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词与我: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读书会》系列节目明起重播
2024年11月24日下午,叶嘉莹先生仙逝,享年100岁。
2024年7月,在叶先生百岁寿辰之际,央视《读书》栏目特别推出《诗词与我: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读书会》系列节目,病中的叶先生特意为《读书》栏目录制了珍贵影像,让我们重温先生的音容笑貌,以表哀思。
叶嘉莹
叶嘉莹曾说,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 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诗词和生命的关系,被她践行得特别光彩照人。无论是读诗、写诗、评诗,还是讲诗,一颗诗心都在里面跳动,令无数人兴发感动。
童年背诗诵词
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叶嘉莹(中)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一个古老的家庭,父母旧学根底很好。在家学的影响下,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对诗词阅读、写作有着极高的兴趣、天赋。后来,叶嘉莹曾多次提到,小时候背诵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诗文使她终身受益。
童年叶嘉莹(右)
AI时代的到来,孩子们还有必要背诵经典的诗文吗?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很多当代的家长。叶嘉莹用近百年的阅读体验给出了一种回答。
她说,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叶嘉莹手捧《给孩子的古诗词》
叶嘉莹还说,声音里有诗词一半的生命,诗的感情是伴随着声调出来的。 不学“吟诵”,就很难体会诗歌之微妙。为了传承“吟诵”这种中国旧诗传统特色,近百岁的叶嘉莹,每天工作至深夜两点,精挑细选出两百余首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推出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并为每首诗词录制了“吟诵”视频,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嘉言妙音。
用生命写诗
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
少年时期的叶嘉莹看到什么,有了感动,就写一首诗。她说:“我内心有什么感动,常常用诗词记写下来,我的诗词都是我当时非常真纯的感情。” 15岁时,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写了《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叶嘉莹初中毕业照
叶嘉莹出生于农历六月初一,这一日被家里长辈认为是荷花的生日,由此她的小名叫荷,她对荷花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所以16岁时,她就写了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前在北京
道路两旁的花,眼前的树,檐上的新月,夜间的蝉鸣等等任何场景,任何事情,她都能感受而生发,随口吟诵出与情景贴合的佳句。上大学后,叶嘉莹把诗词曲习作拿给老师顾随先生看,顾随先生批语:“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母亲去世后的叶嘉莹
母亲因病去世,叶嘉莹遭受到人生第一次打击,当时年仅17岁的她将悲痛写进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1948年婚纱照
50年代初,叶嘉莹又一次遭遇到命运的重大打击。她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寄人篱下,过着无家无业的日子,没有一个房子,没有一个床铺,一天要教三个大学和做两个电台的工作,来维持家庭生计。叶嘉莹称这次打击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写下《转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在讲课
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又在车祸中丧生,叶嘉莹遭受到最为沉重的第三次打击。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以此来疗愈自己的伤痛。在极痛之余,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与追求。
叶嘉莹与家人在次女婚礼上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她的诗作写锐感,写磨难,也写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与生命相融会
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海外
叶嘉莹先生讲诗,常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其中,生发出一股感发的力量,让听众从感发中体悟一种乐趣。这一特色深受其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
叶嘉莹和老师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
叶嘉莹说,顾随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本质。
后来,叶嘉莹到美国、加拿大执教,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她采用“兴发感动”这样一种方式,解读、分析、赏析中国诗词,在海外学子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她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
1993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讲演
叶嘉莹说,我太喜欢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获得情感共鸣。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叶嘉莹在海外任教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这些理论都成为了她分析中国诗词的利器。她不仅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到海外,还汲取并运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方法,阐释中国诗词,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诗人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世人。
叶嘉莹
叶嘉莹不负业师顾随先生的期望,终身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海外和国内讲台上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和理念,还“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回国教学后,叶嘉莹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7-2018 年,叶嘉莹将自己的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1979年春,叶嘉莹回到她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叶嘉莹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百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叶嘉莹在讲课
2018年叶嘉莹先生被授予“最美教师”: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就开始用英语在北美讲授古典诗词,将古典文学之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耄耋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叶嘉莹先生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诗词与我: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读书会》
2024年11月26日至11月29日13:59
CCTV-10重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