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三周年成效显著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大地静默。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变,在河流、湖泊的滋润下,树木、青草、花朵、动物、昆虫等万物各得其所,形成了地球上生命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中没有孤立的生命。它们像一个个独特的部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我国的国家公园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国家公园作为“国之大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实践成果。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三年来,在资源保护管理、监测监管能力、园区伙伴关系、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效。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第三方评估表明,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后,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的成效非常明显。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管理体制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实践成果。国家林草局党组高度重视,坚决扛起国家公园建设的政治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地方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再到2022年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到国家公园体系。
从青藏高原到武夷山,从东北到海南热带雨林……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涵盖了所在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着最具影响力的旗舰物种。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型代表,保护了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宝库,以及大江大河源区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冰川雪山、河湖湿地复合生态系统。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分布着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东北虎、东北豹种群,以及伞护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在亚洲热带雨林和世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最集中、最完整、最多样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保护了珍贵的雨林生物多样性宝库,还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地。
武夷山国家公园拥有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还拥有以碧水丹山为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同时还是著名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武夷山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
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规划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已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3%,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这些区域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在此期间,国家林草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等重要文件,审查批复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监测评估、资金项目等10多项制度办法标准,基本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两种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以及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二是加快立法进程。积极配合推动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建设。2018年国家林草局启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全力推进法律制定。9月10日,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并报送国务院,形成《风景名胜区条例》修改方案,出台《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一法两条例一办法”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三是强化管理措施。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公众服务等管理要求。在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对边界区域、民生改善、设施建设等提出弹性管理措施。印发通知,对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内容、范围等提出原则性要求,支持和鼓励地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措施,织牢织密网格化保护体系,定期开展巡护,强化安全生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强化支撑保障。按照中央编办批复,指导完成东北虎豹、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工作。设立大熊猫、东北虎豹、雪豹、长臂猿等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初步建立起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研发运行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国家公园艺术与设计中心。组建分片包保组,深入一线蹲点,强化对各国家公园的监督指导。
在谈到国家公园法草案时,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明晰责任、理顺分工是实现国家公园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草案明确,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包括: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国家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本行政区域内国家公园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防灾减灾等职责;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各该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履行相应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等。与一般意义上单纯供游览休闲的公园不同,国家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草案规定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并明确核心保护区内除规定活动外,禁止人为活动。这有助于强化保护管理,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建设国家公园,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也要保障好原有居民生产生活,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草案明确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应当以不超出现有规模和利用强度为前提。根据保护和管理需要,确有必要迁出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妥善安置。严格保护,并不是要把国家公园简单地建成“无人区”,而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和共享。我国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对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区适宜的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游客也可以进入相关区域体验感受。
“目前第一批国家公园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向公众开放了丰富的线路和区域。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置了10条生态游憩精品路线和科普廊道,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规划了广元唐家河园区、雅安喇叭河园区、眉山瓦屋山园区3条独具特色的游憩线路以及11处成熟的游憩区域。此次,草案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确保生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完善国家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功能。”该负责人说,为妥善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共同抓好重大事项落实,有效提升了国家公园管理效能。
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统一执法形式,切实加大资源管护力度。青海省依托原森林公安队伍创新组建了国家公园警察总队,会同园区资源环境执法机构开展执法工作。海南省以省人民政府令形式,授权省森林公安局及所属机构履行42项国家公园行政执法职能。福建省增设国家公园监管执法类别,授权武夷山国家公园行政执法主体资格。通过这些有益探索,逐步形成了权责对等、职责清晰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国家公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方之间的合作也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公园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跨江西、福建两省,是地球同纬度生态保护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之地,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为推动“一山两治”,保护好这处自然珍宝,江西、福建两省在立法上下足了功夫。10月1日,《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和《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同时施行。
翻阅两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可知,皆设置了专章推动赣闽协作,提出两省人民政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省际协调机制,共同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同时,针对相同的违法行为处罚幅度不一致的地方,通过省际协同,解决管理盲点、统一管理制度以及协调区域合作,形成整体性的保护和管理网络,让两省的生态保护拥有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一园一策,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千年红豆杉
△玉龙蕨 汤开成 摄
△东北松茸
保护成效显著 举措落实到位
建设国家公园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国家公园设立三年来,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估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二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三是民生持续改善。近5万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元。实施野生动物损害全域保险、生态搬迁、入口社区和示范村屯建设、黄牛集中养殖等一批民生项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台支持三县(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选聘生态管护员8100多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谈到国家公园建设新成效时,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资源的保护管理有新加强。国家林草局全面推进勘界立标,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完成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簿,相当于给国家公园上了“户口”。另外,各地还通过土地置换、保护地役权协议等创新方式,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对于国家重大战略、园区居民生产生活设施、生态保护修复等实行弹性管理。二是监测监管能力有新拓宽。国家林草局自主研发了中国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并上线运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初步建成,据监测,园区内的梅花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比2017年体制试点时增加了1倍多,这也为东北虎、东北豹野外种群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链”。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三级预警体系,在重点区位设置物理围栏。下一步,还将加强卫星遥感、临空飞艇、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装备在国家公园监测监管中的应用。三是园区伙伴关系有新进步。国家公园内共选聘5万多名农牧民在家门口当上生态管护员。各园区还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差异化生态补偿、入口社区建设等,多渠道增加当地的居民收入。四是科技支撑能力有新提高。国家林草局整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正在推进建立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还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国家公园艺术与设计中心,引进院士专家参与保护科研工作,搭建高水平开放的共享平台。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
“近5 年,三江源地表水资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达6%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恢复,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欧亚水獭、兔狲、藏狐、白唇鹿频频现身,整个生物链基本形成良性循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在99%以上,出境水质40%达到一类以上,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
为实现上述目标,三江源国家公园做出了辛苦努力。青海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4县的国土、水利、林业、农牧、生态局全部划归到国家公园,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打破了九龙治水藩篱。实现了由种草种树救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转变。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包括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控、人类活动遗迹修复工程等等。“这些投入,对于我们打造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立军说。
△藏酋猴 汤开成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川陕甘三省,区划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四川省是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现今分布中心,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7.7%,分布野生大熊猫1227只,分别占公园总量的92.7%和92%。
近年来,为了给野生大熊猫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四川安排省级财政奖补资金9.56亿元,稳步推进矿业权、小水电清理退出(全面清理退出矿业权200宗,278座小水电已退出245座),将2600余亩集体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同时,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创新提出在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和毗邻的特定区域及外围关联区采取针对性、差异化、分类动态管控措施。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设立界碑界桩3646个。聚焦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和重点生态廊道,共计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
“我们把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四川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有效保护了全国64.8%的野生大熊猫。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等重要生态廊道修复区域已发现大熊猫活动32次,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四川片区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金丝猴、雪豹、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陈宗迁说。
△大熊猫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富集,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始终以保护生态、人文资源为首要目标,先后实施森林雷击火防控、卫星综合监测和智能视频监控项目,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数字化及展示平台。同时,组建专业应急处置队伍,落实全域“网格化”监管,构建国家公园及周边一体化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了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涉及4个县(市、区)、4.58万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建立了“一中心四服务”(以社区群众为中心,服务绿色产业、服务环带建设、服务前置审核、服务环境整治)协调发展机制,支持打造生态茶园和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不断壮大茶、旅、竹等绿色产业,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据调查统计,园内桐木村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万元,比园外高1.44万元,年均增长8.86%。“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华东屋脊”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岗山之夏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管理局局长方燕鸿表示,“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典型南方集体林区,集体土地占2/3。我们始终以强化自然资源统一管控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创新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基本实现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护。同时,构建生态执法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自然资源保护成效明显提升。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水质优级监测点占比从95.7%上升到98.5%,森林植被固碳释氧量与2022年相比平均上升12.5%;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新调查到12个中国新记录种、34个福建新记录种,创建以来累计发现34个新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居住着我国境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
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积极协调吉林、黑龙江两省常态化开展保护巡护、清山清套,严厉打击偷盗猎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修复栖息地、打通野生动物跨境通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使野生虎豹及其伞护下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目前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已经从试点前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到70只和80只左右,虎豹的主要猎物——野猪、狍、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也都增长了1倍以上。
随着虎豹等野生动物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兽冲突的矛盾和风险也确实在增加。过去数十年难得一见的野生虎豹,现在经常光顾道路和村屯,野猪、狍子、梅花鹿等也经常啃食庄稼和幼苗幼树,像山野菜采摘、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也因为村民担心人身安全受到一定影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说,缓解人兽冲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我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建设人虎冲突预警体系。依托“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优化红外相机布局,实行24小时预警预报,实时发布虎豹预警信息,有效提升了主动预警能力。二是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在16个虎豹经常出没的核心区重点村屯、林场场部建设物理围栏,把居民生产生活区基本包围在里面,用最直接的方式,守住群众生命安全。三是实施虎豹等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充分保障原住民和职工人身财产合法权益,兜住安全底线。四是推行了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一方面引导原住居民参与保护巡护工作并在保护中受益,另一方面补偿原住民因保护虎豹而受到的经济影响或者潜在的经济影响。包括上述四项主要措施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有效降低了人兽冲突矛盾与风险,也使我们基本管住了虎,也保护了人,初步实现了“虎豹归山、人虎两安”的目标。
△水晶兰 汤开成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是我国类型最多样,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
“可以说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顺畅的国家公园‘园’‘地’融合发展机制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也的确是一个难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说,我们分片区重新组建了以国家公园管理分局为主体、相关市县政府参加的基层社区协调委员会,将与国家公园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县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应急、水务等有关部门新增为成员单位,明确了议事规则和重点协商内容,并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对议定事项制定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加强跟踪督办,显著提升了属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工作协调更加顺畅,问题解决也更加及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风光
“建设国家公园,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要体现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和国民认同,支撑和引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发展。”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全民共享国家公园的生态红利
国家公园是凝聚人类不同文化与自然的特殊空间形态,承载着人类的乡愁与家园梦想。
“国家公园成立三年取得了明显的保护成效,生态成果要更多更好地惠及公众。”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的适宜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游客可进入相关区域体验感受。
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带领下,沿途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到九曲溪体验竹筏漂流;品尝茶叶、鱼腥草的味道,感受植物种类多样性……今年8月,来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45名青少年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参加了一场亲近森林的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在科普讲座、室内课堂、实地探访、户外自然观察等活动中,青少年们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深入了解。
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风貌,是朱子理学的发源传承地、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早期古闽族人的主要活动区。作为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天然“课堂”。
“我们着力打造‘1+N’科普宣教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方燕鸿介绍,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机构支持当地打造生态茶园和风景道,不断壮大茶、旅、竹等绿色产业。同时,依托国家林草科普基地,打造了生态科考、科普进校园、自然教育3个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提升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共享”福祉。
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是世界上湿地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之地,不仅是长江发源地和重要流域水源发育区,还是三江源重要组成和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8月20日,一场名为“助力绿色家园建设 成为三江源守护者”为主题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自然教育活动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仁毛社区展开。
“拍到或者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照片,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摄影师邓灿说。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实地体验、故事讲述、影像传播等多种方式,让参与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不仅传授生态知识,更注重培养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充分发挥当地野保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自然教育的生动教材,增强了教育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藏野驴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域。这里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还有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等自然景观。2021年“五一”期间,12名参与“黄河寻源计划”的生态体验访客,成为黄河源园区迎来的首批访客。
“我们根据规划的旅游线路,参观了扎陵湖、鄂陵湖、牛头碑,沿路观察野生动植物,还共同给黑颈鹤筑巢,体验了生态管护员的日常活动。”为期5天的生态体验活动,让访客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而在进入黄河源园区之前,访客们通过了国家公园的访客测试、行前教育、体能考验等流程。按照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要求,三江源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一切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一般控制区是开展生态游憩和自然教育的主要场所,游客可以自驾前往。
近年来,黄河源园区开展的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活动,受到很多游客青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推进玛多高端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开展澜沧江源园区、长江源可可西里区域、黄河源园区自然教育课堂设施建设,助力构建生态旅游线路。此外,还积极引导牧民参与家庭旅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等特色经营项目,提供了更多创业就业 机会。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类型最多样,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霸王岭科普展示标识和科普讲解系统、雅加雨林自然保护教育与生态体验栈道等,为游客前来了解雨林知识提供了平台。
10月14日,国家公园科普“3+4”系列宣传活动之“雨林秘境 共同守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海口市海南白驹学校举办。该科普宣传活动将在海南省多个市县15所学校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科普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广泛传播国家公园理念,让孩子们从认识、了解,到走进国家公园,积极引导学生们加入保护生态的行动。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域内的荥经县,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活动正在科普宣教馆展开。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在3D影像中穿越国家公园,独特的享受和感觉让他们大呼过瘾。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片区都开展了自然教育体验活动。陕西片区研究布局青木川自然教育基地,推动建设科普展示馆、宣教长廊、生态步道等基础设施,吸引周边社区中小学生及游客前来研学、参观;甘肃片区西沟口公众自然教育中心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公众带来融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自然教育体验;四川片区建成一体化科普宣教场馆32处,2023年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参与游客达200万人次。
9月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刚刚落成的科普宣教馆内人声鼎沸。这是来自吉林省汪清县的一批客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感受着“众山皆有虎”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动景象。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了8个入口社区,目前正在建设珲春、汪清和东宁3个入口社区,当前有5条具备生态游憩条件的线路。在一般控制区内的道路、村屯等人类活动区域,游客可以开展自驾游憩,公园核心区则禁止进入。
国家公园研究院专家说,在一般控制区开展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还是有所区别的,要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除了公益性活动以外,一些经营性活动要采取特许经营。国家公园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每年或每天访客承载量,建立门票预约制度,科学测算运营成本,体现公益属性。
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而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
清华大学教授杨锐表示,“全民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公园治理的必然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国家公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让人民群众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改革成果。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完善国家公园的开放条件、管理制度,打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活动,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突出生态、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服务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
如今,随着国家公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民共享国家公园生态福祉的格局正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也愈发壮美。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家公园建设会越来越好,成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强大推动力量。
原标题:《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三周年成效显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