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包豪斯百年 | 游走在密斯·凡·德·罗的芝加哥

2019-02-01 12: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Melissa

【编者按】1919年4月,德国腹地小镇魏玛迎来了一所带有实验色彩的建筑及艺术教育学校,创始人兼首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以德语“房屋建造”(Bauhous)一词为学校命名,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发源地的包豪斯学院就此诞生。

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试图追溯包豪斯校舍的迁徙轨迹,从魏玛到德绍再到柏林,回顾这场已经变得遥远的设计思潮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与包豪斯所代表的这样一股促进社会更新的美学力量再度交锋,涉入其由涓涓细流到滚滚洪流、最终席卷全球的历程。从伦敦到巴萨罗纳,从芝加哥到特拉维夫,甚至是在我们熟悉的上海、北京、香港街头,都能找到其精神内核延续的明证。

1943年建成的石金楼是凡·德·罗在芝加哥的第一件作品。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1933年,包豪斯学院在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的任期内最终走到了尽头。包豪斯所推崇的精简现代主义建筑被纳粹当局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盖世太保的频繁审讯轰炸,让多位旗手人物相继逃离柏林。1937年,凡·德·罗远赴芝加哥,同一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经伦敦前往哈佛,两人分别被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和哈佛设计研究院委以重任,开始在新的土地上书写建筑之于20世纪城市的影响力。回望这段历史,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狄更斯的名句作为总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凡·德·罗在芝加哥生活长达32年,直到1969年去世。如果说在包豪斯时期,这位底层逆袭的建筑天才(凡·德·罗出身于小城亚琛一个贫苦社区,祖上三代均为石匠)留给大众的印象接近于巴尔扎克《幻灭》里的外省青年的话,那么到了芝加哥,其人性格底色中的野心勃勃、坚韧不拔,进一步被专横和坚定取代。凡·德·罗成为一名强有力的城市蓝图规划者,从20世纪早期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手中接棒,带领芝加哥走上了不断被效仿、从未被赶超的美国现代都会典范的宝座。至于他自己,也从一个距离普通人生活较为遥远的专业人士,变成摇滚明星似的存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大约会带着崇敬之情或是以八卦口吻说起他,“那个建造美国城市的德国人”。

皇冠礼堂外景。

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是凡·德·罗在芝加哥工作、生活的起点,也是如今建筑迷们探访城市建筑遗产的首选地标之一。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的前身是阿芒技术学院和刘易斯工学院。凡·德·罗初到芝加哥,即以阿芒技术学院建筑系教师的身份展开活动。1940年,两间学校合并后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的名称挂牌,凡·德·罗拿到了自己在欧洲以外的第一个项目:为新校区增添几座气派的教学大楼。这一阶段的作品,按照落成后时间顺序依次为石金楼(Minerals and Metals Building)、校友礼堂(Alumni Hall )、维什尼克礼堂(Wishnick Hall)、泊尔斯丁礼堂(Perlstein Hall ),以及皇冠礼堂(S.R. Crown Hall)。

皇冠礼堂在1956年完工,是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的核心建筑,现在仍被建筑系师生们使用着。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作品,表面上看整个空间系由两个白色方柱、一个巨大的屋顶,以及由玻璃、钢梁搭建的围和结构代替外墙构成的,看起来如同一个空空如也的火柴盒。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站在建筑前凝视,用不了多久,就会从那些变得模糊的轮廓找到酷似蝙蝠侠头盔的线条和形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栋随时跟着视角、光影与周围风景变化而变化的建筑。皇冠礼堂的内部也很有特色,凡·德·罗使用可移动的木质隔墙和立柜代替传统的砖石墙体对大厅、图书馆、自习室等不同空间进行分区,在通透开敞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纯粹而喜悦的求知氛围。

皇冠礼堂周围的建筑也同样带有外在的粗犷和内在的雅致两种矛盾特征,这一点让人想到凡·德·罗其人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反差——他被认为是一个为人冷酷、难以亲近的独行侠,而他的作品却温暖、热情,有着实实在在的包容力。我猜想,那些有兴趣在秋天早晨来校园散步的访客,看到这些黑色建筑、绿色灌木丛与灰色砾石小道拼贴出来的抽象画,可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身在京都参禅的错觉吧。

皇冠礼堂内景。

在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工作期间,凡·德·罗也接到几件民宅设计的委托,其中,争议最大也是最出名的一件是1951年为伊迪丝·范斯沃斯博士建造的世界首例玻璃幕墙别墅,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访客沿着55号州际公路一路向东行驶,循着普莱诺的指标,可以不费力的来到市郊一个仅有几栋住宅组成的迷你型城镇。范斯沃斯住宅就坐落在福克斯河堤岸边,一片空旷的玉米地里。

住宅的建筑结构已经缩减到只剩一个框架,确切地说,它只剩一间单人房和一个厕所。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带来了通透开敞的立面,也让住户对于个人隐私和生活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倍感焦虑,甚至不得以撕破脸对簿公堂,要求建筑师本人修改设计方案。在命运的一连串转折中,这栋房子最终被伊迪丝卖掉,由来自英国房地产开发商彼得·帕伦博买下,作为收藏品开放给公众参观。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凡·德·罗的代表性住宅项目,帕伦博还收藏了勒·柯布西耶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作品。

范斯沃斯住宅。

湖景大道2400号(2400 Lakeview Avenue )是凡·德·罗操刀的最后一个住宅,于1963年完工,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女人想要什么》在这栋公寓里取景,男主角尼克·马歇尔的住家就坐落于此。说起来,凡·德·罗自进入1960年代之后作品数量锐减,在湖景大道2400号落成后,他仅有三件作品问世,分别是联邦中心(Federal Center)、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s SSA)以及直到1973年,建筑师本人逝世四年后才完工的IBM广场(One IBM Plaza)。在IBM公司搬迁后,位于北瓦巴什街330号的IBM广场被朗廷酒店收购,又经凡·德·罗的孙子、建筑师迪克·罗翰(Dick Lohan)之手,变身为一栋富丽堂皇的塔楼。眼下,这里是欣赏芝加哥城市天际线的最佳场所之一。

湖景大道2400号。

还有一个隐藏的“凡·德·罗地标”,位于安大略街的艺术俱乐部大楼一角。这件作品是这位建筑师作品集中最籍籍无名的一个,而且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字眼为它命名,在这里就姑且就称之为“悬浮的楼梯”吧。

芝加哥艺术俱乐部成立于1916年,它在芝加哥众多高档私人俱乐部中有很高的地位,早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1929年开幕之前,这里是美国唯一的欧洲现代艺术展览场所,曾经承办过毕加索和其他著名国际艺术家作品的美国本土首展。1951年,芝加哥艺术俱乐部委托凡·德·罗设计了一个簇新的展览空间,内有画廊、餐厅、休息室若干,但可惜的是,展览馆在1995年被夷为平地,成为高层公寓的地基。而两年后开放的,位于安大略街201号的艺术俱乐部新馆,不仅沿用了旧馆中由凡·德·罗设计的部分室内装潢,也把整段楼梯保留了下来,让它继续作为展览厅上下层空间的衔接组件,从一面墙跳到另一面墙,创造轻盈、优雅的失重感。现在,它也被认为是艺术俱乐部最值得一看的永久藏品之一。

芝加哥艺术俱乐部里的楼梯,与已被改为酒店的IBM广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