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82岁老伯长期心衰有猝死风险,这个新器械助力起搏心脏还能体外充电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2024-11-25 22:0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近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的手术室里,心血管内科主任许嘉鸿顺利开展了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联合治疗手术,既救命、又护心,为心衰患者一站式解决两个问题。这也是上海市首批落地医疗机构并进入临床应用的CCM。

许嘉鸿带领团队医生帮助李老伯实施手术。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供图

11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获悉,此次手术患者为李老伯(化姓),今年82岁,因长期心衰症状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于近日来到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

检查显示,李老伯的左室射血分数仅为30%,而正常值在50%以上,属于晚期心力衰竭。而且患者年纪大,规范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随时可能出现心衰急性发作或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需考虑器械辅助治疗。

为了增强李老伯的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症状的同时,实现自动除颤、预防猝死,提升生活质量,许嘉鸿组织科室全员全面分析讨论了患者的病情,精心制定了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联合治疗手术方案。

许嘉鸿介绍,CCM是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一项全新器械疗法,它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促进更多血液泵出,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相较于常规心脏起搏器,CCM可以在体外进行多次充电,有效减少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带来的更换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而ICD则是一种能快速识别并及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它又可起搏心脏。

由于一站式手术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导线,如何精准放置这些导线对此次手术尤为关键,也是手术的难点。

经过术前精心准备,许嘉鸿首先从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一根除颤电极导线,随后又从右侧锁骨下静脉先后植入两根起搏电极导线。术中测试参数良好,手术耗时约2小时。术后第二天,李老伯就能下地活动,恢复良好。

许嘉鸿表示,目前,心衰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复律除颤器(ICD)、心室辅助装置等,然而总体治疗效果仍欠佳、预后差。对于严重心衰患者,仅仅预防猝死是不够的,还需要兼顾患者的生活质量。

“CCM作为心衰器械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它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将为更多心衰患者带来福音。”许嘉鸿说。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