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戏剧节举办第六年,一个更包容、更松弛也更国际化的大凉山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4-11-23 17:37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11月的大凉山,天空湛蓝,暖阳高照。西昌邛海边的听涛谷,每天往来着世界各国的戏剧人,年轻人在夜晚燃起篝火,喝着啤酒、吃着烧烤,跳起锅庄、分享创作。城市中心的火把广场,大大小小的剧场空间,上演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戏剧演出。当地人聚餐结束,都可能在路上邂逅一场巡游或是表演。而邛海边的月亮西舞台,不时会有一场现代舞或是话剧演出,一旁的路人,或是晒着太阳喝咖啡,或是驻足观演。

艺术家自发围着篝火打跳

从2019年开始的大凉山戏剧节,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年。今年的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在11月19日刚刚闭幕。11天的时间里,11个国家100部戏剧参加展演,2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国际戏剧对话。今年,更多嘉宾和年轻戏剧人来到这里,感受这里的松弛、悠闲和美好。

六年间,西昌有了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度假酒店和民宿也纷纷新建,高铁动车的开通,让这个有山有水有阳光的西部城市变得更有吸引力。大凉山戏剧节,也成为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国际的平台。

今年3月,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开启剧目征集,一个月内就有262部剧目报名。艺委会最终从中挑选了19部入选作品和40余部参演剧目,加之邀请的13部国际国内作品,以及民族戏剧和路演节目,总共100部戏剧作品在这里上演。演出的剧目分别来自法国、德国、爱尔兰、保加利亚、俄罗斯、日本、巴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拉克及中国等11个国家。

部分剧目

此外,去年开始的自然戏剧实验营,今年新设的国际戏剧大师课,加之每年都有的国际戏剧对话等,各地各国戏剧人汇聚这里,戏剧节的山、湖、城三大空间,每天都有各种活动举行。

开幕大戏《星回》让很多人意外。这是国际剧协、中国剧协、上海戏剧学院和凉山文旅集团首次联合出品,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艺术碰撞。来自萨摩亚的国际戏剧家雷米·波尼法索(Lemi Ponifasio)与大凉山五彩云霞歌舞团的彝族艺术家们共同创作,根植中国民族文化,以现代视角,完成了这个极具国际视野的当代作品。在受邀今年迦太基国际戏剧节开幕演出后,这部剧明年还将在多个欧洲重要戏剧节开始其欧洲商业巡演之旅。

《星回》剧照

“大凉山戏剧节让凉山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向了凉山。”大凉山戏剧节主办运营方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表示,“过去说到凉山,总是和贫穷、落后、闭塞等联系在一块。这几年凉山脱贫攻坚,旧貌新颜,当戏剧这个词和大凉山在一块组成,坚持了这么多年,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这么多影响力的时候,我感觉大凉山从它的价值表达来说,已经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提升,有了更多良性的效应和认知。”

六年间,大凉山戏剧节以戏剧之名对话国际,日益成为一个连接中国西部与东部、连接世界东方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平台。凉山,也由此展现给世界一个更为开放、松弛和国际化的新样貌。

开放包容

连续两年, 大凉山戏剧节剧目征集都收到海量报名。去年,300多个报名剧目中,有100多个剧组被邀请来到大凉山演出。戏剧节针对不同剧目类型,提供交通食宿或是场地,大凉山戏剧节也由此成为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平台。

今年,延续了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在艺委会历时几个月的精心挑选后,80多个剧组或受邀或自发来到凉山参与戏剧节,话剧、舞蹈、戏曲、儿童剧、偶戏,多样的艺术类型汇聚在大凉山戏剧节。无论是国际制作、国家院团,还是民营剧团或者艺术家个人,都可以自由参与其中。

“我们这个戏剧节很大的特点,就是全国各地的戏剧年轻人也好、观众也好,‌‌他们来到这里,能看到不一样的,非常多元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作品‌‌。“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发起人、艺委会执行总监李亭介绍。

戏剧节演出总监张建刚表示,多样的形式,海量的剧目,是世界各大戏剧节的常态,无论是阿维尼翁还是爱丁堡,都有全世界艺术家和作品自发来到那里,汇聚成节日的氛围。“这么多剧组报名大凉山戏剧节,也是希望共同奔赴一个戏剧的香格里拉。”

今年,除了入选和参演剧目,大凉山戏剧节还在全球范围选剧,邀请了13部中外剧目,大部分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国家。组委会介绍,“经过6年的积淀,我们戏剧节邀请作品越来越聚焦于世界不同文化的对话,而且更偏向于生发于当地土壤和当地民族的文化。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戏剧节是一种剧目展演,而是希望能让世界各国不同的戏剧文化在这里交流,希望能有更丰富的色彩。所以你今年能看到各种国家的戏剧作品,比如巴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保加利亚,当然也有法国、德国、日本的戏剧作品,很多都是平时在国内很少能看到的。”

大凉山戏剧节发起人之一、视觉总监任冬生是国内最知名的灯光设计,《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都出自他手。今年,他带着自己首部导演作品《竹林中》,首演于大凉山戏剧节。

在任冬生看来,“大凉山戏剧节能够找到一种戏剧的初心,虽然我们小型演出、实验性居多,‌‌但是慢慢地它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个戏剧观,或者戏剧特点,从而成为我们大凉山戏剧节的一种文化‌‌氛围。”

作为戏剧节艺委会常务理事,任冬生说,“我们对标的是国际戏剧节。入选作品要具有艺术性、包容性、实验性,其中艺术品质为第一前提。简单来说,就是不少剧目在国内其他城市看不见,只能在大凉山戏剧节上观看。”

川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田蔓莎常年参与国际戏剧交流,今年,她来到大凉山,担任“国际戏剧大师课”导师。和她一起担任大师课导师的,还有芬兰舞蹈家、演员、导演萨穆利·诺德伯格,以及法国艺术家、演员、导演、布景设计师赛赫日·尼古莱。

田蔓莎的大师课

五天时间的大师课,来自全国的几十位学员跟随三位导师,展开了一场多元文化的戏剧工作坊。这些学员有些来自专业文艺院团,有些来自艺术院校,也有少数的纯素人。

大凉山戏剧节把这个戏剧大师课作为公益项目进行,所有学员只需要每天100元的食宿费。报名消息一出,名额瞬间就满了。工作坊在众美术馆的顶楼天台,面对着阳光照耀下的邛海,波光粼粼、风光无限。上课之余,学员们穿梭在各个剧场里观剧,行程满满乐此不疲。

大师课现场

11月13日,在谷剧场的和煦阳光下,大师课进行了一场集中汇报,中国戏曲训练、芬兰舞蹈形体和法国面具肢体,三种不同形式的戏剧工作坊,伴随林间山谷的微风,从午后暖阳演到了落日余晖。现场很多参与观看的观众,都在这场汇报里感受到一种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贯通。

大师课表演汇报

“我们有中国的演员,巴厘岛的面具,日本的音乐,还有法国的导演。”曾在世界顶级舞台上演出,和很多艺术家合作过的赛赫日·尼古莱,带给学员的是融合多种文化的训练。除了工作坊,他还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家们在谷剧场演出的《广陵绝响》,并进行了演后交流。他说,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能在这个地方,感受到这个作品和这个剧场空间一样的美好。

青年艺术家的演出

田蔓莎今年几乎参与了戏剧节全程,在她看来,大凉山戏剧节更多的是一种多元和包容。“你在这可以看到舞蹈、可以看到独角戏,可以看到一个国际大制作,也可以看到很多在露天场地或小空间里演的传统戏曲、当代戏剧等等。‌‌这里可以聚集更多的‌‌青年艺术家、‌‌知名艺术家相互交流,特别是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关注、鼓励,也是支撑他未来发展的一个动力。”

她感慨说,“大凉山戏剧节能把中国的艺术、世界上的艺术能够带给中国西部更多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他们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而且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蓝天白云下的谷剧场

松弛美好

“到了西昌我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个那么美丽的地方。”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第一次来到凉山,从“听说”到“看见”,大凉山的美出乎她的意料,美景和好剧一样吸引人。

“每天醒来,拉开窗帘,抬头,要么蓝天白云,要么晴空万里,房间一下子被阳光填满,心情很难不美丽。生活在西昌慢了下来,我的心境也慢了下来。” 来自北京的戏剧节爱好者伊人,在大凉山戏剧节一共看了12部中外戏剧。“有些国家的戏剧还是第一次看到,比如亚美尼亚和巴西,我完成了这两个国家的观剧初体验。这是一个拓展观剧经验的好机会。”

让她印象深刻的,不止戏剧,还有美景美食,“每家都各有特色的烧烤,还有可以‘放空’的咖啡馆,一切都很惬意。”

杨子说,大凉山戏剧节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展演的空间,有山、有湖、有城,“这些都是大凉山戏剧节所特有的,和其他戏剧节不同的,是大凉山戏剧节独特的优势。” 一些剧目在公共空间的展演,让大家和戏剧“零距离”。

松弛、美好,是人们来到大凉山和戏剧节的共同感受。

今年,大部分剧组和艺术家相聚在听涛谷,这个面朝邛海的小镇,无论白天夜晚,都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久违的朋友在这个小镇的街上相遇是常态。夜晚,篝火、打跳、啤酒、烧烤,各国语言的自由弹唱,都成为星空月色下的风景。

上海马戏学校校长、上海杂技团团长梁弘钧第一次来到凉山。今年,除了带着杂技团的节目受邀参与戏剧节,他还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洽谈,希望能与凉山当地合作,和上海马戏学校联合招生,既让学校有更好生源,也让大凉山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实现更多的学习就业机会。

“如果不是大凉山戏剧节,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契机来谈合作招生。”梁弘均惊叹于凉山的风景如画,也被戏剧节“无处不戏剧”的氛围感染。“这个戏剧节最大的感受就是松弛,你对着山水,喝着咖啡,晒着太阳,边上不远处有人在跳当代舞,有人在看,有人路过,所有的一切都很和谐,这个感受很特别,很美好。”

大凉山戏剧节今年依然继续了去年的自然实验戏剧营,7组年轻人奔赴大凉山深处的7个地方,带着900元经费自由创作。他们中有学美术的,有做媒体的,也有搞计算机的。在戏剧节期间每晚的 “围炉夜话”上,7组年轻人喝着酒烤着火交流作品,每天都持续到深夜。他们的楼下是年轻人自发的篝火锅庄,楼上则是夜夜的啤酒加创作,几乎每个人都在火塘边找到精神的自由。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因此说,大凉山戏剧节是“散发着艺术家精神的戏剧节”。

作为主办方,刘康也感受到这种松弛感及其带来的美好。“其实我觉得这种松弛是一种很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艺术的自由。为艺术而放松,为艺术而沟通交流的松弛。而这种自由正是戏剧节的专业性和它的社会性之间连接的部分,大家实际上在这个地方都各归其位,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国际对话

大凉山戏剧节举办六年,搭建了不同文化的相互“遇见”“碰撞”“交流”“影响”的舞台,也日渐成为世界关注凉山的纽带。

今年,世界文化的多角度呈现和对话,成为更明确的立足点。从国际联合制作的开幕大戏,到多国艺术家参与的国际戏剧,再到跨文化的中阿戏剧交流,以及国际戏剧大师课等,大凉山戏剧节的国际化内涵被更多延展。

中阿戏剧交流

“凉山是充满了文化艺术气质的土壤,出了这么多音乐人、这么多诗人。戏剧节其实在传承文艺精神的同时,可以更加开放、更加容易地和国际国内的艺术家进行沟通和连接,而这种连接也诞生了新的作品。”

在刘康看来,今年的开幕大戏《星回》是凉山文旅集团和戏剧节多年来的一次突破。是在找寻一种国际化的语感,找到人类命运共同的一种思考。而这种突破,实质是戏剧节这些年推动本土艺术创作,艺术培训后产生的效益叠加。

他表示,接下来,戏剧节会继续以开放性、在地性和国际性,推动凉山的文化艺术创作。

六年来,因为这种不断的国际对话,世界对大凉山也有了一种新的认知。

大凉山戏剧节发起人之一、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觉得, 大凉山戏剧节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大众对大凉山的印象。“大凉山这个词现在在‘转意’。”

他说,”以前我们说起大凉山的时候,第一就会想起边缘,‌‌第二就从这凉字想到荒凉。但现在,大凉山很大程度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更多年轻的戏剧人,不同国家的剧团来到这里。大家来大凉山,都不是说到山里去,而是来参加戏剧节。戏剧节为大凉山注入了文化内涵,也带动城市文化的塑造。”

任冬生则说,“戏剧带给我们这块土地的东西,‌‌可能要在10年、‌‌15年、‌‌20年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完整的话表现出来。‌‌现在它就是像我们在春天种下种子,‌‌然后我们在做一个农夫的工作,不断浇水施肥,‌‌等待它的成熟。‌”

大凉山戏剧节艺委会艺术总监、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我们虽然是西部的戏剧节,但我们有面对世界的愿望,今年的《星回》让我们离愿望更近了一步。文化自信,不只是说要走出去,更要让世界走进来。在大凉山的日子,我们每天走向阳光,这种神情、这种生活方式,就是自信。”他希望,未来,大家想起中国西部,就想起大凉山,这是一个放松的地方,是文化名片,是值得打卡的地方,这也是戏剧节带来的一种传播。

对话现场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