糊的破旧纸钞称为“昏钞”,因人为原因造成票面毁损严重的纸钞称为“烂钞”。元朝政府对昏烂钞采取回收换新钞的处理方式。为了防止要销毁的纸钞回流社会,就在昏烂钞上加盖印戳,凡有“昏烂钞印”戳记的纸币,表示其已经注销作废,不能再次流通。
元中都是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所建。根据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汉白玉螭首,形制巨大的琉璃龙、凤、行什,以及浮雕龙纹的瓦当、滴水,显示出元中都建筑的皇家气象。
琉璃瓦当
元(1271-1368年)
元中都宫城遗址西南角台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天堂之城
元朝贯通了京杭大运河,运河沿线城市的商贸迅速繁荣。马可·波罗曾经沿着运河旅行,他对浩瀚的大运河印象很深,不止一次提到运河上的客船、货船,熙来攘往,数不胜数。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运河城市,水系发达、手工业兴盛、商贸经济持续繁荣、文化艺术交流融合。马可·波罗曾在杭州生活了两三年,对这座“天城”赞不绝口,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它城市之冠”。出生于水城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对杭州西湖及周围景色有着动人描述,泛舟湖上,倚窗眺望,可见绮丽的湖光山色,可见瑰丽的城市建筑,可见穿梭的画舫游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在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当时的江南文人既有对自我身份的强烈意识,在笔墨和琴声中坚守本心;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无形中将异域风情融于生活雅趣。
↓可将手机横向 滑动查看↓
李嵩(款),《西湖图》卷
南宋(1127-1279年)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画以工笔兼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多处著名景观,雷峰塔、苏堤、孤山、白堤、保俶塔,尽收眼底。尽管这是一幅南宋画作,但马可·波罗见到的西湖图景也应当相去不远。身为威尼斯人,他或许对桥格外留意,他称杭州城有12000座桥。除了桥,这座城还有店铺林立的街道、人群密集的集市,杭州城的富庶与桥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玉幻方
元(1271-1368年)
196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明代陆深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玉幻方背面刻有一个四阶幻方,刻写的是13世纪的阿拉伯数码字,数目为1-16,其纵横栏与对角线,每列相加总和都是34。幻方在当时的伊斯兰地区常作避邪、护身之用,这件玉幻方顶部有两耳可穿系配挂,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玉文化的相互融合。
相关延伸:你听说过“洛书”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阶幻方。据一些学者研究,大约在8世纪,中国的幻方记述传入阿拉伯地区,该地区的人们对幻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罟罟冠
元(1271-1368年)
内蒙古博物院藏
纳石失罟罟冠帽围罩
元(1271-1368年)
上海博物馆藏
在元代,罟罟冠是贵族妇女喜爱的冠帽,元人诗歌中也有描写罟罟冠的诗句,“香车七宝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杨允孚《滦京杂咏》),诗歌不仅描述了罟罟冠的精美,而且说明罟罟冠是地位显贵妇女的冠饰。本次展出的这件罟罟冠是以桦树皮为骨架,外部包裹印金绢,侧面装饰有一个鎏金菱形饰件。与它一起展出的罟罟冠帽围罩是使用元代贵族间流行的纳石失制作的,纳石失是波斯语“织金锦”的音译,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金线织花的丝绸。
你在展厅中有没有发现来自威尼斯的“织有金线的丝绸”呢?
光明之城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元朝有大量外籍侨民在泉州生活,全国各地和海外各国的商品往来川流不息,不同的服饰、饮食、建筑、宗教文化在此和合共存。刺桐港(泉州古称“刺桐”)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港内有大船百艘,小船无数,货物堆积如山。在马可·波罗眼中,这里繁华的盛况可媲美地中海南岸的亚历山大港。不止是马可·波罗,泉州璀璨的灯火、富庶的生活同样深深打动了许多远方的来客,使他们难以忘怀,泉州因此被赞为“光明之城”。也是在泉州,1291年初,马可·波罗乘上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的泉州船,踏上归途。
印度教三角斗拱兽面柱头石
元(1271-1368年)
1939年泉州通淮门(涂门)基址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伊斯兰教尖拱状门楣石刻
元(1271-1368年)
1958年泉州德济门(南门)附近民宅发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也里世八墓碑
元(1271-1368年)
1981年扬州城西扫垢山南端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左右滑动查看↑
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大,以泉州为代表的南方滨海城市逐渐兴盛,随货物一起到来的,还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从留存下来的各类石刻,我们见到了一个信仰文化多元且共存互融的元朝社会。
远行者
事实上,马可·波罗并不是当时唯一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与他同时代,有不少和他一样有勇气和毅力的东行者,他们或凭借信仰的力量,或本着对财富的追求,来到对他们而言陌生而神秘的中国,又以他们的视角参与到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信仰中,其中不乏有人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对东方游历的想象记录成书,马可·波罗即是其中代表。这些游记是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了解神秘东方的重要途径,激发了他们对东方的想象和探索欲望,对迎来大航海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马可·波罗”罐
14世纪初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藏
这件瓷瓶瓶身饰有浅浮雕花叶纹样。最初可能配有瓶盖,并通过绳子穿过瓶口下方的环孔固定。曾有学者提出它是由马可·波罗于1295年带回威尼斯的,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件小瓷瓶应是用于运输易腐货物的普通器皿,其来源是10至14世纪的中国福建德化窑场。与这件瓷瓶相似的德化窑青白釉四系罐,大量见于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考古出水文物。“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从刺桐港出发的一艘商船,沉没于广东上川岛西南方向海域。这艘船所装载的瓷器以德化窑的产品数量最多,形态最为多样。宋元时期,海路是中外大宗陶瓷贸易的重要通道,德化窑场的兴盛亦得益于刺桐港的空前发展。
你能在展厅里找到与这件瓷罐相似的展品吗?
1323年1月9日 马可·波罗遗嘱
威尼斯马尔恰纳国家图书馆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曾有人抱持疑问。我们在“马可·波罗遗嘱”中可找到一些他来过中国的例证。“item absolvo Petrum famulum meum de genere Tartarorum ab omni vinculo servitutis, ut Deus absolvat animam meam ab omni culpa et pecato, et sibi remito omnia que acquisivit in domo sua suo labore, et insuper sibi dimito libras denariorum venecialium centum”,这段拉丁文大意为,“我还解除我那鞑靼仆人彼得罗所有的奴役束缚,愿上帝解除我灵魂的所有罪责和过犯。我把他在自己家中通过劳动所得的一切归还给他,并额外给他一百里拉威尼斯金币。”这位“鞑靼仆人”的存在即是马可·波罗东方之旅的一个见证。
鄂多立克 O.F.M.《东游录》
1441-1480年
梵蒂冈图书馆藏
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中文名和德理,名字后的O.F.M.是“Ordo Fratrum Minorum”的缩写,代表他是方济各会修士。鄂多立克是第一批访问元朝的欧洲人之一,他大约于1318年从威尼斯起航,经广州入中国,游历泉州、福州、明州、杭州、金陵、扬州、北京等地,取道西藏回国。他是第一位到西藏的欧洲人。归乡后,他在病榻上口述东游经历,由他人笔录成书《鄂多立克东游录》。他的游记通常与《马可·波罗游记》并举,他和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尼科洛·德·孔蒂一同被称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
交流与互鉴永远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13-15世纪,欧亚大陆上这场跨文化的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跨越千山万水的交往,促进了商品与技术的流通发展,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为现代早期世界历史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上海博物馆.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24.
[2]王振铎.试论出土元代磁州窑器中所绘磁针[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00):73-79.
[3]乌云高娃.忽必烈与元代海上丝绸之路[J].西夏研究,2022,(04):3-7.
[4]苏日娜.罟罟冠形制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02):103-107.
[5]马晓林.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M].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
展览名称
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23日-2025年3月30日
(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第二展览厅)
编辑丨王雯骎
学术支持 | 吴妍瑾 李文媛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原标题:《特展细读 | 走进马可·波罗的“视”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