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疍家人新生代:父辈海上技能濒临失传,学习现代航海捕捞技术
住在“疍家棚”的疍家渔民孩子,常常在棚下的水中玩耍嬉戏。
图文 | 杨威胜
生活在水岸的疍家人新生代与生活在海上的昔日疍家人,早已不是同一个概念意义上的疍家人。他们的后代对父辈们与海相伴、以船为家、以渔为业的生活早已陌生。疍家后人对父辈们的“船老大”在海上运用“更罗簿”行船驶舵,观潮察汐,搏击风浪,观测鱼群,张网捕捞海鱼的渔民技艺,更是鲜有知晓,疍家人的这一传世绝技已濒临失传。
如今他们只是一群生活在水陆岸边的疍家人后代而已,但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祖辈族群的血液,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先辈们的影子,抑或烙上了疍家人传统习俗和行为的印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疍家人原来集聚居住的营地大面积拆迁以及社区的大面积迁移,加之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疍家人的孩子们已基本不出海捕鱼,即使有少数渔家后代驶船出海捕鱼,也大都经过专门院校学习,掌握现代航海捕捞技术。
疍家人的孩子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与转型,难免产生迷茫与困惑,疍家孩子们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将来毕业后像陆地上人家的孩子一样,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疍家人世世代代以海为生、以渔为业的传统,以及长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历史,致使疍家人后代的文化教育落后于其他人群及其地区。这一短板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逐步得到改观。
作者拍摄的这一组纪实照片,是作者多年来对疍家人这一独特群体的关注和拍摄,镜中的许多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已成为了人们的历史记忆。
疍家人的后代在古船遗骸上玩耍。疍家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学会烧火做饭等家务活。疍家人的后代如今已有不少成为追赶时尚的一族。小舢板始终是疍家人的交通工具。疍家渔民的孩子,买来下酒菜和果蔬,犒劳出海归来的大人们。疍家人的孩子也和大人一样,划着泡沫板在水上自由自在。每当大人们都出海捕鱼时,.疍家人的孩子就在码头边玩耍。疍家人的孩子从小就在船上生活长大。疍家人的孩子打小就得适应在海边的生存条件。休渔期间大人们都上岸去打短工找活计,留下十几岁的男孩看守船只。疍家渔民的孩子,从椰子树上摘下椰果,用石头砸用牙齿撕咬。疍家渔民的孩子,常常在堤岸边垂钓玩耍。疍家渔民的孩子,蹬着三轮车拉上几个小伙伴,在码头上转悠。生活在船上的疍家渔民孩子,就这样惬意地在水中消暑。在养殖渔排上的疍家渔民孩子们,就在渔排的缝隙中钓鱼玩耍。生活在渔排上的疍家渔民孩子,从小就亲水也不畏落水。在船上看守的疍家少年。老一辈的疍家人赤脚在甲板上行走自如。如今的疍家姑娘走在连接岸边的栈桥也困难。疍家人的几个孩子留守漂浮在水上的“家”。杨威胜,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为三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海南省纪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三亚晨报社、三亚市图书馆及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研究馆员职称。1983年开始摄影艺术创作和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在全国省(市)、地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1000余幅。主要获奖作品有:《嗨,接住,大西瓜!》、《乡野泛金辉》、《无声的战斗》、《海滩戏珠》、《久旱盼滋润》、《巾帼不让须眉》、《决斗》、《天涯各族人民喜迎香港回归》、《王者》、《观察》、《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模特下乡》、《赴汤蹈火》、《一个海岛六个兵》、《国际舞龙赛》、《零距离》、《蓝色国土》、《白鹭失乐园》、《悠悠渔歌》、《喜迎新娘》等。作品曾获得中国地市报摄影作品银奖,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2009年上海国际“朗静山摄影艺术”大赛金牌奖,纪实组照《生活行走在水上的三亚疍家人》获第八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提名奖,2016年纪实组照《海南疍家人》在“第一届中国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展出。出版了《海南疍家人》、《崖城古镇》两本摄影画册。撰写的摄影论文获得专业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发表过摄影名作赏析、评论,拍摄散记文章若干篇。1995年被授予“海南省十佳摄影新星”称号、2003年被评为“海南省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1997年被评为“首届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等,2013年被三亚市政府授予“三亚市优秀专家”称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