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徽州大观》:打开一扇通往徽州文化深处的大门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一直吸引着无数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徽州大观——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正是对徽州文化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展示和解读。
该书作为2019年3月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歙县汪观清新安艺术馆主办的“徽州大观”文献展览(知名画家汪观清策划)同名画册,不仅承载了展览的精髓,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徽州文化深处的大门。
《徽州大观——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黟县西递清代大收藏家胡积堂的故居,三间三楼结构,建于清康熙年间,宅第陈设考究,古朴典雅,是典型的书香之家。 宋济昌 摄于1986
结合文明的传承发展,该书提出“人类文明发展五要素”,其中包括时间的酝酿、富茂的自然生态、多元一体的信仰、强大的原始基因、社会的有益“微生物”——家。人类文明发展五要素在同一时空内相互作用,经过漫长、自然、繁复的循环酿造过程,创造出崭新的文明。
据该书编者介绍,与徽州文化结缘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群不惑之年的年轻人被“一蓑烟雨梦徽州,青砖黛瓦马头墙”的诗意风情吸引,沉醉于徽州的山水之间,用相机记录下了无数徽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1987年,“徽州大观”的展览在上海首次亮相,引起轰动,使众多人首次领略到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景致的壮丽。前几年,“徽州大观”展览再次在沪举办,从摄影图片扩延至绘画、文献、实物等多维度的展现形式呈现徽州文化“反本”与“开新”的历史底蕴和创新内涵,以符“大观”之名,再次推广了徽州文化的精粹。
《徽州大观》图册在“徽州大观”展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充实,其中,“反本”与“开新”,作为画册的两大板块,巧妙地构建了徽州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在“反本”部分,画册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文物图片和深入的文化解读,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徽州文化的本初、本真和本源。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些古老的村落、祠堂、牌坊,亲身感受那些徽商的艰辛与辉煌,亲耳聆听那些流传千年的乡音与民谣。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对徽州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而“开新”部分,则是对徽州文化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画册以全新的观念,剖析了徽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脉络渊源,凝练出了“人文生活”这一最重要的精神成果。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徽州文化在过去的辉煌,更让我们看到了它在未来的无限可能。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是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徽州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徽州大观》 开新部分:牧歌 薛颖峰 绘
《徽州大观》 开新部分:动植物仿自然动能循环塔。 薛颖峰 绘
画册的核心部分,无疑是对传统与未来关系的深度探讨。传统对未来的影响、传统对未来的作用、传统对未来的思索、传统对未来的畅想,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画册的主线,也引领着我们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涌现的新文化,徽州文化这一古老的瑰宝,将如何继续发光发热?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生活?
徽州文化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悠久和文物的丰富,更在于其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的活力。这种精神,既是对本土文化的深深眷恋,也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探索与创新。正是这种精神,让徽州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也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此外,画册的编纂者们还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局,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图片、文化解读以及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本画册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以下为《徽州大观》的选刊:
社会的有益“微生物”——家
家庭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曾产生深刻影响,它是主导中国历史变化最为核心的文化基因之一。
上古时,颛顼初期“民神杂糅,家为巫史”,颛顼令部族绝巫教,受教化,定男婚女嫁,倡长幼有序,导姓氏认同,于是生发了中华宗族文化的萌芽。尧舜时代,从宗族血缘关系中培植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际关系典范,是中华人文观念的起点。
大禹治水立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夏启以子承父业,开创世袭的先河,“家天下”的宗法制开始萌芽。殷商规范“子继制”,宗法成雏形。西周时严嫡庶之辨,分大宗小宗,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最终确立。
西周“天子建国,诸侯列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周朝还立同姓不婚原则,周王室必须同异性贵族通婚,贵族也须和异性贵族通婚。通过分封和姻亲,使得周朝天子与诸侯、卿大夫和士有着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宗法等级制成功引入君主统治领域,“君统”和“宗统”合二为一,缔造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西周后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宗法制原则的经济基础受到破坏,宗法制日益衰落。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家国同构”的政治实体不复存在,宗法制逐渐瓦解。宗法制虽然没落了,但“家国同构”作为一种观念被保留了下来,家族制替代宗法制,严谨的宗族家庭代代相传。
西汉时,大量豪强地主纠合远近亲属形成宗族,魏晋时期一些世家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宋代提出“敬宗收族”,形成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立族长、订族规等宗族制度。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族在中国古代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经济利益、文化心态的同构性,宗法家族作为一种社会实体超越朝代更迭,代代传袭,构成古代社会集权统治不可缺失的社会基石。
“孝”源于家庭,是保持家庭平衡的一种行为规范。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从普通的家庭观念变成儒学的原始基因。随着儒学的逐步完善,“家国同构”的观念逐渐成为信仰支柱,“孝”从家指向国,在家为“孝”,在国为“忠”,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中国社会秩序关系概括在“天、地、君、亲、师”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两个“五伦”中。前者是“五伦”的本位,后者是“五伦”在人际关系上的推广,两者的深层结构都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相联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生动诠释了中国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的关系基于家庭。
家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教育枢纽。
中国自古重教育,学校制度可追溯到商代。西周有贵族学校,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教材是“六经”。春秋“私学”产生,诸子特别关注教育,儒家倡“孝悌”伦理,道家行“不言之教”,墨家推“兼士”“贤士”,法家明“以法为教”。诸家说法虽有侧重,但最终还是综合成仁严兼取、恩威并重的家教传统。
东汉末年,士族大门第兴起。“门第惟重教育,故曰家法、家范、家教、家风。一切法范风教,均以家庭为中心。其事主持于贤父兄,赓飏于贤子弟”(钱穆《国史新论》)。汉以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社会重心、文化命脉、文明传承在下不在上,家教普遍受到重视,相传成习。
古徽州是典型的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族文化发达。据古籍记载,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习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见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古徽州儒风独茂,世家大族家训、家规惯遵《朱子家礼》而定。休宁《吴氏家典》规定,全体族员“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徽州历史名人的家训精深宏富,是徽州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融入中华文化的结晶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中国传承着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国以家为本,家庭是中国社会的重中之重,是核心的社会组织,是基本的经济单元,也是重要的精神家园。家庭拥有经济生产、安全保卫、教育、宗教等功能,内蕴社会人际关系最底层法则和本质结构,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学校。家庭是岁月塑就的文明体,支撑着中华文明持久绵延。
清 歙县柔川崇本堂一幅院墙漏窗砖雕《满堂富贵》,画面里层透雕是由“山”形拐子龙四方连续模样组成的几何图案,寓意吉利连绵;外层浮雕由海棠、牡丹、万年青和太湖石组成。“海棠”满布画面,意谓“满堂”(“棠”谐音“堂”),“牡丹花”寓意高贵,“万年青”寓万年长青,“太湖石”被称为寿石,整个画面表现出祈求健康长寿、满堂富贵的美好愿望。
王茂荫
王茂荫出于谨遵家礼,世代行善之家。祖父“从族人习贾于京师业茶”,克承祖训,追远报本,恤孤怜贫,父亲业贾就儒,乐善好施,继母德可相夫,教能启后。他六岁生母病故,由祖母方氏抚育成人,一生秉持祖母读书识理义、恪恭尽职、毋营财贿、不愿汝跻显位、致多金的教诲,在京为官三十余年,以俭德正己、直言敢谏声震朝野。王茂荫为家庙题“祖德流芳”匾额,告诫后人“吾以书籍传后人,胜过良田百万;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
清 咸丰皇帝褒奖王茂荫父母诏书 安徽中国徽文化博物馆藏
清 王茂荫与长子铭诏容像
王茂荫与王氏家训
族 规
一脉本同源,强毋凌弱,众毋暴寡,贵勿忘贱,富毋嫌贫,但人人痛痒相关,急难相扶,即是敬宗尊祖;四民虽异业,仕必登名,农必积粟,工必作巧,商必盈资,苟日日侈游不事,匪癖不由,便为孝子贤孙。
(摘录自1985年10月15日《徽州报》载王立群《王茂荫的一副楹联》)
家 教
吾始望汝辈读书识义理,念初不及此,今幸天相余家。汝宜恪恭尽职,毋营财贿。吾与家人守吾家风,不愿汝跻显位、致多金也。
(摘录自李宗昉《诰封太宜人王母太宜人传》)
但以读书安分,俾奋迹科名,地方公事,分其劳而不居其功。
(摘录自鲍康《恭祝诰封一品夫人王母洪夫人寿序》)
青年以守身为大,愿益善自调护为幸。前书所言诸家之学,原非望兼综条实。不过,望于诸学中择其性近者而时习之,以求实用,免致徒务八比,终成腐儒。
(摘录自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王茂荫尺牍》)
家 训
孝悌二字,是人家根本,失此二字,其家断不能昌。切勿因争多论寡,致失子侄之礼。莫看眼前吃亏,能吃亏是大便宜,此语一生守之用不尽。不独家庭宜然,凡与人交皆宜如此,而他日分居时尤宜切记。
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富与贵是人之所头章,所以从此说起也。此处得失利害关头,人心安得无动?惟当审之以义,安之以命。我命中有时,即不取非义亦有;命里无时,即取尽非义也终归于无。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且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为消将来之横祸,则此心自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时时作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日后子孙非有安邦定国之才,不必出仕,只可读书应试,博取小功名而已。戒色,是第一义,万恶淫为首。汝辈似乎未犯,然当谨终身,且当垂示子孙。
诸子都已成家,此后各自努力成人,我亦管不了许多。即我身在,儿辈不尊教训,亦属无益。若知无爹自责志,思我遗言,听好话,行好事,交好友,则如我在一般也。
我之人品,自问止算中等人,存心不敢做坏事,而未免存惧天谴、畏人言之心。立意要想做好事,而实徒抱智术疏、才力薄之恨,非独经济不足言,即在宗族乡党间,亦未有甚裨益。圣贤门墙,固未望见,即理学先儒所言无所为而为善,无所畏而自不为恶,与夫敬事、慎言、明礼、达用都无一毫功夫。倘他日有议从祀朱夫子及从祀乡贤者,儿等必力行阻止,告以我有遗言,断断不敢从命。我若入此中,必至愧死。儿辈若违此言,以大不孝论。
我之奏疏,词虽不文,然颇费苦心,于时事利弊实有切中要害处。存以垂示子孙,使知我居谏垣,蒙圣恩超擢,非自阿谀求荣中来。他日有入谏垣者,亦不必以利害之见存于心。能尽此心,自邀天鉴,可以望做好官。惟止可传家,不可传世,断断不宜刊刻,切切是嘱。
(摘录自王茂荫孙王经成、玄孙王自珍《王茂荫家训遗言》)
——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徽州名人家训》
乡里谚语
徽州话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由歙县、婺源、祁门、绩溪、休宁、黟县六大方言组成。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徽城话为代表音,当下歙城原住老人会话仍留有部分唐朝的音、律徽州方言的语汇、语法、语言保存了许多自秦至明清时代的语言特点和发音,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方言是地域特色文化,也是文化遗产。徽州谚语、俗语不仅凝结着古徽州人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感悟,还折射出徽州的风土人情,形象贴切地述说着徽州的人情世故、处世之道。
俗语
起码牌——不算好的牌,引申为平庸。
花色多——花样多,点子多。带贬义。
死命大爷——对老做错事者的评语。
鬼笑出尿来——指人的行为非常不合常理。
坏胚料——因溺爱、娇惯等以致不成器。
跟屁虫——无主见地附和别人,跟着起哄。
打劫鬼——无缘无故招致麻烦,又指纠缠不放。
拖拉扯胡——无条理,杂乱无章,理不清。
屣块头——对长相不雅、怯懦无能者之贬称。
前世一结——对纠缠不清者之抱怨语。
烂腿——对好捉弄人者之噱称。
跌鼓(苦)——丢面子。
成语
瞎讲乱嚼——胡说八道。
青花绿眼——鼻青脸肿。
古里古懂——调皮古怪。
瞎翻瞎聊——胡说八道。
顺风驮旗——随声附和,盲从。
三亲六眷——指亲戚很多。
一板一眼——做事认真,不马虎。
死皮烂脸——不顾脸面,不知羞丑。
越扶越醉——越好好待,越不成体统。
皱皮打裥——皱纹多,或指表面不平。
欺三打两——通常用作对人厚此薄彼。
踢脚绷(绊)手——环境杂乱,伸不开手脚,也指收抬
遭受阻碍,做事不顺利。
徽语音频,扫描二维码可听
谚语
春天朗朗,出门带伞。早看东,晚看西;朝霞雨淋淋,晚霞大天晴。
春天不露白 ( 编者按:指下霜),露白一朝晴,三日露白到清明。
云上徽州 , 雨伞要丢,云下淳安,雨伞要担 ( 编者按:担,方言,带、拿之意 )。
重阳不落 ( 编者按:雨 ) 看十三,十三不落一冬干,东虹日头西虹雨 ( 编者按:虹念降 jiang 音 )。
六月初一落,卖菜老婆戴金镯;六月初一晴,干死深山老树林。 三月初一晴,蓑衣箬笠盖田塍;三月初一落 , 蓑衣箬笠背上身。 六月分牛背,落一块不落一块。一日沙(编者按:指雾),三日晴,三日沙雨淋淋。 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就到。
七月大,八月小,青菜萝卜吃不了。
六月不晒背,十二月再来悔。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北乡烂稻草,南乡收成好 ( 编者按:歙县南乡易旱不易涝 )。 雪压菜心头,一年三年油;雪打油菜花,油坛全打光。
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朝有余。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秧好一半谷,妻好一世福。
有子不教,终身无靠。
三代不念书,好比一窠猪;小孩不念书,好比养头猪。
得理不让人,日后难做人。
劈柴看纹理 , 讲话凭道理。
瞎子见钱眼也开,贪心不足蛇吞象。
少年不努力,老来开荒地。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出名猪怕壮。
家庭和睦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上梁不正下梁歪,屋柱不正倒下来。
歇后语
翻了盐船捞草包——得不偿失
一担螺丝三担壳——真的少,假的多
青石板上鞭乌龟——硬碰硬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盐钵头里生蛆——胡说
狐狸窜鸡寨——没安好心
过河拆桥——无情无义
不见棺材不落泪——顽固
打掉牙齿自家吞——自作自受
搬石头上山——自讨苦吃
豆腐掉进炉灰里——裹不清
骗水鬼上岸——花言巧语
风炉砌在脚背上——到处为家
癞痢头讨花鸡——不般配
老鼠钻进风箱——两头受气
青菜煮豆腐——清清白白
花瓶里养花——好景不长
螺蛳壳里做道场——手脚伸不开
蚊虫叮菩萨——认错人
牛吃麦,羊去赶——一路货
绘画 薛颖峰
教化空间
徽式宅居空间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通风采光。其装饰方面大多采用砖、木、石雕工艺,砖雕用于门楼、门罩、门楣、屋檐、屋顶等处,木雕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楹柱、栏板、窗棂、栏杆等处,石雕用于大门口抱鼓石、庭院石桌、石凳、石漏窗、石栏杆、梁柱的柱石等处。“三雕”作品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唱本、文学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它集文化性、装饰性、艺术性于一体,诠释着徽人崇尚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活旨趣、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徽州人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每天耳濡目染,精神陶冶,文化浸润,“三雕”自然而然成了传统文化教化的一种符号。
歙县大宅院双桂轩门罩为清水墙十三龛式双眉门罩,清水墙门框脚石雕分别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里称十三太保龛,实因唐末李克拥十三义子,都封为太保,后世以此引入“三雕”。
刘、关、张三顾茅庐。
姜子牙磻溪垂钓会文王的历史人物故事
清《说岳全传》第十二回,叙述岳飞与众兄弟王贵、牛皋、张显等赴东京参加武举考试,一枪刺死妄想倚势强夺状元的小梁王柴桂的故事。此画面是他赴京途中的情景。
唐狄仁贵赴京赶考,住宿拒绝色诱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的故事,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明 观澜图局部 石雕《孟子·尽心上》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澜是水急湍流,观水之澜则知其源。孟子借喻说明儒家之道有其本源,学习要循序渐进,追本溯源。
清 石桌石凳 石雕
黟县卢村思成堂院内整块青石雕琢成束竹,成捆绑状,竹节竹筒可以乱真,叠置成石墩,旁置石桌,一侧雕有芝草,一侧雕万年青,寓意人有气节万年长寿。
清 中枋 木雕 唐代杜牧《山行》诗意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 中枋 木雕 宋代张栻《立春偶成》诗意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清 中枋 木雕 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 中枋 木雕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意画,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清 中枋 木雕 宋代李纲《病牛》诗意图: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清 黟县塔川积余堂 中枋 木雕 唐杜牧《七夕》诗意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清 黟县塔川积余堂 中枋 木雕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意图: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清 中枋 木雕 唐代柳宗元《江雪》诗意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清 窗栏板《朱子治家格言》图:屈志老成,教子要有义方。子孙虽愚钝,书不可不读。
清 裙板 木雕《朱子治家格言》图: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清洁。
扶老携幼图
清 中枋 木雕 雷母镜,用以闪电。雷公锤,劈雷。用以天打雷劈,惩罚不孝逆子。
清 裙板 木雕 左 严子陵归隐渔耕图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人。少年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秀称帝,光改姓名隐逸垂钓于富春山江畔。秀征召至京,授谏义大夫,不受,又退隐归田于富春山,至高寿而逝。后人称他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滩(严滩)、严陵钓台,成为归隐渔耕的榜样。
清 裙板 木雕 右 朱买臣负薪走读图
樵夫朱买臣家中贫穷,仍不忘读书。妻子嫌穷,离他而去,他仍不改苦读之志,每次进山挑着柴担,边走边读,最后成才,成为汉武帝时的中大夫侍中,升任会稽太守,成为学子苦读、求得鸿福的榜样。
清 裙板 木雕 黟县卢村志城堂 陶渊明归隐醉酒图
陶公身前小桌上摆放着官帽、酒坛、酒杯,身后方桌置一花盆,下方为荷花池。陶公悠然自得,荷叶作杯,荷杆作管。一少年斟酒,他则扬首啧吸,脸带微笑,似醉非醉,洒脱逸然之状,呼之欲出。
清 窗栏板 木雕 卢村志诚堂 竹林七贤八骏图
魏晋名士、诗人、文学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崇尚老庄,行为狂放不羁,嗜酒好饮,好在竹林中集会,称之为“竹林七贤”。画面两侧雕有八匹骏马,“八骏”本是周穆王的八匹骏马,分别被赋予八种神奇能力。古人常以骏马比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里寓意祝福事业有成,前程远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