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完这9个案例,参透农业博物馆如何“又美又赚”
最近,热播综艺《花儿与少年6》嘉宾深入原始部落,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原始部落文化,野外狩猎、制作串珠……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被节目中展现的原始部落生活的纯真与质朴所吸引,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了深刻的思考。
近些年,凭借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一座座农业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各地。农业博物馆里都有什么?建设博物馆能够为乡村和产业带来什么?如何吸引客流?
今天,农参就给大家介绍9个农业类博物馆,并总结这些博物馆的类型和特点,为乡村农业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聚焦特色产业的农业博物馆
中国地大物博、特产丰富,“土特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也是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
北京大兴西瓜博物馆、河南红枣博物馆、台湾青葱文化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分别以西瓜、红枣、青葱、水稻为主题,专注于其种植历史、品种改良、加工利用,其农业技术的发明、发展、应用等多个方面的展示。
目前新郑形成了以好想你为核心的枣制品产业化集群,集聚各类红枣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红枣10万吨,打造了红枣种植、种苗培育、红枣加工、品牌营销、健康饮食、观光旅游的全产业链。
为积极响应“小红枣”到“大产业”的政策,好想来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联合河南省文化旅游厅、新郑市市委市政府打造了“枣立方”红枣博物馆,也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红枣博物馆。
从全国各地收集的300多种红枣品种标本,展示全世界706个红枣品种的家谱,每年吸引约30万红枣爱好者前来“打卡”,带动了当地红枣产业的飞速发展。
企业建设的农业博物馆,在专业科普当地特色农业文化和产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和多元化,注重产品的推广和自身品牌展示。
在湖南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则是聚集袁隆平一生的粮食情怀,虽然是小众博物馆,但非常壮观,知识点满满。
整个博物馆不大,一共三个展厅。第一展厅“稻米香万年—中国水稻历史文化陈列”,展示了历朝历代装水稻的容器,以及古代留下来的水稻种子。
第二展厅是“奇异的旅程·水稻的一生陈列”展示了水稻一生的发展历程,可以解了水稻的生长,原来每天吃的大米还经历了那么长的变迁过程。
第三展厅“梦想成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陈列”,介绍了袁老的生平,以及研究水稻的过程。
博物馆门口还有一家8117鲜咖的稻香咖啡,米香和咖啡香完美融合很是特别。博物馆后有一片荷塘和稻田,是游客最喜欢的拍照留念地。该馆在今年十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成为长沙景区热力榜中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历史艺术型农业博物馆
农业博物馆的颜值也很重要。以建筑奇特而闻名于世的匈牙利农业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博物馆,同时也是“2023丝绸之路周”收官活动“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的举办地。
罗马、哥特、巴罗克、新古典……各个不同建筑史时期的特色奇妙而又和谐的混搭在一起,凡到布达佩斯的游客必定会前往参观。
这里展示了匈牙利农业、畜牧业和狩猎的发展历史,还有充满艺术感的画廊,让农业博物馆有了一份艺术厅的味道。
葡萄是匈牙利的主要产业,匈牙利全境的葡萄种植产区地图、主要葡萄品种、葡萄榨汁的工具、各家酒厂的酒瓶甚至各大酒庄的传承人都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
同样在展馆设计方面颇具盛名的还有东京农业大学“食与农”博物馆。在场馆设置、传统农具、酒具等展品展示,游客体验等多方面,不仅要收藏、展示“物”,还要探索当代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价值理念的传播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的打造过程,更像是一座集教育、科研、休闲于一体综合性博物馆的标准答卷。
日本清酒大观,280个酒瓶组成了一面色彩纷呈的“酒墙”
“食与农”博物馆从食品健康、农业发展和整体建筑空间设计方面都值得参观学习,让参观者重新认识“吃”与生活的重要性,每年都能吸引约14至15万人到访。不少人喜欢在馆内“闲晃”,只是走走看看、坐在窗边阅读免费提供的刊物,或是安安静静享用餐点,整个博物馆就像自家客厅的延伸,以轻透而富禅意的设计为背景,拉近空间与人的距离。
趣味体验型农业博物馆
不同于完整地介绍产业,或是展现艺术性的建筑陈列,在大洋彼岸的爱达荷州土豆博物馆,游客们可亲自种植马铃薯、在主题餐厅制作马铃薯美食,这些互动体验活动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加深入地了解土豆的生长和制作过程,大大加强了爱达荷州土豆的知名度。
游客可以参观到爱达荷州的土豆产业的成长发展史,从土豆进入爱达荷州开始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豆片公司—品客薯片公司的诞生。馆内还展出有各种土豆加工机器,让人了解土豆如何通过机器,变成了各种特色美食。
土豆博物馆为了吸引客流,在沿途的高速公路出口设了几个大幅广告,很多开车经过的游客出于好奇会选择来一探究竟。
1951年,玛丽莲梦露穿上爱达荷土豆麻袋制成的超短裙,被称为最性感的土豆代言人,这幅照片也被永久的珍藏在了爱达荷土豆博物馆内。
逛完博物馆,还有很多新奇古怪的土豆周边,土豆形状的香皂、土豆T恤等等五花八门。此外,博物馆会赠送游客附近一家餐厅的优惠劵,这家餐厅将本地土豆开发出各种口味的没事,广受好评。
相比于爱达荷州土豆这样的区域品牌博物馆,个人发起的农产品博物馆则更加不拘一格,趣味性和互动性拉满。
闻名天下的国际香蕉博物馆,制定“不正经”会员制度,会员们互相以“香蕉头衔”称呼,创始人巴尼斯特就自封为“首席香蕉”。目前该博物馆拥有有近万名会员,遍布世界各地。俱乐部每年还推出系列香蕉纪念品,如纪念钥匙圈、纪念衫甚至纪念车牌,其创始人每年会定期举办香蕉野餐、吃香蕉和剥香蕉皮大赛、香蕉cos等互动活动。
农文旅融合的农业博物馆
除了文化的展示和IP打造,农业博物馆也开始关注如何用一座博物馆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把流量变成“留量”。
中国首个白芝麻文化博物馆,由河南平舆县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千万建设。博物馆结合蓝天·白芝麻小镇里小芝麻大舞台、樱花梦谷、荷塘月色、梨园春天、桃花源记等景观区域,使得整个小镇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甚至开通了北京、武汉、福建等多地旅游专列,成为了游客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根据平舆县政府网站显示,该县芝麻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脱贫户2000户,每户年均增收2400元。
在挪威,有一条“渔业史漫步”观光路线,由北至南涵盖了挪威穿岛公路的两段精华,全域以多种形式展现了挪威北极圈内的群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渔业文化。
挪威渔村博物馆
挪威每一个小渔村都是一个渔业博物馆,传统渔业文化已深刻融入本地生活,传统渔村、渔业的风情被完好保留。这种潜移默化地文化浸染,为发展旅游奠定了浓厚的氛围。
以罗弗敦维京博物馆为例,其依托维京时代北欧最大的长屋——博格厅堂的遗址而建,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按照长屋的规格形制仿建,内部原真再现维京时代居民的生活场景:挂鳕鱼的晾架、长屋中央的火炉、日常休息劳作的长凳一应俱全。馆内的工作人员还会“扮演”维京人,给你沉浸式的体验。
罗弗敦鳕鱼博物馆也是鳕鱼加工工场,让游客能了解到关于鳕鱼捕捞制作的全过程。作为小型博物馆,以十分聚焦的微小主题切入,一次讲透,其效果胜于大而全的泛泛而谈,游客到这里不虚此行。
此外,挪威的渔村还会将闲置的海上小屋出租给游客,游客能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渔家生活。
科技感的农业博物馆
全球农业博物馆发展至今,创建者们一直在寻求对农业文化的传承发扬并破冰创新之路。
贵州MINI老稻种博物馆,由北京联通、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多彩新媒)和贵州波奥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为保护和推广在贵州分布的中国五大古老的稻作族系而建,同时也致力于解决贵州生态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难题,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该馆作为贵州首个依托于5G通信技术的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未来三年内将在一二线城市四大生活消费场景共建500座迷你稻作博物馆,通过与线上老稻种博物馆的衔接,实现线下体验式流量导入与线上内容营销的结合,助力100个生态农场发展,成为了全国农文旅融合的模范案例。
农业博物馆,怎样才能“又美又赚”?
受制于各国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基调,不同国家农业博物馆在定位与功能、展览内容与特色、建筑设计与空间环境以及社会影响与互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的农业博物馆注重发展定位与顶层设计、陈列展览与服务创新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欧美国家更注重馆藏“明星藏品”与创意的结合、陈列设计以“人”为中心以及互动与体验;而日本农业博物馆则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互动体验以及空间环境与情感体验的营造。
在我国众多农业博物馆极具地方特色,但运营模式同质化严重,那该如何找到适合的发展之路呢?
一是注重展馆与生态环境融合。可以借鉴隆平水稻博物馆、挪威博物馆的经验,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让人们在旅游打卡当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二是适当提升博物馆的趣味性和可玩性,激活文化形态。可以借鉴欧美博物馆的IP与文创产品开发经验,结合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文创产品,如隆平水稻博物馆的“来杯米饮”;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的宣传和体验项目,增强品牌的年轻化和娱乐化。
三是实行会员制,积极举办日常活动。会员俱乐部能够连接博物馆的“粉丝”,通过日常的研学分享、产品展销等活动,把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和爱好者紧密对接,博物馆的功能性和盈利性也会随之发展。
四是创新业态,打造城乡结合的第三空间。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表示:“乡村有产业,城市有体验”是城乡融合的发展的最美写照。如同日本的“食与农”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区,也是城市居民感受乡村生活的体验区、生活区,只有舒适、便利的空间环境才能赢得更广泛的赞誉和长久的客流。
参考资料:
[1]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打卡河南各地农业博物馆
[2] 环球网:走进美国14座千奇百怪的另类博物馆
[3] 东方财富网:博物馆进化论:从聚焦“藏品”到聚焦“观众”
[4] 丈量城市:【专题】当维京遇到全域旅游——挪威渔业史漫步之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