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子柒回归,她钟爱的漆器,2000多年前就在贵州毕节如此出彩了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这几天,李子柒时隔3年回归的消息刷爆社交平台。在她发布的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中,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为奶奶亲手制作了漆器衣柜,并在柜门上绘出金色麒麟图案,寓意吉祥长寿,并取名为《紫气东来》。
李子柒制作的漆器作品《紫气东来》
图源/李子柒社交平台
这条长达14分钟的视频中,李子柒给网友们展示出漆艺这一中国非遗技艺的制作全过程。
当这件漆器作品《紫气东来》展现在镜头前时,那种重工制作、富有仪式感的中式美学再次震撼了广大网友。
李子柒制作的漆器作品《紫气东来》
图源/李子柒社交平台
这项非遗技艺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在毕节市大方县,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与国酒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盘、花瓶图源/云上毕节 罗大富摄
茶具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大方县,隶属毕节市,地处贵州省的西北部,乌蒙山腹地,赤水河上游,全县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4个民族。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大方,古时称大定。《大定府志•惠人志•诸葛亮传》曾记载三国时期,大定的彝族安氏出资出物支援蜀汉政权,其中就包括漆器。
由此可知,“大方漆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贵州三宝”之一,在大方县的彝族人们手中,至少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
漆器《四季吉祥鸟》
图源/贵州画报
漆器,即器物表面涂了漆的日常用具、工艺品、美术品等。
一般漆器以木材为胎体,扎实的木材,加上漆灰,拿在手里很是沉重。
大方漆器则不同。
聪明的彝族先民学会了用牛皮制作胎体,在制成碗、盘、盆、盒的胎体上直接髹(xiū)漆,这些实用、轻巧、经久不裂、防腐抗潮的漆器,在大方流行开来,大方漆器的雏形自此产生。
大方漆器:盘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大概在宋朝时期,大方县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漆树。
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大方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而漆树正好喜温暖湿润气候,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总计约5700亩,生漆产量在贵州省排第一,全国排第六。
人们正在割漆图源/云上毕节 王纯亮摄
大方的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漆酚,生漆的主要成分,含量40~70%),在性能上极具优势:干燥特快、漆膜光洁、粘度大等。
坐拥量大质优的生漆,大方县的漆器制作越发迅猛。明朝洪武年期间,以皮革为胎体的漆器制作工艺,在大方已然形成,产品名噪全国,并开始成为朝廷钦点的贡品。
装饰精美的大方漆器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据《乾隆通志》记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足以证明,大方漆器在清代时风头无两,甚至拿下了官方的品质盖章。
道光年间,大方的漆器作坊遍及大街小巷,粗略统计从业者达到了800余人,被外界赞誉为“漆城”。光绪年间,在大方,不仅有漆器的家庭作坊,手工业工场也出现了,可谓发展无阻。
如今,大方漆器不再局限于实用生活器皿,还扩充到了屏风、家具、玩具、漆画等400多个品种。饱含艺术价值的它,既是日用品,也是工艺品,更是去到大方必然要带走的旅游纪念品。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方漆器就在日本、意大利、美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地畅销。
装饰中加入了鸡蛋壳的漆器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大方漆器之所以能惊艳了时光,大概是因为它从时光中来。
一件漆器,制作工艺繁多,有制漆、胎坯、灰底、漆底、装饰5大工艺,细细数来至少有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产环节。
首先是制胎,将优质的黄牛皮固定在模具上,使其自然风干成型,大约需要1~2个月;
图源/大方文旅局
第二步,灰底。用生漆、瓦灰或黄灰搅拌而成的漆泥上灰底,然后静置干燥。一般会上5道灰底,每一道都要细细打磨;
图源/大方文旅局
再用生漆反复髹涂,称为“漆底”,根据制作的产品,髹涂6~12道,每一道都要等待干燥,然后打磨;
上图:髹涂 下图:打磨
图源/大方文旅局
接着,进入装饰工序,有隐花、描金、嵌花、填彩等手法;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最后,用专门的面漆反复擦拭漆器推光。
图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朱红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这是一件优秀的漆器在光泽上应有的境界,大约需要2~6年。
“朱红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对于想学这门手艺的人,也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儿。过去曾有“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的说法,九年时光,全部倾注在漆器,热爱不够厚重怕是做不到。
彝族小伙儿高焱,是一名“漆二代”,从小耳濡目染,在他心里,大方漆器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是历史,是沉淀,也是传承,大学毕业后他便决定回到家乡开启了自己的漆艺人生路。
在漆器中打磨了十几年,面对想要开创大方漆器新玩法儿的问题,他有自己的答案——提供半成品,让游客参与到漆器的制作中来,做好的作品也可以带回去。这样既有了体验,作品的流动也是一种传承。
高焱正在装饰漆器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或许,对于每一位热爱漆器的人来说,每做一件漆器,历经几十道工序,倾注了人生,而人生似乎也在这过程中变得厚重起来。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参考资料: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2] 黔西北记忆(八):走进大方漆器
[3] 让大方漆器走进寻常百姓家 | 非遗毕节
[4] 中国好手艺:大方漆器
[5] 文旅融合篇——第三讲:《大方彝族漆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