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红楼梦的慧娘传说与苏州刺绣
原创 张圣妹 吴文化博物馆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百科全书,内容精微,事物详实,皆可考证。第五十三回提到姑苏慧娘精通刺绣,被尊为“慧纹”,为文人士大夫所追捧,此段情节借鉴了许多苏州刺绣历史,虽为虚构却展现出曹雪芹对苏州的熟悉与热爱。
01
《红楼梦》中的慧娘生平
曹雪芹写书中的服饰、器物,常常是长定语,而且多有出处,名物学家常奉为圭臬,例如王熙凤出场时,作者一连用了: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七大佩饰,定语短则六字,长则十二字,字字可品,处处有来历。
《红楼梦全卷》之宴宁荣宝玉会秦钟图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书中贾母房中一件器物,曹雪芹已不满足于长定语修饰,而是打造了一段人物小传,书中极为少见,即第五十三回,贾母花厅中摆放着众多丝织品,其中一件“璎珞”得到重点介绍。璎珞是一种源自印度的佛教装饰品,通常用珠玉、花朵编织成佩饰,装点在胸前,贾母厅堂中的璎珞却是用丝线绣织的陈设品,其原材料已不同流俗,其作者“慧娘”更远超常人,原文记载: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新鲜花草。
慧娘出身于姑苏书香官宦之家,精通书法与绘画,偶尔会绣一两件丝织品解闷。慧娘的刺绣作品以“雅”为核心,不像当时形式华丽色彩丰富的世俗刺绣,而是有着传统文人的审美,一草一木按照诗歌、绘画的意向安排,辅之以草书刺字,有书卷气。慧娘不依靠刺绣生活,故其技艺天下闻名,作品传世甚少,被尊为“慧绣”。
慧绣将诗歌、绘画、书法融入刺绣之中,以针作画,受到知识分子群体的认可,认为“绣”字流于俗品,无法将慧娘与寻常绣娘分开,故而用“纹”取代“绣”,称其作品为“慧纹”。
《红楼梦全卷》之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图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有学者认为《红楼梦》中关于“慧纹”的情节并非出于曹雪芹本人手笔。曹雪芹在第五十三回,将“炉瓶三事”“小盆景”“小茶杯”“璎珞”“旧窑小瓶”五样珍贵摆设串联一处,描绘出贾母花厅之布局。民间流行的脂批本《红楼梦》却在璎珞后面添加大段慧娘介绍。
“慧纹”属于静态描写,不符合曹雪芹行文习惯。中国人喜欢听故事,曹雪芹深谙此道,习惯将人物背景情况放到对话之中,比如通过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简明扼要地交代贾府情况,更带出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曹雪芹如要描述“慧纹”,则应通过女性之间的对话,展现慧娘的心灵手巧,“慧纹”的精致细腻别具特色。“慧纹”的大段静态说明在《红楼梦》一书中,似乎找不到第二例,可能是被生硬插入文章之中,未考虑行文风格。
《红楼梦全卷》(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慧纹”字里行间也存在极大的逻辑破绽。有学者曾算过一笔有趣的经济账,全国范围内像贾府这一级别的高官显贵至少超过百家,以“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全国则应超过两百件。慧娘刺绣出于闲情逸致,不需要卖刺绣维持生计,加之刺绣作品融入绘画书法,能每月完成一幅作品已属难得,两百幅作品需要将近十六年时间,可慧娘十八岁就已逝世。原文如下:
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名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综上所述,脂批本中的“慧纹”恐怕是后人增加的一段姑苏杰出刺绣女性小传。
02
慧纹的原型乃顾绣
《红楼梦》中的慧纹情节,可能不是曹翁本意,但也客观反映出江南地区刺绣工艺的发达。历史学家认为慧纹就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顾绣,慧娘的原型则是顾绣名家“韩希孟”,贾府的“十六扇璎珞”对应着顾绣精品“十六应真图”。
《红楼梦全卷》之贾府贾母八旬大庆图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近代散文家徐蔚南在刺绣专著《顾绣考》中提到:
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而始著称。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
顾绣出自明代官宦之家女眷手中,闺阁之中消遣所作,不以盈利为目的。因为出自顾氏,家中花园又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题的“露香”二字,故又世称为“露香园顾绣”。清代顾氏家道中落,门中女眷收徒传授刺绣技艺,顾绣也从“闺阁绣”变作“商品绣”,精细不足而产品有余,引得富商达官抢购,名声反胜从前。
顾绣《玉楼双美图》镜片 清 上海博物馆藏
顾绣的绣稿多参考文人画作,《顾绣考》提到:
露香园顾绣,据称得之内院,其擘丝细过于发,而针如豪,配色则亦有秘传,固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
“内院”指大户人家的住宅内部,一般不许外人进入,强调顾绣的闺阁属性。“擘丝细”“针如豪”“配色秘传”表明顾绣针线颜料不计工本,女眷因个人爱好而能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则展露出顾绣模仿文人画创作,是在以针线绘画。故而市面上的刺绣再如何表面光洁、颜色鲜艳、图案繁多,皆因缺乏文人审美情趣、思想体悟,远远逊色于顾绣。顾绣与慧纹依靠作者高度的文学素养与绘画技艺,符合文人追求文雅、崇尚自然真实的观念,脱颖而出成为江南刺绣的标志。
顾绣《东山图》卷画心部分 明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慧娘的原型应当是顾绣名家韩希孟,属顾绣第二代传人。她出身名门,精于书法,通过观摩唐宋画作,以针线代替画笔,令其从日用品升华成艺术品。她曾不惜工本搜求宋元名家画作,耗费数年仿照绣成《顾韩希孟宋元名迹方册》,又在绣品上留下醒目的印章,比如“韩氏女红”“韩氏希孟”“希孟手制”等款识,后人遂称其绣品为“韩媛绣”。其高超的技艺与独立的个性为士大夫所重,晚明文学家陈子龙曾赞叹道:
若韩媛花鸟草虫,生气劻(kuāng)动,五色斓发,即薛夜来、苏若兰未能妙诣至此,或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邪?
顾绣《花卉虫鱼》册之《湖石花蝶》
韩希孟 明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韩媛”即韩希孟,“薛夜来”指有“针神”之称的三国著名女红大师薛灵芝,“苏若兰”指前秦著名女诗人苏蕙,“天孙”指神话传说中的织女。陈子龙夸赞韩希孟的刺绣技艺超凡脱俗,不仅胜过历史上的名家大师,甚至能比肩神话人物。
慧娘与韩希孟出身类似,都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受家庭环境熏陶,她们幼年博览诗书画艺,年纪稍大又专心于女红绣艺,凭着深厚的文学积淀加之不惜工本不求盈利的心态,将绣品雕琢成艺术品,取得文人士大夫的高度认可。这些相似特点表明韩希孟当为慧娘的原型人物。
《顾绣十六应真册》明 清宫旧藏
(左右滑动查看)
一般认为,书中“十六扇璎珞”则对应着顾绣精品《十六应真图》。《十六应真图》描绘了佛教人物,上面有“皇明顾绣”四字,表明作品属于闺阁绣范围,与慧纹属性一致。两者皆有数字十六,且“璎珞”源自印度,本是佛像颈部系挂的装饰品,与《十六应真图》佛教人物相映照。
《红楼梦》中的慧纹情节背后,是明清之际以文人画作为粉本的顾绣,反映出江南经济发达,日常用品通过迎合文人审美倾向,从而化升成艺术品,变得“价则无限”,也展现出《红楼梦》假中有真,将传统物质文化融入小说,具有深邃而无穷的研究价值。
03
“慧纹”中的女性艺人传承
慧娘的刺绣作品原本被称为“慧绣”,某些文人士大夫偏改成“慧纹”,可能借此指代中古写出回文诗的才女诗人苏蕙。
苏若兰寄锦图 出自《宝山辽墓:材料与试读》
武则天曾在《璇玑图诗•序》中记载苏蕙生平: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苏氏时年二十一,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成于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至襄阳焉。滔省览锦云,感其妙绝,因渝阳台令谢怒;而具车徒,感礼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窦滔在镇守襄阳期间移情别恋,于是苏蕙织锦成《璇玑图》,用八百余字,通过正读倒读变成二百余首诗,诉说心中的绵绵愁思。窦滔读到这些哀婉凄切的诗文后,决定痛改前非,将苏蕙接到身边,两人重归于好,变得更加恩爱。
《苏惠回文凯旋诗》(局部)
仇英 (传) 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苏若兰所作之诗并未传世,但她成为古代绣艺与文学的文化符号。文人赞扬才女,尤其是有纺织与文学特长的女子常用到苏若兰。历代文人也创作过回文诗,可惜在字数上无法赶超,故而后人多有吟诵称赞苏蕙之作,比如明代苏州文人梁辰鱼作《苏蕙》:
泪痕点滴锦花浮,几载抛梭织未休。
愿得璇图似夫婿,残丝断处认回头。
该诗以苏蕙窦滔爱情故事为线索,用“残丝”表明两人感情尚在,故而苏蕙能用《璇玑图》挽回丈夫之心,消减丈夫变心的伤感色彩。
《苏惠回文凯旋诗》(局部)
仇英 (传) 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慧娘的形象实际上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顾绣诸人也未必达到书中所写的水平。岂料《红楼梦》书成百年之后,苏州诞生了一位“绣中之圣”沈寿,其生也晚,而成才之路几乎是“慧娘”的翻版。沈寿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沈椿珍藏着许多名家的字画,如沈周、唐寅、文徵明等。沈寿从小熏陶在艺术氛围中,更写得一手绢秀小楷,能背诵诗词民谣。沈寿的祖母、母亲和姐姐都精于刺绣,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下,沈寿自幼对刺绣抱有浓厚的兴趣,八岁便能熟练刺出复杂的花鸟图案。
此后,沈寿凭借高超的刺绣技艺被慈禧太后看重,令她获得赴日本考察刺绣工艺的机会。乘着考察之机,沈寿拼命学习西方技艺,重点研究油画,感悟光影的魅力,将油画技艺融入刺绣之中,开创新题材新方向。
1911年,沈寿的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其后,沈寿结识南通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拜在其门下学习诗词。这一特点将沈寿与历史上其余绣娘分开,令她从按照前人粉本,仿照刺绣的模仿者,变成拥有自我创作与认知的开拓者,还将四十余年的刺绣心得,整理成书,名曰《雪宧绣谱》。
《红楼梦》乃清代闺阁之中最受欢迎的书籍,苏州绣娘多有阅览。沈寿能超越历代绣娘,是否也曾受到“慧娘”故事启迪?
04
结 语
评论家常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夸赞曹雪芹在故事中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内在脉络,读者可以凭借这些线索推理出后续情节。优秀的作者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甚至可以高于现实,引领一地的刺绣发展。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清】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刘心武:《刘心武妙品红楼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4. 徐勤:《“顾绣”之名与意涵流变》,《上海工艺美术》,2020年第4期。
5. 朱伟杰:《可疑的“慧纹”与曹雪芹何干——脂批本第53回中的一个破绽》,《铜仁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6. 许军杰:《胭脂鲜艳何相类——慧纹与顾绣原型关系考辨》,《民艺》,2021年第6期。
7. 刘森林:《董其昌“密码”和顾绣的转向》,《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
8. 廖瑜:《从韩希孟、沈寿的刺绣生涯看绣画文化的成因》,《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1期。
9. 陈佐:《沈寿》,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 刘凡:《论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的贡献》,东南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11. 王连海:《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刺绣卷》,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特展信息
展览时间:2024.11.20~2025.02.23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第二特展厅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红楼梦的慧娘传说与苏州刺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