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子垚丨年轻人,开始在酒吧做学术
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以往我们走进酒吧,目之所及是舞池中疯狂摇摆的人群、动感或悠扬的音乐、驻唱的歌手和DJ,然而现在一些酒吧内的情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各种带有学术性质的讲座悄悄进入了酒吧,一些酒吧还可以凭借本人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期刊文章免费兑换酒水。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一系列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酒吧内开展的学术沙龙活动,主题广泛,人文社科、医学、理工科等领域都有所覆盖,活动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员齐聚一堂,交流自己对当期主题的看法,共同探讨学术的奥秘。这类活动被称为“学术酒吧”,在社会上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学术酒吧“最初起源于英国的SciBar(Science in a bar),是英国科学协会的一项非盈利项目,而我国的第一家“学术酒吧”起源于上海,后来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搭建了“学术酒吧“主题快闪活动,邀请知名学者、脱口秀演员等进行演讲,在平台上引起了大量的关注,相关的帖子多达8200多篇,并且仍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据多家学术酒吧的主理人反映,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员以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群体为主,但不仅限于此,上至70岁的退休老年人,下至初中生和小学生,都能够成为学术酒吧的客户群体。
其实早在此之前,社会上就有过类似的沙龙活动,地点被安排在咖啡厅、书店、图书馆等场所,也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只不过相比起近期风靡一时的“学术酒吧”,这些场所里举行的学术分享活动都只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没有在社会上掀起太高的热度,为什么同样是沙龙活动,被转移到酒吧里的时候就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呢?
01
作为商业模式
社会上酒吧的类型丰富多样,有安静优雅的清吧、人声鼎沸的蹦迪吧、音乐演唱为主的live吧、餐饮一体的餐吧等,甚至还有针对同性恋群体的酒吧,也就是说,每一家酒吧在开业之初都需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客群,以此为定位开展经营。从酒吧的经营逻辑上来看,“学术酒吧”将学术讲座作为卖点,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的商业定位,是一种经营策略和手段。学术酒吧在运营过程中采用的是基于社交网络推送的营销宣传模式,通过在标题和文章内容上进行加工来制造“噱头”,能够在海量的社交网站推送中快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实现快速引流。
学术酒吧的顺利运营需要三个主体——酒吧老板、主讲人团队、消费者三类群体的共同参与,酒吧提供场地、酒水等服务,主讲人负责对当期主题进行分享阐述,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塑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一场学术酒吧活动的开展一般需要经过如下步骤:首先由酒吧老板/主理人联系或招募主讲人,筛选并确定活动主题;第二步,酒吧和主讲人团队在社交软件、公众号、社群等平台内进行活动宣传以招募顾客,一般分为免费入场和付费入场两种形式;本期活动结束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活动开展的效果及顾客反响和体验,为下一次活动的举办积累客户群体,不断循环往复。在这一过程中,酒吧老板抓住“学术酒吧”这一网络热点,利用社交平台进行造势,意图通过举办学术酒吧活动,大规模吸引顾客群体,借此机会进行私域巩固和升级,将顾客发展成酒吧忠实的“回头客”,提高商业经营的稳定性。
通过分析各地学术酒吧的活动主题可以发现,这些主题大多数都是社会中人们比较关切的话题,如心理学、人工智能、女性主义等,或者是一些抓人眼球的小众话题,主讲人以做学术报告和演讲的方式进行分享。但是为了顾及现场的顾客体验,不可能真正用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方式去阐述,而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某个主题的表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在场的观众能够理解并参与到互动中来。诚然部分酒吧能够请到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人士来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也仅仅只是其专业研究内容的九牛一毛,并不能让在场观众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真正触及到学术领域的深刻内涵。所以实际上大多数学术酒吧活动并不是真正的知识生产活动,更多时候是借学术的旗号进行知识分享和普及,学术成为酒吧经营的商业噱头,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02
作为社交方式
学术酒吧还承担着线下社交平台的功能,很多观众和主讲人都希望能够在活动上结识到同专业或同等学历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与以往在咖啡厅和书店内举行的读书会、讲座等活动相比,学术酒吧的互动性更强,学术酒吧的主讲人在发言的时候允许和鼓励在场观众随时打断自己的发言、提出质疑,主题演讲结束后,还会组织观众进行提问发言分享,或者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游戏。
观众和主讲人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被关注、被倾听、被肯定的感觉,个体的存在感和主体性得到了增强,观点阐述过程给在场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这种体验能够消弭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与在场的其他人拉近社交距离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在这种非正式的主题分享活动上,观众能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用背负心理负担和专业的评价标准,还能与背景相似、观念相同的人快速建立关系,是一种心理成本相对较低的社交方式。对于一些正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观众和主讲人来说,参加学术酒吧活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等待机遇的行为,主讲或倾听的过程中都可能不经意间得到对自己的研究的启发,甚至拓展自己在学术圈的人脉,为日后的学术合作和交流提供可能性。
03
作为消费行为
从消费行为的角度来看,学术酒吧的走红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偏好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单一的娱乐型消费之外还衍生出了知识型消费。酒吧消费在青年群体中风靡许久,过去也曾有过店家在酒吧中开展学术沙龙活动,但是并未像今天这样在社会上引起较高的关注和热度。部分原因在于,原本酒吧作为休闲放松的娱乐场所,被用作开展知识分享的主题讲座后,消费者在喝酒泡吧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开组会”的场景,学习新知识和开拓视野。每一期主题分享会以相对清晰易懂的方式向观众进行知识分享,不设置专业壁垒和门槛,因此即使很多观众所学的专业和当天分享的主题所属的学科领域大相径庭,也能够在活动上获得新鲜的知识和体验。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的帖子上可以看到,有关医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主题活动上有很多来自人文社科的观众来参加,而人文社科主题同样吸引来自理工科的观众。而这些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的观众受到主题的吸引来到学术酒吧,除了社交的需求之外,还抱有自我提升的期望,消费行为不只局限于满足物欲,而是向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蔓延。
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技能全面的多功能型人才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率先取得优势。因此人们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参加学术酒吧,了解社会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现状,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感知社会和市场的趋势和需求,更高效地寻求提升自我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知识付费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知识和技术水平迈入新的台阶,各领域专业化程度提高,专业知识获取的门槛和成本都相应提高,知识的社会价值提高,人们愿意为获取知识而付费。
观众参与学术酒吧消费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符号消费。学术酒吧的受众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为主,顾客通过在学术酒吧活动中进行社交,能够巩固和扩大高学历群体的社交网络。同时,部分学术酒吧为了保证顾客体验和活动质量,事先设置的入场消费门票价格并不低,最高可达到200元左右,这一举动使得顾客群体的筛选范围进一步缩小,即聚焦在高学历、经济水平良好、顾客群体在进入学术酒吧活动后会形成一定的身份认同,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仍旧不忘提升自我,这样的消费行为彰显了观众“高学历”“高品味”以及“精英化”的生活方式,“学术”被作为一种仪式符号来进行消费,增强了高学历顾客群体的身份认同,具有较强的符号消费意义。
除了知识型消费和符号消费的需要之外,学术酒吧的走红也要得益于网络社交平台的推送和商家的广告宣传,消费主义在商家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中传播,学术与酒吧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词汇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给相应的受众群体灌输了消费的欲望。诚然,个体在社会上都有社交、自我成长、休闲娱乐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满足,而一场成功的学术酒吧活动恰恰能够同时满足以上多方面的需求,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就迅速吸引了消费者。也就是说,人们真正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学术酒吧,而是能够高效地满足个体需求的活动,如果学术酒吧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持久的商业模式,当互联网的热度褪去,这种活动形式可能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酒吧等商业主体又会去追逐新的消费热点。
04
作为公共空间
酒吧作为非正式公共空间,在大众的传统印象中就是休闲放松和享乐的场所,而学术讲座和分享一般都设置在正式的公共空间,如规整庄重的会议厅中进行。带有专业性的学术讲座被挪置到酒吧这样的非正式空间是对公共讨论空间的延伸与重塑,实现了学术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连接,二者的正式和非正式属性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和碰撞,产生一个与传统的酒吧和传统的学术报告厅都不同的异质性空间,打破了们对酒吧和学术讲座的传统认知,这种空间上的异质性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酒吧这样的非正式空间内参与学术讲座这样富有技术性和思想性的活动会提高本次活动的附加值,赋予消费行为以物超所值的意义感。
学术酒吧还为消费者营造了一种参与式的公共空间,全程可打断的规则和互动流程的设置赋予了观众主体性和参与感,不同于被动倾听的读书会和学术汇报,在学术酒吧中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倾听或发言,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由表达思想的主体。不管是观众还是主讲人,当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和肯定时,个体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会增强,这都是学术酒吧内部营造的参与式公共空间所赋予的。
05
作为话语实践
“学术”和“酒吧”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被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话语实践,酒吧不再只是享乐主义的专用场所,学术讲座也不再只能在会议厅里召开,酒吧的经营活动和学术讲座的开办形式都变得更加多样化。酒吧作为休闲放松的空间,和学术领域正式严谨的话语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的话语边界被打破,刷新了消费者对酒吧和学术讲座的认知,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
从话语和权力的关系来看,学术酒吧内部的话语实践使得发言人和观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变化,发言人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以往在正式场合进行学术汇报的时候,发言人更多地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但是在学术酒吧内,观众拥有随时打断主讲人发言的权力,发言人和倾听者之间的权力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非专业的观众也能够对相关的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专业领域的主流话语权威对话甚至进行挑战,在学术酒吧内部导致了话语权力的分散。随着话语带来的权力重新分配,人们对学术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学术不再是象牙塔里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走下神坛,以更生活化的方式与观众对话,实现了精英性的破除。因此,学术能够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被大众所接受,从而扩大了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社会影响力。
•本期作者:陈子垚,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本期编辑:Allyson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原标题:《陈子垚丨年轻人,开始在酒吧做学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