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需依托社区园区,做好数据开放,引导企业ESG落在实处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王昀
2024-11-29 12: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24年10月,中国第一份展示地方ESG发展的综合性报告《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发布,聚焦地方层面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与方案,以及ESG信息披露、指数编制及机构集聚等关键领域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当下,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与企业ESG有关的工作。

实际上,在金融之外,城市还需在更多方面对标ESG框架,引导企业为自身营造更具韧性、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这既可为抱持长期主义的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也可为城市更好地抵御气候风险。

尤其是,经济下行时期,企业资金流往往服务于短期目标。城市尤其需要考虑设计相应机制,引导相关资源投向气候适应和减缓的工作,包括硬性的基础设施和软性的治理方式。结合多年来走访的上海、苏州等地的街道社区、产业园区的情况,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访谈了建筑与空间标准认证、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专家,以及政府部门人士与社区基金会的从业者,总结出以下要点。

推动城市应用低碳绿色韧性的标准

因A股ESG报告强制披露等政策的推进,2024年可称为中国的ESG元年。而在全球层面,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成立为标志,ESG已有20年的发展

总体上,作为一项针对企业的评估体系,ESG之所以被讨论和制定出来,是由于在全球层面环境运动等浪潮的推动之下,金融行业意识到,以长期主义视角看,财务性指标无法充分说明何为好公司,必须纳入更多非财务性指标。由此,我们可将环境(E)视为需解决的主要矛盾所在,人类身心健康等福祉也需依托于此;将社区(S)视为缓解矛盾的手段,即通过与利益相关方达成良好关系,回应和解决环境问题;而治理(G)则是前两者的前提和保障,即需要内部治理机制,将其作为长期战略,才能减少不确定因素,长效达成以上目标。

而在中国,正式推进ESG只有一年,各方尚未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性指标对自身的意义。实际上,在城市空间层面,针对社区、园区、商业综合体或单个建筑等,国际上已有不少标准评级体系,可评判其在绿色、健康与韧性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标准,如WELL、GRESB、BREEAM评估和认证等。这些标准分为若干项目,包含诸多复杂和具体的指标。虽然这类认证各有特征,比如WELL关注空间如何支持人的福祉,而BREEAM为全周期的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设置了高权重,等等,但其方向大同小异,都是提升绿色低碳和韧性,总体上可与ESG对照。同时,其背后也引领了大量相关产业和技术。

支持聋人和孤独症谱系人群就业的Lilitime咖啡馆,是一家社会企业,其一处在商业综合体里的分店,获得了国际的健康认证。 王昀 图

当下,鼓励相关机构获取这类认证,对气候的减缓和适应大有帮助。比如,北京也有政策,健康建筑可参考国际上的WELL标准。实际上,城市也可参照这类认证的要求,思考如何对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调整,或是令社区工作与之配合,承接企业ESG相关行动。当然,相应认证背后是产业和技术。在产业发展层面,由于中国的新能源相关产业和技术已有相当进步,过往要满足相关国际认证标准,每每需要进口暖通设备等,而如今中国这方面已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依靠本土设备达成相应绿色指标,在技术层面已能够实现。也就是说,在引领绿色标准方面,中国已在某些领域获得了很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也有自己的绿建评价标准等。但要引领减缓和适应的工作,还需要更为系统和完善的标准,将各项做法贯彻到实处。这类标准的制定和讨论,也需要围绕具体的城市进行。

实际上,随着气候变化风险越发频繁,在上海这类大城市,鼓励相关方面进行气候风险的预防,包括人防、技防等,其性价比会相当高。因为大城市人口密度高,智力资源也多,其单位资金的投入能为未来减少更大损失,并形成更多有效的创新办法。围绕城市空间绿色低碳韧性的更多细化标准,正需基于这类本土经验的成果而来。城市可以用更有效的气候行动引领绿色转型,支持转型效能更高的企业赢得市场,也让更多本土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这方面大有可为,也正与支持企业落实ESG同步。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做更多数据开放,支持量化评估

城市是能源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耦合体。 需要强调的是,在硬件层面之外,城市还需要数据方面的开放和共享,才能令企业在本地社区所做的ESG工作,形成可见的量化效果,能够更好地与金融对接,进而支持企业在本地推进更深入的事项,如影响力投资等。

上海嘉定南翔留云湖,这片湿地可为当地缓解洪涝和高温的影响。 王昀 图

那么,城市管理者对此可如何着手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项目技术负责人周燕,整理出一套绿色科学城市评估标准及工具。这类工作可谓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员看到,在识别出风险评估、社会项目、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项目指标体系,并提出对应的气候投融资工具之后,还要运用数字决策系统,进行追踪监测与复核,才能对可持续项目投资回报进行评估和建议。由始至终,都需要相应的数据支持,往往是一些小数据就足以支撑。对在地企业的ESG而言,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以其中的城市健康韧性指标体系为例。其包含9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着重关注城区宏观经济风险、城区社会经济风险、政策保障、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城区复原力建设、灾害损失评估与重建、公共服务及配套、应急仓储物流、应急设备与基础设施的评价。而分解到二级指标时,其涉及的内容,常常缺乏相应公开统计数据的支持。虽然研究者可以通过爬梳或调研获得一定的信息,但城市还需要进行更多和更完善的信息公开。比如,城市应急救援预案的推进和完善,如何与部门和街道预案衔接,等等。

实际上,对城市更多信息进行公开,会极大有助于企业ESG工作的推进,至少可以支持相应的基线数据。城市各级管理者,也可以更为主动地推进。比如,根据内部的考核指标,有方向地公开相应信息,与企业的ESG工作更有效地连接起来,进而形成政策方面的创新。

上海东明路街道街区发展中心,将社区的人和事链接起来,可以增强城市的韧性。 王昀 图

在此基础上,一项必须反复强调的工作,就是指标的量化和数据的共享。当下各地都在推进智慧城市,这方面已有很多底层平台的支撑。比如,在上海,可结合一网通办,让更多数据能够有效打通,避免数据孤岛,通过已有的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城市韧性的复核评估等,更能看到企业特定ESG项目的相关成效,可以有效对接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等。

由此,商业逻辑就会水到渠成。比如,当下绿色金融也有诸多推进,可引入和设计更多相应商业保险,以专业手段进行评估和理赔,以进一步平衡风险,提升城市整体韧性。其中也可有更多创新空间

引导企业与周边社区项目对接,关注暂时无法量化的新议题

由于刚刚起步,中国有些企业进行ESG相关工作时,并无头绪或是流于表面。比如,研究员了解到,过往中国内地的开发商乐于主动申请前述城市空间相关国际认证,因为可从中获得更大溢价。当下面临经济不景气,仍坚持取得这类认证的,多为港资背景的开发商。其之所以参照相应标准进行营建,可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相对更愿意持守长期的价值。

在更宏观的层面,中国的企业或机构之所以愿意申请这类认证,是因为存在国际层面的股东压力,或有在香港上市的压力,类似于要满足合规要求,而非出于内生的动力。这就意味着,其实施过程中倾向于满足指标,拿到最容易实现的分数,而非真正从所在社区、租户等利益相关方出发。

实际上,城市需要面对现实状况,从中发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仅限于回应眼前能够被量化的指标。而企业需要回应的ESG关键议题,未必都是能够被量化的,这可令该评估体系保持开放,能够吸纳刚浮现或此前被忽略的要点。反过来,对于城市这一复杂系统而言,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才能进一步引领ESG指标趋向完善。

也就是说,城市管理者需要引导企业关注自身所在园区或身边的社区,让利益相关方身边的问题被看见和解决。现实中,许多企业倾向于用向贫困地区捐款完成其ESG工作。扶贫自然也十分重要。但企业可让自身与周边社区形成良性的关系,员工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也蕴含着更大的创新可能性这实际也是ESG的要义。如果企业的ESG项目成效体现为遥远的数字,员工无法充分了解其推进情况,与自身的关系微乎其微,对城市的韧性提升也难有帮助。这恰是当下普遍存在的落差,前述的种种办法正是解决的方向。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王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