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47快评 | 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现象级表演,两级化评论
11月20、21日连续两晚,“鬼才”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在东艺演绎了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瓦格纳《前奏曲与爱之死》,独树一帜的演绎掀起了音乐巨浪,也掀起了音乐评论巨浪。
这是一个现象级的音乐表演,有争议恰恰体现了大家对乐团探索新声音、自身价值的高度关注,评论也代表着不同观点碰撞。
在此,经典947特别邀请了亲临现场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指挥家洪川、小提琴家宋阳、吴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颖以及经典947听众经典大叔、主持人晨曦,他们以专家学者、经纪公司、听众与媒体人等不同视角带来新鲜快评。
►
陶辛(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希腊文写就的新约,传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
老肖的《第五交响曲》,库伦奇斯与乐团刀劈斧剁般的极致演绎,戳人心窝子。脱下皮裤长靴,换上宽松阔腿裤,乐团放下笔挺站立身段,安然坐下,声音并不会改变。出现这声音的音乐永恒乐团和指挥,自有其文化上的背景和源流:希腊文写就的新约,传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是为东正教。
►
经典大叔(经典947忠实听众)
每一句真正让你感受那种“爱之不得,死又不能”的叹息
音乐是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只能是每个人的感受,瓦格纳的“爱之死”,听了我真的很感动,他每个乐句都做了独特的处理,每一句真正让你感受那种“爱之不得,死又不能”的叹息,以前我听过其他版本,是那种长线条连绵不断的哀愁,但那种叹息我没感受到。这家伙(库伦奇斯)对弦乐的控制力是绝无仅有的,那种气如游丝的声音其他乐团很难听到。对他的音乐,有两种极端乐迷,古典音乐“原教旨主义”乐迷可能不喜欢,但喜欢感官体验的乐迷像“中毒”一样。
►
洪川(回声合唱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
从谱面出发的原教旨主义复调传统的再开发
我听的是第一场瓦格纳和“马五”,我注意到这次的评论非常两极化,我想表达以下几个观点:首先,西方古典音乐创作中的复调传统,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断过,瓦格纳、马勒作品中也存在大量复调创作的部分,指挥家有时为了追求戏剧性、浪漫主义的演出效果,会刻意降低这种复调的听感特征,上世纪兴起的本真运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表演层面上复调传统的复兴,所以这次的瓦格纳和马勒,我们都听到了比以往印象里多得多的细节。
其次,很多人被库伦奇斯摇滚外表所迷惑,但这场音乐会里我认为他恰恰是在遵从这样一种从谱面出发的原教旨主义复调传统的再开发,这样的结果,见仁见智,打破了大家的刻板印象,呈现了可以说是“过多”的细节,对观众来说是一个挑战,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过载”。在90分钟的演出里,他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个小音符的细节处理,事无巨细的通过精湛的指挥技术完整地传递给了所有乐手。我们听到了非常精确的乐句内、乐句间、段落间、声部间、乐章间的起承转合、对比互动,分辨率极高的、既有树叶又有树木还有森林的高清画卷。不得不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如此高的分辨率,某种意义上对于听众来说其实是不太友好的。但我看到的是他们敬业的态度、极致的追求、原教旨主义的乐谱研读以及疯狂的执行力。
再者,乐手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库伦提斯如此高密度输出的下,能够“活过”90分钟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真的看到了乐手用生命输出,没有见过比这更加疯狂的弱奏和强奏了。马勒结束之后乐手之间互相拥抱庆祝,颇有一种“终于活下来了”的感觉。在这么高压力下略有些瑕疵在所难免,但瑕不掩瑜。在这么多复杂的要求和极致的要求下,能够做到如此完成度,乐手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这是一台“疯魔”的音乐会,但谁又能确定马勒的本意难道不就是这么疯魔呢?
最后的最后,非要批评的话,也许问题也在他的控制力上,控制力太强了,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点“刻意”的嫌疑,就好像高清数字音乐和传统模拟录音的区别。但作为我本人来说,对于这样一场演出,除了敬佩就是膜拜。
►
宋阳(小提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师)
那一瞬间是否能够直击心灵
作为一名职业演奏者和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聆听音乐会的经历让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欣赏方式。在进入音乐厅时,我总是尽量忘记演奏者、指挥或乐团的过往成就和名气,将自己完全“清零”,专注于音乐会的当下。对我而言,真正吸引人的音乐会并不在于对传统录音的复制,也不在于与过往演绎的对比,而在于那一瞬间是否能够直击心灵。哪怕只是几秒钟的触动,便足以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库伦齐斯和他的音乐永恒乐团毫无疑问做到了。他们以勇敢而富有创意的方式诠释了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充满张力与新鲜感的音乐体验。尤其是在马勒的第四乐章中,他们对弱音的极致控制和对时间延展的大胆尝试,让人听到了一种全新的声音维度。这种处理不仅展现了库伦齐斯作为指挥的深刻洞见,更赋予了乐团演绎作品的独创性。这样的音乐,或许会挑战一些听众的固有认知,但正因为如此,音乐艺术才具备了探索的意义——它突破了界限,激发了思考,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作品的深度。
这场音乐会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库伦齐斯对作品的全新视角,更是整个乐团传递出的创造性能量。从演奏家到指挥,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全身心地投入,用音乐语言表达着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他们不是单纯地“演奏”作品,而是在舞台上“再创造”艺术。他们的声音似乎告诉观众:“这是我们此刻听到的音乐,是我们与观众共同分享的灵感瞬间。”正是这种瞬间,让这场音乐会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当然,演奏者也是人,他们会疲倦,会受到环境、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在长时间的巡演中,身体和精神的疲惫难以避免,偶尔的失误也并非不能接受。但真正决定一场音乐会是否成功的,绝不是这些细枝末节,而是音乐是否能传递情感,是否能让观众感到内心的触动。我始终相信,音乐没有绝对的对错,它只是一个艺术家当下的表达。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这场音乐会中,库伦齐斯和他的团队用他们的尝试、新鲜感和艺术热情证明了,他们不仅打动了观众的耳朵,也触及了内心。
►
郑颖(吴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传统和前卫的碰撞,墨守成规和破土重建的对决
不出所料,上海首演后评论两极分化,喜欢的非常喜欢,不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说到底是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传统和前卫的碰撞,是墨守成规和破土重建的对决。但库伦奇斯对音乐的全新解构和独到的诠释以及充满张力与个性的音乐理解与表达,毋庸置疑。
曾经让古典乐迷习以为常的听觉盛宴,仿佛变成一幅视觉化的浓墨重彩的图画,又仿佛是各种不同层次的故事情节和情绪的表达,一波波接踵而来,让人被动地又不由自主地被带到他的沉浸式音乐会幻境中。音乐的立体感与多层次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出后指挥带领全体乐手四个方向的鞠躬感谢,瞬间触动心灵和眼眶,仿佛是从一场巨大盛宴中的默默退出和从容淡出。
库伦奇斯和音乐永恒,从来不是一场很多人想象期望的完美音乐会,但每一场音乐会绝对是生动的,全身心投入的,不可复制的,精彩绝伦的极致感受音乐会现场。听完现场,突然理解了乐团为什么叫音乐永恒。我以为11月20日的瓦格纳和马勒五已经很特别,他坏笑说那个不是特别燃其实一般,你听我11月21日肖五怎么让观众燃烧……
►
赵晨曦(经典947主持人)
在当代,我们为什么要听库伦奇斯
库伦奇斯在上海两日的演出引发热议,我聆听的是第一场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谈谈观感。
个人认为,库伦奇斯几乎是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来处理前二与后三乐章。他曾在这部作品的公开排练中着重提到了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并追问“是什么让马勒这位40岁的作曲家,用这样的音乐来庆祝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这样的矛盾元素充斥在库伦奇斯前两个乐章的诠释中:夸张到极致的强弱对比与音响张力、几近疯狂的宣泄与释放,几乎让听众忘记这是一部德奥交响曲,而迷失在音响洪流中。这种诠释,在赋予聆听的“持续高能”同时,也势必带来一些问题——在至强的段落中,观众、甚至台上站立的乐手们,都会难以听清马勒作品中纠葛交织的复杂线条,这也是为何前两个乐章中有一些段落稍显凌乱。库伦奇斯可能是刻意通过夸张的演绎,崩塌了马勒交响曲中的秩序法则;而后三个乐章中,秩序被重新建立,第三乐章木管的谐谑表达、第四乐章开篇弦乐与竖琴的松弛自由、第五乐章中赋格段的有机生长,都是颇有亮点的处理,也让聆听者在“马勒”与“库伦奇斯”中找到了一个平衡。
在当代,我们为什么要听库伦奇斯?我也在昨天(11月21日)的节目中分享了对库伦奇斯第一场音乐会的感受:
从诠释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我最认同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演绎方式,但却是我最期待在音乐会现场听到的。库伦奇斯的个人魅力与独特想法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与启发,带来了基于规则、却超越规则的“可能性”。
在6月我采访库伦奇斯时,他曾有一句金句:“比起大家为什么要来看我的音乐会,我更关心大家听完之后带走了什么”,这次音乐会结束之后的热烈讨论,或许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观众,我们可以说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亦可说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游走在音乐、诗歌、香水与奇装异服间的“特立独行者”下次来沪会带来什么样的演绎?令人期待。
原标题:《947快评 | 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现象级表演,两级化评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