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乡融合:打通城乡发展“最后一公里”

2024-11-18 11: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图虫创意)

目 录

1. 城乡关系:从分离向融合发展

2. 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

3. 城乡融合,三大思维方式转变

4. 城乡融合,三种实施路径

本文改编自华高莱斯徐闻、谈冕的研究成果《国家打法之城乡融合》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在探讨国家发展的大棋盘上,城乡融合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它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那么,什么是城乡融合?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城乡融合?又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呢?

绿带公园是城乡融合较为常见的方式

01

城乡关系:从分离向融合发展

MEASURE THE WORLD

想弄明白城乡融合,咱们得先回过头看看城乡关系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城乡关系变化是有迹可循的,走向城乡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 城乡依存: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由农村慢慢孵化出来的。那时候的城市化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和乡村互相依靠,彼此之间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

2. 城乡分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城乡分离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工商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分离。

3. 城乡融合: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就会拖后腿,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时候,消除城乡隔阂,实现融合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

在这个过渡期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渐被现代工业吸收,最终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城乡未能融合,

是导致众多乡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

1. 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与巩固: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

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破冰:通过向农民赋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释放农村生产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 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向社会领域延伸: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农业农村政策实现了由「取」到「予」的转变;

4. 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中国经济亟待内需发力替代投资和外需导向,而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将是未来最大内需。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激发返乡创业

城乡融合的目标不仅在于给乡村「输血」,更在于「造血」。比如说,让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放宽乡村土地交易限制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中国正在快速进入城乡融合的关键时期。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9亿人属于低收入群体,其中大约7亿人的月收入不到2000元,大多是农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2020年的城乡收入比达到了2.56倍。

换句话说,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

多数乡村缺少强劲的经济发展抓手

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强调城乡融合是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关系。

这意味着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是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不是乡村被城市同化、失去特色,而是城乡之间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全面融合。

02

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

MEASURE THE WORLD

费孝通曾经提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模式,并强调要「及早研究小城镇社区的空间布局」,认为「农民安心在小城镇生活,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出路」。

改革开放后,原本作为重点的国企改革遇到了不少挑战,而乡镇企业却成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1987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占到了全国的23%,从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2%。

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逐渐式微,只有少数乡镇形成了产业集群,成为低端制造业的代表。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就是所谓的「民工潮」。

乡镇企业的走弱,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

到了199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重新强调「小城镇、大战略」的四大原因如下:

一是,小城镇的独特定位。

小城镇处于城乡交界处,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向上能推动城镇化进程,向下能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

二是,城镇化进程的下半场。

随着城镇化率仍有10%-15%的增长空间,未来还有2-4亿农民需要进城。小城镇将成为承载这些人口的重要平台。

三是,新土地政策下的机遇。

新土地政策下,小城镇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土地资源。随着土地政策的松绑,农村土地将大量释放,小城镇的低成本优势将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城乡融合提供关键的要素支持。

土地政策开始松绑,农村土地将有大量释放

四是,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农村消费支出增速已经超过了城市。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出现负增长,但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2.9%。

2021年,商务部等发布的《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指出,「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必然选择」。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周边以及大城市郊区,那些出现逆城市化趋势的小城镇更有机会率先崛起。

但前提是必须转变三大思维方式。

03

城乡融合,三大思维方式转变

MEASURE THE WORLD

思维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发展乡村并不是要保留所有的乡村,而是要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优化城镇结构,思考顺位回归「人」为核心,实现「人与人」的均衡比「地与地」的均衡更重要。小城镇需要从小循环向大循环迈进,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跃迁。

融合即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

县域要融入都市圈经济

具体转变如下:

1. 转变一:从生产力布局角度优化城镇结构

现在提到乡村发展,我们需要有一种全局思维。「融合」不仅仅是强调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共存,更是要把乡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空间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当我们面对「城乡融合」这一命题时,首先要梳理清楚「手中的牌」:哪些村庄适合保留?哪些村庄适合融入城市发展?不同尺度的空间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我们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振兴。发展村庄并不意味着要保留每一个村庄,加速城镇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向中心的聚集,将带来更大的规模效应,使得经济活动和服务的成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杰弗里·韦斯特在其著作《规模》中指出,城市的经济生产率和社会活动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系统性提高,这种「系统性」附加值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

安吉既在践行两山理念,

也在坚定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更重要的是,农民面临着人多地少的严峻情况,仅靠农业种植难以致富。中国目前仍有约2亿人完全从事农业,而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测算,中国农业只需5000万劳动力,甚至3000万就足够。这意味着农村有1.5亿到1.7亿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工商领域就业。

因此,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简单地说,与其让农民富裕,不如让他们成为市民;与其强化乡村,不如整合城镇,城镇化本身就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

2. 转变二:思考顺位回归「人」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我们现在不再只关注易于统计的量化指标,而是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例如,湖州提出的「无差别城乡」理念,不仅仅关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还上升到基本权利、发展机会以及增长红利等抽象领域的追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

湖州提出「无差别城乡」理念

(来源:图虫创意)

也就是说,未来的城乡融合应当达到这样的状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生活和工作,人们都不会感到落差,不会有文明水平的割裂感,也不会有身份地位上的悬殊和国民待遇上的差异。

3. 转变三:县域经济向大循环迈进,实现向都市圈经济跃迁

都市圈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区域竞争的逻辑,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军作战」。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了都市圈发展的两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二是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大都市圈的城市格局进入了实质性的提速阶段。目前,我国已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总面积约为23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4%;总人口约为8.159亿,占全国的5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7.8%。

都市圈的中心都市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城市发展呈现出「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县域经济向大循环迈进,吸引更多「城里人」消费

(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条件突出的小城镇,应抓住都市圈经济的机遇,实现深度协同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加入都市圈经济后,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层次、经济增长动力以及资源配置方式都将得到升级。

在区域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禀赋,因地制宜,主动突破行政地域边界,以区域市场为主导,在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协作机制。

04

城乡融合,三种实施路径

MEASURE THE WORLD

1. 撤乡融城型

主要以城镇化为主要手段,通过合村并居、异地安置等方式,实现农民完全融入小城镇社会。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

在媒体声讨「千城一面」的同时,

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基本服务的同步

户口登记实现了「一元化」,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医疗、教育等差别待遇逐步消除。

此外,在房地产去库存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农民通过购房进城的门槛日益降低。但在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仍是一个难题,难点在于满足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的两大真实需求——

就业强需求: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来应对生活成本的上涨;

生活强需求:需要延续生活习惯和更新生活配套。

▍解决就业需求

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是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求职渠道,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农民来说非常困难。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使就业触手可及,并借助集体经济来创造就业机会。

一种解决思路:新创建产业园。

在安置区旁边建设产业新区,创新发展本地优势产业。例如,河南新乡长垣的职业装小镇。长垣是黄河泛滥的高发区域,涉及迁建居民超过3万人。

长垣沿黄河修建的防洪堤

为了安置这些转移人口,长垣在中心城区新建了「职业装小镇」,集中解决滩区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职业装小镇以「家门口就业」为导向,规划成为一个集设计研发、生产生活服务配套、4A级工业旅游示范于一体的创想工装小镇。

到2022年,已建成标准化厂房面积达53395平方米,可安置就业员工3000人。

新创建的产业园还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发展新兴产业。例如,贵州黔南州惠水县的百鸟河数字小镇。

贵州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在数字产业中,「新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新型就业)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以新领中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为例,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标注员来标记识别对象,「手把手」地教给人工智能。对于人口红利地区,劳动力密集的「新领」行业是切入新赛道的绝佳选择。

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

(来源:图虫创意)

因此,惠水县与盛华职业学院合作,成功打造了产教闭环,带动产业集聚。明确方向,职校转型,构建数字「新领」培养架构,企业参与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订单式培养,并对实习合格的学生100%推荐就业。

另一种解决思路:集体资产造血。

国家不断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进城农民能够持续享有集体经济收益。

例如,多项政策持续强调「农民进城落户,三权不变」;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村民以股东身份享有股份权利;集体资产入市等。截至2020年8月,全国已有43.8万个乡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但集体经济的基础不同,集体资产造血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基础薄弱的村镇,需要抱团发展。例如,湖州南浔区推动「强村公司」建设,善琏镇15个行政村联合出资组建了「湖笔小镇新农村发展公司」,构建集体经济造血保障。

新公司以湖笔文化为统领,参与打造湖笔小镇景区和湖笔文化产业园。湖笔小镇建设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8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24.62亿元。

湖州南浔区

(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有实力的村镇,则可以通过飞地模式,腾挪用地指标集中发展园区经济,构建产业集群,实现发展跃迁。

例如,嘉兴市嘉善县的中德生态产业园,该产业园由嘉善县22个村集体出资成立公司开发建设,以德资为主的欧美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园区。嘉兴整治复垦低效土地后,以「飞地抱团」形式集中发展园区经济。

2013年开始实行「飞地抱团」,由县级统筹、跨镇发展,鼓励村将低效土地进行整治复垦,腾出用地指标,异地「飞」到规划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优势地段抱团发展园区经济。

中德生态产业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该项目由嘉善县、庆元县(山海协作基础)和九寨沟县(东西部合作)三地共建,将两地建设用地指标「飞」到大云镇,用于庆元县130个村及九寨沟48个村的村级经济「造血」,并优先招用庆元县和九寨沟县的劳动力,推动三地经济发展。

嘉善县中德生态产业园

说完解决就业强需求,我们再来看一些解决生活需求的思路。

▍解决生活需求

当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在减少,城乡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村卫生室共有607597家,同比上一年度减少了8934家;乡镇卫生院共有35279家,同比上一年度减少了593家。

此外,在一些「超级中学」的竞争压力下,大多数县中的生源流失、教师被挖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为此,2021年12月,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然而,全面铺开增加设施数量、提升服务水平并不现实,鼓励龙头牵引、统筹带动,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更为实际。

龙头牵引可以从生活最为「短缺」的配套入手:

在教育龙头带动方面,南通市海门区通过集团化办学,以师资流动、管理统一推进教育优质均衡。

南通市海门区

(来源:图虫创意)

海门区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组建了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

集团内部明确了交流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采取「校长+中层+教师」的交流模式,每年确保集团内交流行政管理人员15%,优秀教师15%。

在医疗带动方面,广东阳西县通过组建医疗集团统一运营和管理,服务于全域。阳西县整合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及县妇幼保健院3家公立医院,纵向联合8间镇卫生院和207间卫生站,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成立了阳西县总医院。

广东阳西县

(来源:图虫创意)

医疗共同体内建立了医学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实行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并建立了县镇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实行科对科精准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同时,设置了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中心,对基层医院患者进行检查、诊断。

生活需求还需要关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乡土习惯与乡土文化,即乡土文化的延续。

乡土文化的延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社区农园,延续乡村种植习惯,延展城市化科普和社交功能。

例如,成都麓湖国际社区是天府新区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全域规划建设国际化社区的四个先行示范社区之一。麓色菜园位于麓湖红石公园,园内种植着黄瓜、茄子、南瓜、西红柿、丝瓜、豇豆、苦瓜、辣椒等多种蔬菜。

这片菜地分区明确,充分考虑了各年龄段的互动需求:孩子们在这里接受自然教育,成年人在这里学习园艺知识,老年人则重拾劳作的乐趣。

菜园共创丰收季活动,延展了农园的社交功能,如「麓色菜园丰收季」由麓湖农耕社发起,与麓鸣读书会、麓客设享会、麓客书画社、麓客味道美食会、麓客英语戏剧社等5个社群联合共创。

成都麓湖国际社区

(来源:图虫创意)

二是,建设文化礼堂,延续传统文脉,承载公共活动,让农民找到归属感。

例如,宁波市高河塘社区文化礼堂。高河塘社区是一个以拆迁安置为主的新型社区,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总面积0.6平方公里,接收了小浃江流域18个拆迁村的2900多户安置居民和近千户的社会购房户。

高河塘社区建设文化礼堂在乡贤人才的建设和运营下,给予了居民文化共鸣与归属感。文化礼堂涵盖了地方博物馆、浃江风情馆和风土人情馆等。社区成立了「文化礼堂理事会」代替传统的「村委会」,并以文化礼堂空间为载体,恢复各类中断的传统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季季有主题。

2. 以城补乡型

该路径的核心是:保留乡村的社会形态,利用乡村的禀赋,借势城市要素,塑造与城市经济互补的功能与价值。

目前,许多乡村因为其「特色」得以保留,常见的做法是发展旅游业。

发展旅游已成为乡村的基本标配

然而,对于大多数乡村来说,旅游业并不能成为经济支柱。因为不具备旅游特色是大多数乡村的现状,它们往往以复制流行元素为主,导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无法长期吸引游客。

例如,位于西安蓝田的白鹿原民俗村,在开业4年后就关门大吉,背后的原因是当地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以及规划短视。即使实现了旅游人口流入,但由于「旅游」具有时效性,短期内人流较大,但难以持续发展。

乡村文旅容易盲目跟风,例如彩绘形式

(摄影@毕昕)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保留下来的乡村而言,旅游业仅仅是第一步,但绝不是全部。旅游业主要起到营销作用,而不是经济动能。

更直白地说,乡村经济发展仅有本地人和游客是不够的,还需要持久的「新农人」入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振兴,构建持续造血的能力。

在「新农人」中,需要特别关注双创人群(外来创新创业者或返乡乡贤)、数字游牧民、创意设计者以及农技人才。针对这类人群的需求,乡村应重点强化以下四类空间设施的打造:

▍风景化的办公环境

利用乡野风景中的存量房屋,改造成风景中的办公空间。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窗外的风景也是生产力,优美的环境有利于激发思想灵感。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做过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

乡村易于满足他们实现「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的需求,提倡在宅工作、半天劳动制,由员工自行分配工作时间,通过新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推动电子化办公。

例如,日本德岛县神山町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成卫星办公室、微总部,提供更具风景化的办公环境,吸引数字经济的双创人群入驻。

日本德岛县神山町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高能级的数字基建

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不亚于大城市的信息化高速公路。对于乡村的双创人群来说,生活环境可以是乡野的,但数字基建必须是高标准的。特别是在远程办公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逐渐摆脱地理位置的限制,而让他们可以「在乡不离城」的关键正是数字基建。

例如,神山町拥有「日本第一快速」的光纤信息道路,光纤普及率高达90%,最高网速甚至可以达到东京的10倍。

▍田园的生活方式

放大城乡的生活差异,强化健康、有机、低碳的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双创人群向往的是与都市相反的生活方式,如民风淳朴的村镇、梦幻般的稻田、层层叠叠的梯田、健康有机的食品……

昆山市尚明甸村在设计之初,便强化与大都市生活的差异感,通过安静整洁的环境、健康有机的食品、自然户外运动等,打造田上生活节,勾勒出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

昆山市尚明甸村

(来源:图虫创意)

▍复合型的邻里空间

打造多样化的邻里空间,为双创人群提供功能复合的交流互动空间。虽然双创人群久居村内,但他们经历过都市的精彩生活,因此一些互动需求是刚需。

因此,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更多的功能。例如,上海发布的全国首部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构建15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涵盖邻里驿站(电商快递、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便民服务中心等。

上海罗泾塘湾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

新增了公园、步道、便民服务点等设施

此外,还应完善双创人才招引政策,打破人才入乡壁垒,并根据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潜在发展方向(如科创、文创类),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相关人才和资源。

例如,清远市清新区推出的「雁归工程」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辖区在外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建立「雁归人员」创业就业数据库,及时了解「雁归人员」的就业需求、培训和创业意愿;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平台,为「雁归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3. 城乡共荣型

该路径的核心是:紧邻都市圈中心城市,借势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经济分工,实现与中心城市平等同频发展。

这类区域通常是跨市一体化的先行区,甚至是两地的接壤地带。因此,对于这类地区的发展,亟需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跃迁的视角变化,基于天然禀赋,寻找比较优势,构建极致性价比,实现低成本创业和高品质生活。以下是三个核心策略:

▍一是,精准抢占都市经济赛道

抢先发展能够与大都市主导产业共振的产业,形成链条式合作。例如,在广清一体化背景下,广州和清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广州的优势产业将产业链向清远延伸和集聚。

清远市清城区承接了

广清一体化背景下大量产业园区建设

(来源:图虫创意)

2014年,两地共建广清产业园,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园区的发展思路——按照与珠三角的价值链分工,引导广州具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智能家居、精细化工等科技型企业,将产业链向清远延伸和集聚。

以汽车产业为例,广清两地形成了「广州总装(汽车)—清远配套(汽车零部件)」的格局,广清产业园成为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

需要注意的是,精准抢占都市经济赛道,要围绕大都市发展所衍生的问题和需求,特别是利用都市不具备的成本优势,在依赖都市生存的低利润产业中吸引对用地等硬性成本指标需求量大的产业。

例如,美国波士顿是全美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头羊,拥有生物技术公司最为密集的地方——肯德尔广场。这里有着超过1000家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公司。

波士顿周边小镇沃尔瑟姆借力发展,现已形成科学仪器产业集群,吸引了世界科学仪器巨头赛默飞、珀金埃尔默等数十家企业入驻。

小镇沃尔瑟姆聚集了众多科学仪器产业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二是,最大化压缩产业成本

城乡融合要做到两地产业扶持政策取最优,两地产业运营成本取最低。再以广清一体化为例,2019年1月,广州、清远两市开始探索建设「广清特别合作区」,规划面积达112.5平方公里,包含「三园」「一城」(广清空港新城)。

广清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压缩通勤时间成本。广清两地通勤需求日增,城铁单日客流量已破2万,铁路通勤仅需16分钟,公路通勤将缩短至45分钟。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由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主导开发建设,支持合作区参照该区「金镶玉」系列政策,根据合作区实际发展和自身财力,制定产业、人才、科技、金融等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清远综合成本远低于广州,清远的工业用地、水、电及人工等综合成本仅为珠三角的60%-80%,清远土地成本仅为广州的一半。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佛(佛冈)产业园

▍三是,提供大都市级别的品质生活

城乡融合区要与大都市争夺资源,一些都市化的优质硬件设施是必需的。但相比大都市,这些区域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所以不与大都市比拼优质资源的总量,而是比拼城市局部优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通过品质生活以巧取胜,以小搏大。

城乡融合区会面临运营成本较高、经济消费人口体量难以支撑等问题。因此,应选择更高效的集约紧凑化城市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区域的「售城处」,以巧取胜,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

例如,慈溪文化商务区成为杭州大湾区的前沿,这个区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可能增添复合功能,提高使用效率。虽仅有4栋建筑,但却包含了大剧院、城市展览馆、青少年宫、市博物馆、科技馆、两家艺术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

慈溪文化商务区

(来源:图虫创意)

此外,产业人才格外关注的学校、生态等生活「超」配套,城乡融合区需格外重视建设。

例如,杭州市辖县桐庐,以丘陵山区为主,山地丘陵占86.3%,平原稀少。为吸引人才和企业,桐庐展现自身环境「高颜值低密度」的特色,突出山水为景观骨架的前提,研究建筑空间(高度、体量、天际线)布局模式、控制要素,构建城市整体结构性山水通廊、景观视廊。

作为产业人才的超配套,

嘉兴平湖市经开区以教育招商锚固人才

不断吸引外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来源:图虫创意)

05

结语

MEASURE THE WORLD

城乡融合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更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通过撤乡融城、以城补乡以及城乡共荣三种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城乡融合的实践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

无论是通过城镇化手段让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还是利用乡村的独特禀赋与城市经济互补,或是紧邻都市圈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平等同频发展,都是为了让城乡之间形成更加和谐共生的关系。

城乡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不断探索

(来源:图虫创意)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都市圈需要不断优化城乡融合的策略,既要关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与生活需求,也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还要充分发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全面融合,让每一个生活在城乡的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原标题:《城乡融合:打通城乡发展「最后一公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