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清运河“十景”文化---以德州为例

2024-11-23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十景”是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明清德州为运河四大粮仓之一,全国33个重要工商城市之一,“十景”也呈现出浓郁的运河风情,并被古时德州人浓缩为37个地域文化符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十景”是浓缩的地域文化符号

明清德州与运河毗邻的州县共有四个:自北而南依次是德州、武城、夏津、恩县。其中恩县1956年撤销,分别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这四个州县较好地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地方志资料,其中关于“十景”的记载,有卷首附图和卷中文字表述两种形式,后一种情况更普遍。如乾隆《夏津县志》是卷首附图,顺治《武城县志》、道光《武城县志》、嘉靖《夏津县志》、雍正《恩县续志》为卷中文字表述。

“十景”只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具体到不同地区,有十二景、十景、八景、六景等多种形式,景致内容也有变化,如乾隆《武城县志》记载的就是“六景”。命名方式除四字格外,八景的命名也有三个字的,个别的还有二个字、五个字或六个字。

“十景”内容涉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生产生活等,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含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多以“四字格”命名,即每两个字一个意义,前两个字通常为地点场所,后两个字为景致,两两并列成一个合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十景文化”和“十景现象“。了解当地的“十景”,就可以实现对该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点的全方位认识。

二、德州“十景”,10处。

明嘉靖《德州志》成书于嘉靖七年(1528),由当时的知州何洪主修,学正郑瀛纂修,为目前存世最早的德州志书。其中记载的德州“十景”:方山暮雪、剑冢秋风、九河流息、八里荒塘、古堤芳草、漳水轻帆、书台夕照、梵语晨钟、空营夜月和高海朝烟。

方山暮雪。方山是一座土山,在德州城东十余里傅家寺一带,高约三、四丈,虽然不高,但在平原地带很是显眼,冬季披上一层白雪,宛若雪山。乾隆年间修志的时候,考证这里是长河县城的故址,田雯认为这里靠近厌次故县,方山因东方朔而得名。顺治年进士李浃写诗《方山暮雪》:“六花飞舞璨琅瑜,四野苍茫射眼寒。光铺玉屑迷樵径,浪卷银沙叠嶂峦。见说平原多景物,凭栏应作画图看”。

剑冢秋风。也叫将冢,位于城西南20里左右的古运河溜口街南侧,目前九州商城的位置,这里是以前清军的大校场,相传也是古代一位大将军埋剑的地方。冢前载有几棵白杨树,每当秋风袭来,黄叶在呜呜的风声中飘落,令人感到凄凉悲怆。民国德县议会议员卢中伦曾赋诗《埋剑冢》:“冢中宝剑腾龙气,人烟寥落暮天愁。西风猎猎长河畔,独对斜阳卫水流”。

九河流息。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和鬲津河,禹疏九河指的就是它们,至今仍有四条在德州境内。大河流淌,风情无限:“杀却怀襄万泒东,河分九道总神工。苍天似为生灵计,变化桑田长绿蓬”。

八里荒塘。明朝初年,十二连营的建设,让德州城里增加了好多海子,三年战争过后,海子杂草丛生,寂寂独在:“踏入空营七里余,荒陡沦废已多时。循营不复寻王景,游赏徒吟拟习池”。

古堤芳草。古堤就是陈公堤,德州境内的陈公堤绵延于夏津、武城、德城、宁津之间,长约300余里。九百多年风雨沧桑,陈公堤为德州防涝抗洪立下汗马功劳:“古岸巍峨镇阜陵,河源波浪涨还平。陈君胜迹昭天下,千载令人说姓名”。

漳水轻帆。漳水即德州境内卫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以上的水段。古人这样描绘:“四海烟波汗漫游,翩翩寒影渡漳流,前程自有通津路,不用银河泛斗牛”。

书台夕照。书台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在小西门外回龙坝附近,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书台始建于隋朝,乾隆皇帝曾赋诗:“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

梵语晨钟。描述的是城内永庆寺的事:“云林晓色未分明,几杵钟声震巨鲸。万户千门欹枕客,唤回夜气不胜清”。

空营夜月。空营即明初沿德州运河而建的十二连营,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北乡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登高踏青。田雯曾赋诗:“连城城北十二城,村墟草木皆甲兵,当年靖难戎做马,旌旗斜卷安陵郭”。

高海朝烟。高海又叫鬲海,是鬲津河边的一个大海子,日出望去,云雾缭绕,气象万千。诗云:“海边桑田春复秋,微茫烟景豁吟眸。村连暑气众湖涨,麦弄熏风翠色浮”。

三、恩县“十景”,10处

清.雍正《恩县续志》记载的“八景”为:芹畔晓钟、贝野长堤、通衢巍阁、平沙落雁、古渡渔烟、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桥潭影;清.宣统《重修恩县志》记载的“十景”为:回銮行宫、芹畔晓钟、通衢巍阁、贝野长堤、平沙落雁、古渡渔烟、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桥潭影、槐荫清风。

回銮行宫。恩县(今恩城)东南二里外有高地,广约五亩,高三尺。俗传,为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回銮驻跸之殿址。明代旧志载左杰《回銮行宫》诗:忆昔先皇靖难归,天开帐殿传霏微。霓旌翼翼随龙辇,翠盖飘飘逐衮衣。

芹畔钟声。在恩县学宫内东侧,钟楼上有口大钟, “每发声彻幽邈达,郊关远迩”,因此远近闻名。

通衢巍阁。在恩县城北,曾有一座高大的楼阁,登览街市如畦,田野如画,下系九省通衢,为穿心空洞,行人往来交错其中,俨然为一处蓬瀛小景。

贝野长堤。指武城陈公堤景致,堤坝为宋代滑州知州陈尧佐筑,自河南滑州起,经武城、恩县、德州境内过,导流入海。

平沙落雁。在恩城西二十里,因鸿雁时集沙河芦间著称。

古渡渔烟。在恩城东南十二里陈家口,有古黄河渡口,烟霞翠霭,渔蓑出没,景色宜人。

西山晚眺。在恩县旧治(今武城县城)西,有土山崇耸,草木蓊郁,日落时分,疏林掩映,景色优美。

漳南夜月。在恩城西北六十里漳南镇(今属武城县),有高达丈余的土堆,相传这里是隋末窦建德、刘黑闼起兵处,为起兵台每晦朔夜,登台远眺,明如月夜,故名“漳南夜月”。

虹桥潭影。 在恩城南二十里,马颊河畔津期长桥东有黑龙潭,天旱时民众祈雨于此,很是灵验。遇到大雨初霁,则呈现出“吞天浴日美观”。

槐荫清风。 说的是四女寺镇(今属武城县)的传说。汉朝,此地傅氏夫妇生四女却没儿子,四女为侍奉双亲,矢志不嫁,各植一槐,誓曰:“槐枯嫁人,槐茂人留”。后来四女侍奉双亲,孝心感动天地,成为仙人,留下四槐郁葱成荫

三、武城“八景”,9处。

不同版本中,武城“八景”的定义也不一样,排序也不一样。其中明嘉靖《武城县志》记载的“八景”为:运河风帆、桃园春色、唐槐宋杜、柳林秋霁、龙湾烟树、弦歌台榭、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清乾隆《武城县志》记载的“六景”为: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桃园春色、龙湾烟树、柳林秋霁、郑口风帆;民国《增订武城县续编》记载“八景”: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桃园春色、龙湾烟树、柳林秋霁、郑口风帆、隐城晓望、古木凌宵。

各种版本但总体相加,一共出现了九个景致。

大寺晚钟。大寺即释迦寺,位于县城东门里,与孔庙一路之隔。寺院有一古槐,树身上悬挂一口大钟,周围的居民根据钟声来判断更次。寺院东侧有个大寺湾,连接护城河,常年有水。夏天里,大寺湾是孩子们的乐园,水中游泳,大槐树下乘凉,敲击大钟是最开心的事。清乾隆时知县骆大伟曾作诗《大寺晚钟》:山烟澹欲瞑,林际度疏钟。清梵遥相和,寺门深几重。鲸音铿碧海,霜信落秋峰。 冉冉风鸣谷,沉沉月照松。道心生寂历,禅悟待从容。听罢夜无寐,空阶独倚筇。

饶阳古塔。在武城县城北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个饶阳店村,地处水路要道,很繁华。在村子的西南角有座建于唐代的古塔,青砖建设,底层可容数十人住宿,塔高七层,塔角悬铃,风吹铃响,远远可闻。明洪武邑人王士嘉有诗曰:

浮屠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绝顶登临处,摩娑星斗寒。

1964年区划,饶阳店村划归故城县。

桃园春色。甲马营乡素有种植桃树的习惯,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时,芳香袭人,士人呼为小洛阳。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清代诗人邹坤赞曰:仙家知不远,身在武陵边。

柳林秋霁。描绘的是县城南,柳林铺河岸秋色。“老武城县城原位于大运河东河滩,城池四门之外有三关,分别为南关、西关和东关,没有北关。柳林秋霁在南关之南,坐听寒蝉噪,遥看塞雁来。林间疏叶下,天外远砧催。” 清武城知县唐廷贶诗句格外惬意。

龙湾烟树。龙湾村在武城西,运河东岸,相传村民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南有一湾坑,叫龙眼,因此取名龙湾村。后来,这里设有大龙湾驿铺,周边水雾缭绕,绿树成荫,景色秀丽。

运河风帆,即郑口风帆。《武城县志》载,渡口位于城(武城旧治)东北五十里水程郑口,因地处河湾,南北官舫,粮船往来不断,帆樯浮动,扬帆景流。若一字雁阵,风景不亚吴楚。清光绪《武城县乡土志略》载,“郑口镇与直隶故城县交界,南通汴省,北达天津,为直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

弦歌台榭。位于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为武城旧治所。据《武城县志》记载,台高九尺,方圆数百坪,为孔子弟子子游(曾任武城宰)教书育人之所。台榭高九尺,上有子游祠,殿堂五间,后有寢堂,殿堂及东西庑为教室,弦歌台榭为学生活动场所。关于子游在武城,如今县文化馆存有一大块元代石碑,这块石碑高2米,宽0.97米,厚0.27米。是元代大学士王鄂题撰的《丹阳公祠堂记》(即子游祠),它记载了子游出任武城宰时,以诗书礼乐琴弦之声教化民众之事。

唐槐宋杜,又称古木凌宵。在武城老县城驻地,如今建国镇齐庄村的玉皇庙前,有古树二株,一槐一杜。槐为唐朝所栽,杜则系宋时所种。县志记载:槐须五人环抱,高十数丈,树根部弯曲纵横,犹如蟠龙。根底有一洞,有碗大的蛤蟆,全身白色,天将雨则鸣,盛夏时候,村里里树下纳凉,常见到它。杜梨树异常高大,也需要数人合抱,枝叶繁茂,花朵大于一般杜树之花,远看一片粉白,近闻清香宜人,结果累累,密如串珠,树龄数百年依旧枝繁叶茂。村民齐凤德著有《古木凌霄》:卫河之西村偏东,苍翠重叠接云烟。是何树木饶古意,槐杜分列王殿前。村中父老尚有知,相见依依话当年。槐植唐代贞观世,杜生宋朝南渡间。

隐城晓望。这是一处奇妙海市蜃楼景致,位于目前位于故城县军屯镇关庙附近(旧武城县治所)。《武城县志》记载“或二年一现,或一年一现,一年两现不等。东连小桥,西至垒桥,南界王井,北越蔡河,子游祠在其中。多于春冬凌晨现之。”清代武城拔贡张凤翔曾作诗:蜃楼海市艳人口,化城隐现古罕有。是何异境神且奇,大观仿佛十之九。

四、夏津“八景”,8处。

明嘉靖《夏津县志》、乾隆《夏津县志》、民国《夏津县志》记载的“八景”为:马颊晴虹、龙湾烟雨、卫河古渡、云寺清凉、宝塔玲珑、义茔苔碑、锦川晚眺、鄃城晓望。本文所附诗句为明天顺年间知县薛正写,绘图为民国《夏津县志》载。

马颊晴虹。描绘的是县城东马桥一带马颊河上的风景。

诗句描述:马颊河边昼夜流,晴虹俨若未曾收。遥观似彩千层起,远望如桥百里浮。霁色重重斜饮涧,晴光叠叠迥涵秋。当年大禹平成迹,犹有奇勋万古流。

龙湾烟雨。景点位于县城东,五龙堂村东(今属香赵庄乡)马颊河中,河中有深潭,水清碧澄,久旱不涸。雨天则云雾盘旋上升,若龙形。故名“龙潭烟雨”。

诗句描述:湍急波流百尺澜,居民指说是龙湾。轻烟渺渺犹生雨,晓日融融尚带寒。淑气偏能苏物性,甘霖频见济时干。丰登五谷民生足,鼓腹讴歌乐治安。

卫河古渡。景点位于县城西渡口驿,当年这里为漕运码头,繁华异常。

诗句描述:卫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流拱帝京。万里远通交广地,四时常带雾烟清。路经南北依稀见,舟舣东西密迩横。 漕运便民充国用,讴歌击壤乐太平。

云寺清凉。描绘大云禅寺景致,该寺院位于今东李官屯镇张法寺村。当年大云寺有六进院落,大殿一十八座,寺产地达八千三百亩。寺内松柏森森,殿宇巍峨,气势恢宏,为方圆数百里名刹。

诗句描述:无城无郭又无峰,高耸梵王一座宫。百尺法容金灿烂,几层殿阁玉玲珑。西方境界无尘到,东海蓬莱有路通。寄语禅门诸弟子,好传衣钵振宗风。

宝塔玲珑。县城东门吊桥外,原为驻军大校场,场子东侧有一座古塔,高耸云天,檐铎叮咚,气势超凡。

诗句描述:宝塔玲珑耸碧霄,功成未否在何朝?书怀历览乾坤秀,极目登临景物饶。石户丹梯凌汉表,画檐金铎响空曹。鄃城黎庶瞻依乐,永祝皇图寿域高。

义茔苔碑。县城北门外西北侧有“漏泽园”,俗称义茔、义地。园中古碑遍体苍苔,碑文字体古拙,沧桑气息扑面而来。

诗句描述:积德王门义气闲,门因义气有人传。百千美德人何及,十万芳声孰与肩。仁似春融能惠众,财如泉涌更循天。云仍继世今绳蛰,留得苔碑百世绵。

锦川晚眺。描绘的是新盛店景致。新盛店曾名锦川镇,后改为新城店,今名新盛店。

诗句描述:几度来游爱晚凉,蝉声不断送斜阳。赵燕骋地千年远,齐晋盟方百世长。日暮平原云黯黯,春和大地草茫茫。英雄百万成寥落,每到登临倍感伤。

鄃城晓望。古人站在东门楼上,向东眺望,美景尽收眼底。

诗句描述:万里云收雨霁天,鄃城注目乐天然。烟含曙影千村晓,花吐浓芳百卉妍。绿树人家鸡犬接,大田和黍陌阡连。登临眺望归兴久,更歌康衢乐有年。

梳理这37个文化符号,主要分为三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其中,自然景观中对于水体景观的描述较多,水域景观贯穿全区,人文景观则表现为人工建筑与自然景物的有机结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河特征明显有的往往直接提到,如漳水轻帆、运河风帆、郑口风帆等。有的虽未直接提到,但与运河也有密切的联系,如九河流息、卫河古渡等。

随着发展,很多历史上的景观逐渐消失,这种情况下,县志中记载的这37个文化符号为我们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依据。这是我们充分发掘与运河相关的景观内容,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内涵的重要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