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明勇对话樊建民:心存敬畏,少走弯路丨政邦茶座
政邦茶座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樊建民
一位放过羊、种过粮、当过生产队长、服过兵役、学过医、做过政府部门负责人,从事过小学教育、经济研究、规划编制教学等职业的社科研究工作者;著有《规划与谋划》专著及《宁夏视角丛书》,散文集《感悟人生》《流淌的心河》,合著黄河黑山峡开发首部课题研究成果《大柳树深思》和长篇小说《上口外》。
政邦茶座主持人:
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
高明勇:先祝贺您的新作《走好人生路》出版发行。我知道您长期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现在写这样一本谈论人生的书籍,之前有什么触动或特别考虑?
樊建民:
非常感谢政邦智库和凤凰网对我一如既往的关注。
说实话,人生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难以穷究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人关注的事情。正因为关注的人特别多,要一下子说清道明就显得格外困难。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我对人生的思考越来越多,或许这就是规律。很想把前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尤其是深刻的教训梳理凝练出来,为即将或已成为父母、夫妻和儿女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借鉴,让他们少走弯路,过好幸福人生。
近年来,由于过着退休生活,可以奔波于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大、重庆大学、南京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大学等在内的相关大学及全国多地,开展规划编制指导和培训教学工作,接触到了不少的人,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年人,但更多的是中青年人。
表面上看,当下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人人内心深处的压力和焦虑非常之大,有些人甚至到了难以支撑、难以入眠的地步。就像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学员、学生说的:“我现在每天的工作状况,可以用‘身心疲惫,焦头烂额’来概括。”“我已读博五年,还不能毕业。”“婚姻让我前后不得。”这些再也正常不过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却使不少人陷入了身累、心累、情累的“三累”困局。
对此,也可从联合国2024年3月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得到验证。这一反映国家国民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发展指数,中国从2021年全球排名的第79位上升到第75位,与其多年来GDP排名世界第二相差甚远。尽管未来一个时期有可能不断缩小,可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教育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改善以及给予持续重视,也是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升父母、夫妻、儿女素养修为的重要参考。
更为严重的是,当今中青年群体包括莘莘学子在内的年轻一代轻生和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组团式、接续式自杀现象,让我痛心不已。因为,每一个轻生和自杀者的背后都有一个乃至几个目不忍睹、受到重创的家庭。我也是父长辈、也是父亲,深知养育一个孩子和组建一个家庭的不易。
怎么办?是沿用以前的老办法,加大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强度,打点“心灵鸡汤”,或借以制度、政策、法律手段强制解决呢?还是提出一个以人为本的以基本“标的”为参照,实现全生命周期自我管理呢?我觉得后者好于前者、优于前者。
怎样才能走好人生路?敢问路在何方?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常常萦绕耳旁。想清楚了、思明白了,其实每一个人要走的路不在他处,就在自己的脚下,关键是要行稳致远,不仅要迈好每一步,而且要懂得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基于此,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和反复的试问试答,在弄清这一写作主题和中心思想后,我才痛下决心,用当今一句互联网流行语:“且借人间二两墨,”开始了自己历经二十多年思索,十余年资料收集,这部以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内容的专著撰写。希望它能够服务于当父母、做夫妻、为儿女的人们,为他们提供一些最基本、必要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与常识。让他们在夜黑风高之时,常有明灯相伴;在人生行进路上,日月辉映,越走越好。
高明勇:您认为,《走好人生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樊建民:
若要问本书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但有一点我很自信,最起码打开本书后,不会让你失望,说不定其中的某些思考、方法和观点,将会开启你对人生轨迹的新认识,回望自己所走的路是否在“道”上。凡此种种,最好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还是由读者去评判、去解读吧!
在这里,我只想借用本书付梓前第一位读者和最后一位审阅者,宁夏著名文化学者王治平先生和杨占武先生,阅读完本书后谈的感受,予以简单的介绍。
王治平先生认为,本书具有一大创新、两大亮点。 其一大创新是:首次在中国乃至更大范围,提出了人的全生命周期自我管理,以前曾针对项目建设、产品开发、产业链管理等商业经济建设领域,似乎有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提法,而针对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尚未发现有此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无疑,这是一大创新。
其亮点之一是,提出了一些做人的基本认知。本书首次为当父母、做夫妻、为儿女的人们,各自确立了六个最基本的参照“标的”。它犹如广袤草原上的炊烟、无垠大漠里的辙痕、浩瀚海洋中的航标,为人们前行提供了可借鉴、可学习的参照物,知道自己身处人生路标的那个点上。之二是厘清了人的属性问题。一直以来,人类基本没有厘清过人的自然生理属性与社会责任属性的关系,导致价值认识上的混淆与混乱,使许多人不能很好地在人生谱系中扮演好自己应扮的角色,走好人生路。
杨占武先生认为,本书堪称哲学、伦理学与文学的书写,是历史与现实维度的指引,具有温情脉脉的人生关照,既宏观又具实操性,处处渗透着悲天悯人、感念苍生的人本情怀。
高明勇:谈到“人生”,人们一般会想到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知道,您是如何理解人生这五个节点的“定位”?在本书中是否有所体现?
樊建民: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深受国内外各色人等的赞许和爱戴。他的言行录《论语》,被称为国学精华,他的诸多主张被人们奉为做人做事的圭臬和遵循。尤其是孔子对人生五个节点的认识,可谓站位高、把握准,点准了人生路上的“穴位”,实现了现实年龄与节点定性的精准结合,要想超越无异于蚍蜉撼树。
换句话说,如果把五个年龄数字后面的任意一个字词删除,你就无法添上更为恰当的词组。就像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赞扬《史记》时所言:“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但我们清楚,当父母、做夫妻、为儿女,虽没有进行这样明确的年龄段划分,可在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这五个年龄段完全包含于其中。在此期间,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父母、是夫妻或儿女。这些身份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扮演好自己在人生路上的角色,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说什么话。至于超越了这个年龄行不行?行!但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大了。而在此期间的任何揠苗助长、不劳而获和听天由命等注定是无益的。
当父母就要扮好家长的角色,从严要求,教育好孩子是最重要的责任;是夫妻就要珍惜缘分,处理好相互关系,实现家和万事兴;作为儿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握牢“三命”(珍惜生命、把握命运、担当使命),学会立身之本,把百善孝为先牢记心中。
实际上,孔子五个年龄段的划分与定性,与我在书中谈到人生的三大自然生理属性的划分是契合的,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映证的关系。
高明勇:就我平时观察,社会上谈论人生的书籍和文章确实不少,有许多人生鸡汤类的。您怎样看待人生鸡汤与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区别?
樊建民:
不得不佩服高总视野之独到。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大问题。说它好,是因为人人都比较关注这一问题;说它难以回答,是因为人生鸡汤与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道明,让人一目了然。
不瞒大家,这也是我撰写本书期间最主要的“痛处”。大凡知道我写作本书的人,都觉得我有些不合时宜。都到啥时候了,互联网时代,谷歌、度娘等搜啥有啥,ChatGPT等不断推出的人工智能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你还在谈人生。你能比哪些先贤、名人更有见解吗?你能比电脑更聪明吗?人生励志的话,网络、书籍大有爆炸之势,已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录,几乎人人皆知。哪个人不是从小听到大,从大听到老,耳朵里都磨出了老茧,你还有必要热剩饭吗?
同时,人们也清楚,当今全世界最难做的两件事:一是将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二是将自己的思想置入别人的脑袋里。你偏偏就要干这样的事,走好人生路,与你有啥关系;把自己的路走好得了,千万别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说实话,这些担心与提醒,我始终把它当作写好本书的一种鞭策,自打一开始动笔,我就在谋篇布局以及具体写法上,将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的与大家常说常见的人生鸡汤相区别,把以共识为依据,以案例解疑惑贯穿于全书。
高明勇:如何看待具体的区别?
樊建民:
人生鸡汤,一般是指那些讲的写的很有道理的论述、观点,在实现生活中,能让你兴奋一阵子,却无法解决人生相遇的疑难问题、实际问题;虽然能给人以激励,但又缺少解决问题困难的针对性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
本书所讲的走好人生路,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自我管理,不讲大道理,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观照现实,服务现实,立足于解决每个人当父母、做夫妻、为儿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困扰和难题。
如:书中对人生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是把它当作什么“高大上”和妙不可言的事情。因为,根据欧洲空间组织2010年公布的第一张宇宙全景图,宇宙中大体有2000亿个银河系,银河系中又有2000亿个太阳系,地球仅为太阳系中非常微小的一个星体,它的质量仅占太阳系质量的0.05%都不到,从浩瀚的宇宙空间来到现实空间,人只是地球上的一种生命体,不过有智慧罢了。因此,一切皆规律。说白了,人生就是“一口饭”。即使当今最富创造力的企业:华为,在其内部也广为流传着“饭勺也是生产力”的名言。
试想,一个人一生中,如果眼中有美食,嘴里有佳肴,能吃好,那他的人生能不幸福吗?如若有饭吃,没吃好,那他的人生就差强人意了;如果吃不饱,更就谈不上吃好了,那舒心、顺心、幸福也就与他无缘了。
高明勇:这个例子倒是很有意思。
樊建民:
什么最重要?这是人生路上常常遇到的问题,有时很难抉择。我认为,一切因需要而重要。当你饥肠辘辘时,饭菜最重要;当严寒来袭时,温暖最重要;当你18岁成人时,考上理想大学最重要;当你有了婚姻时,夫妻恩爱、关系和谐最重要;当你劳作种田时,丰收最重要;当你工作时,一步步进取最重要;当你七老八十了,健康最重要。
再如:怎样教育好孩子,这是当今父母非常焦虑和纠结的一件事。本书认为,时代不同了,方法要跟上。“棍棒底下出孝子”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必定是多鼓励、善引导、立规矩,父母高尚的品德一定是教育好孩子的根本,不要把一切事都推到孩子身上。没有孩子是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而绝大多数是倒在了人生的“马拉松”途中。
就夫妻而言,在珍惜缘分的同时,处理好相互关系是头等大事。面对这一问题,似乎绝大多数人束手无策,本书提出的思考是:为什么女人作为妻子与母亲就判若两人?为什么男人那样地眷恋、赞美自己的母亲且与妻子又常常发生矛盾,难道她不是孩子的母亲吗?为什么渗透到母亲骨子里的那份爱在夫妻之间就无法释放?为什么男人赞美母亲的那份真诚在夫妻之间就荡然无存?
就儿女而言,他们是青年一代,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会立身之本。包括目标的确立、职业的选择、情绪的控制、如何相亲,以及入职面试应注意的事项、抑郁症的防治等,这些我在本书中都有所思考,都将给出一些富有针对性的参考答案。
高明勇:我身边有些朋友,关注的视角已从“人类简史”转为“人生简史”,比较有名的如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先生,最近两年一直在写“人生简史”,通过梳理个人的成长经历,提炼出一些人生智慧,包括像您这样的学者。作为当事人,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樊建民:
我以为,关注人生简史,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关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一定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研究,这也是哲学家、人类学家持续关注、持续推进的事,无可厚非。而关注人生简史,则更具象、更现实、更具人情味。应该说,它是把人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人更具指导意义。
如果能从一干众人的经历中,抽象出若干个易懂易记的理论、方法、路径等,供前行中的人们去遵循,那这样的“人生简史”就更有意义了。
我的《走好人生路》,或许也有这方面的潜质。
高明勇:关于“人生”,我最大的体悟是“人生问题”。早些年读书读到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他说他的一生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以您的经历为例,以前从事社科研究,也算是研究中国问题,现在研究人生,其实也是对一个个“人生问题”的求解。您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樊建民:
关注中国问题、人生问题,研究中国问题、人生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家国情怀问题,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仁人志士们最为看重的地方。
有句歌词写得非常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学大师梁漱溟关注的这两个问题,应该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家国情怀,那他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人,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也是会被社会所唾弃的人。
因此说,关注中国、关注人生,二者是一致的、相通的,是大与小的区别。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关注中国发展,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事业,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身发展。在本书中,我们将青年一代的立大志、讲格局和重品行等,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希冀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每一位能够父母、做夫妻、为儿女的人都能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心态,明确人活着的意义是努力,是奋斗,是进取,让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激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入世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以出世的态度,认真对待生活。
高明勇:我最近在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先生的《中国人的生死观》,一般来说国人忌讳谈这个问题,培根在《论死亡》中说,人类畏惧死亡,就犹如儿童畏惧黑暗。如果真正想谈好“人生问题”,这也是绕不开的。不知道您如何理解“生死观”?
樊建民:
生与死不分国别、不分贵贱,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这是铁律,谁都无法回避,也是人生中最公平的大事件。无论是谁,一生中很可能要无数次的遇见或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之中。如:参加庆生、葬礼或悼念逝去的亲人等。
既然注定了生与死在我们的人生中无法规避,那就不如直面对待,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对此,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必要予以廓清。
一种声音认为,人生没意义。现实生活中,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认为哪个人走到最后还不是死亡,你说他的意义何在?有这种认识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分清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结果。人生的意义十分重大,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财富的积累、人类的繁衍与薪火相传等,哪一项事业能离开人,“有人生万物”讲的就是这个理。而人生没有结果,这是对的,也是千真万确的;所有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要走向死亡。
另一种声音是,由于人惧怕死亡,就要忌讳说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就像鸵鸟遇到了危险,首先把头埋到沙子里一般,自哄自,寻求自我安慰。
其实,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的有意义吗?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所讲:“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曾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千百年来,无数先贤,为了中华民族的兴亡,勇于献身,他们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人民永远怀念他;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那些先烈们,无论过去多少年,人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们的英勇事迹;还有那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投身于重大发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人墨客,人们始终在传颂。可贵为历代的皇亲国戚们,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
我以为,作为一个自然人,来到这个世上,只有你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眼见过世间百态,经历过千难万险,感受过父母教诲、夫妻相爱、儿孙欢笑,一切就值了。至于什么时候死,已无所可惧了。假如在有生之年,能做点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家族有益的事,那你的人生就已经大有意义了。
高明勇:看到“人生”这样的字眼,让我想起几句话:一句是作家柳青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一句是作家莫泊桑的话,“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如果以您的人生经历与觉悟,在《走好人生路》中,能否提炼出类似的“金句”?
樊建民:
名人名言、名人金句着实有很多,不断地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有志之人。我也如此,常常用这些名人名言、名人金句教育包括子女在内的青年一代。因为,它对每个人的影响在于它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
柳青在《创业史》中说的这句话,应该说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得住、迈得开步。
莫泊桑说的这段话,道理不言自明,完全来自于人生实践。就像人们都知道“女人似水,为母则刚”一样。
至于《走好人生路》中有没有可以称得上的“名言”“金句”:一是我没有想过,也没有统计过;二是我也不敢说。我的印象中,凡能称得上的“名言”“金句”,都是读者和后来人总结提炼出来的。如果《走好人生路》有读者阅读学习之后,发现其中的哪句话能够得上“金句”标准,我将不尽感激,万分荣幸。
但我以为,记住本书以下的几句话,或许对人们走好人生路有用。
将敬畏植入心中,你就会少走弯路。
人生可以老去,但记忆要永远年轻。
“礼”之一字,贯通千古。
“和”之一字,纵横心中。
青春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青年人不能不珍惜它;中年人不能不延长它,老年人不能不抓住青春的小尾巴,让青春谱写出最美的时代华章。
别人说你好,自我感觉不好,那也是不好;别人说你不好,自我感觉好,那就是好。
别人说你幸福,自我感觉不幸福,那也是不幸福;别人说你不幸福,自我感觉幸福,那一定是幸福。(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