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调北征南”都军营旧址肖家庄

2024-11-17 17: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陈法故里 稻香白云 ,作者张文江

陈法故里 稻香白云.

发布白云镇各项工作动态,提升群众知晓率,共建美丽白云。

平坝区白云镇肖家庄现有1174户4235人,地域面积5.8平方公里,水田3800亩,旱地3500亩,森林覆盖率37%,东与林下村、洋西村接壤,南面与西秀区刘官乡交界,西面与金坪村毗邻,北面与花柱村相望。全村以种养殖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为主,村落经济较为富裕。近年来村民多沿公路建房,故原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闲置,保存完好率达60%。这里曾是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统帅傅友德指挥所都军营所在地。

肖家庄原名狄裸寨,最早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有瓦窑古汉墓群等遗址佐证。元朝隶属于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普定土府所辖之安顺州,明朝属安顺府辖地,清中至清末为普定卫十二支的陇革支辖地。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平坝县管辖,解放初期属天龙区,1953建肖家乡,属于第三区天龙镇,1956年合并花柱乡为肖家乡,同年成立初级社,隶属于乐平区,1958年设肖家管理区,1961年设肖家公社,1984年改为肖家乡人民政府,1990年撤乡并镇更名为肖家村,隶属于白云镇管辖。

明朝之前此地为苗族和仡佬族居住。苗族居住村左高坡半山腰,仡佬族居住村右白虎山脚(现有仡佬桥遗址,长约200米)。明初傅友德所率征南大军进入黔中,作为左先行官的肖授看到肖家庄特殊的地理位置,选择古驿道途经的狄裸寨安营扎寨,把指挥所都军营建在这里。指挥所都军营建在村寨后山的最高峰,次峰建大营,大屯为小营,大营小营之间为衙门关口,大营脚下为官冲(当官的将领居住的地方),村后军营衙门关口的石龙边设“下马台”,村前设“上马台”(现为肖家学校旁)。寨内,中间街负责打马掌,叫“打铁街”。寨前的小山处建窑烧制锅碗,叫“瓦窑关”。在附近(今属花柱村)一个隐蔽的冲子里养战马,叫“养马冲”。战事平息后,军士奉命屯田留守戍边,傅友德后裔从鲊陇移居狄裸寨,肖授之长子肖杰迁徙到狄裸寨(次子、三子迁往二官寨),明万历年间至清中期,张姓、吴姓、胡姓、刘姓等姓氏相继迁移到此居住。留守村落按“双龙出水阵”的布局和驻军格局以及姓氏划分街道,分别为“北营街”“中间街”“王家街”“刘家街”“肖家院”和“罗家院”,这些街道都用石板铺设,建有石拱寨门,街道条条相通,户户相连,各条街制高处都建有瞭望石碉楼,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阵格局。当年驻军的地名至今一直沿用,驻军遗址仍然保留至今。

据肖氏《族谱》记载,肖授的爵位由长子肖杰世袭,任十二营长官司司长,管理二十四支地方,为继承父辈开辟的疆土,带领本支族人移居狄裸寨屯田戍边,继续执行明朝“土流并治,改土归流”的政策,控制陇格支局势。随着肖氏家族的逐渐繁衍,成为旺族,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将“狄裸寨”更名为“肖家庄”。

肖家庄是屯堡中最重要的军屯村落之一。原平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树伦(肖家庄人)为让后人不忘当年屯军的历史,在白虎山古城墙脚下撰楹联一副,文曰:“白虎山安虎帐把前后关口设上下马台征南统帅曾在此用兵点将;乌龙洞藏龙泉守左右辕门扎大小营盘明皇驻军昔于斯屯田戍边”。横批:“明初都军营旧址”。

肖家庄人历来重视发展教育。最早的学校是民国初年在肖家院的肖氏祠堂举办(在此之前为农户联合聘请先生授教,为私塾)。肖氏祠堂建于清朝,为四合院石木结构建筑,正房三间,厢房四间,中间为天井,前面大门顶上有吊脚楼,房屋四壁均用雕花板壁装饰,屋顶盖灰瓦,四角翘檐,下设八字朝门,门前是两亩见方的鱼塘,兼养鱼种藕美化和防火之用,朝门两旁墙柱上雕刻前清秀才肖寿堂所撰对联一副:“忆先祖忠厚传家人文丕振,看后世耕读为业礼典常昭”。祠堂建好后,寿堂老先生商同桑梓文化人,由肖致安、肖宝书、胡廷芳借肖姓祠堂作教室,创办学校,名曰“私立明新初级小学”,共有四个班,一至四年级,即肖家庄学校的前身。从此,肖家庄的入学蒙童有了就近上学的条件。随着学校的开办,四里八乡的都送子女到这里读书,人数越来越多,肖氏宗祠已不能满足学童入学需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长期从事商业经营的胡瑞澄老人的组织下,与明新小学的几位老师磋商召开群众大会,商议修建学校,推举胡瑞澄为建校经理人,推荐沈国祥、吴云麓、肖宝书、胡锦川、肖致安、刘玉昌、肖炳清、孙佩章组成建校委员会,选址在肖家庄中心场坝上修建学校“励志社”。村里义务投工投劳、乐捐资金,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一栋形如一颗大印的四合院校舍(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竣工,呈文上报平坝县政府,经县教育局批示为“肖家庄励志小学”,开办一至六年级六个班,而且开创了招收女孩读书的先例。

肖家庄励志小学是一栋石木结构、一楼一底、庙校合一的四合院建筑,上下各五间,厢房左右各一间,上排为大殿,供奉“孔子、关羽、岳飞”三位圣人,曰“三圣宫”,大殿两旁立柱上有肖致安先生生前撰写对联一副:“泗水振木铎昌教育订六经千秋仪型瞻阙里,尼山播金声阐哲学明七纬万世师表仰昌平”,横批:“万世师表”(2008年修复励志社请平坝书法家柏青老师根据肖致安先生手迹撰写刻于大殿两旁的立柱上)。左右厢房为教室,下排为办公用房,进门为三道石拱门,中为大门,左右为侧门,大门两旁是一副石刻对联,为吴云麓先生生前撰写,内容是:“本大仁大义大忠扶持三朝正气,生晚周晚汉晚宋遗范千古英雄”,对联内容是对三位圣人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肖家庄文化传承的“魂”,意在激励后世心怀“家国情怀”,教化为学之人弘扬“大仁、大义、大忠”之精神。“文革”期间对联遭到破坏,修复励志社时请毕业于肖家小学的贵州中医大学教授黄恺行重新撰写而得以恢复。大门上方是一块石刻浮雕,中书“励志社”三个苍劲大字(“文革”期间有村民用石灰将之覆盖而得以保留下来),浮雕上方屋檐下是两个收集雨水的蟾蜍,通过天沟将整个建筑的雨水收集从两个蟾蜍嘴里吐出,构思新颖,设计精巧。

肖家庄“励志小学”自开办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很高,学校对贫困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因而一时名声大振,生源辐射一百多里范围,平坝、安顺、长顺等地学生纷纷来此就读,学生达三四百人,成为当时县内有名的学校。后因学生多,无法满足入学需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毕业于省立贵州师范学校的肖玉书应母亲召唤而斩断效命沙场意愿回乡教书,1948年春,肖玉书与众乡邻商议,决定选址于场坝下边大田,新建一栋石木结构的教学楼。会议商定全村每户为建校捐献两万斤石头,除石、木二匠手艺活付给工资外,基槽开挖、材料搬运等杂工全部由村民出义务工。肖玉书还亲自到安顺豫章中学联系建校图纸,按照豫章中学的设计图纸施工。1949年春,一幢石木结构一楼一底的教学楼建成,校舍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有教室12个,礼堂1个,办公室2个,兼有食堂、宿舍。1949年冬平坝解放,新学校于1952年启用,同时更名为肖家庄小学,为国立公办学校,由县政府委派校长和教师。历经多年风雨,至80年代时学校房屋多已陈旧不堪,乃于1984年拆除,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教学楼,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落成,为混凝土结构,二楼一底共有十二间教室。肖家庄人原国民党89军少将参谋长、贵州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吴行中先生亲自为之题词“励志成才,振兴中华”。2003年经改造、扩建后,该校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增设寄宿制项目,并建有运动场、教学楼、食堂等,一所功能齐备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矗立于现在的肖家村。

教育使肖家庄人才辈出,清朝有举人张煌,官居定番州训导、独山州学政,曾参与《安顺府志》编修;民国时期有抗日将领吴志超,有曾参与密支那战役和在缅北荡寇的中国远征军18师团将领吴行中,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美军总部少校翻译肖鑫,解放后有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军事仿生学专家鲍中行,台湾三军大学教授胡理昌等。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至今,从肖家庄学校毕业升入中专、中师、大专、大学的有600余人,考入北大、厦大、川大、哈工大、武汉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有20多人。

肖家庄北营街口,有一座寺庙,名曰“玉丹山”。玉丹山寺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新修缮,至第二次重新修缮时间(2011年),前后相距607年。玉丹山寺为台阶式三合院石木结构建筑,正房为大殿,用四根两人合抱的大柱支撑,中间用抬柁做挑梁,屋面为青瓦,四角翘檐,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寺内供奉如来、观音、十八罗汉等神像,大殿大门为十二屏风门,上刻八仙过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花鸟鱼虫等图案,栩栩如生。寺庙装饰为红板红柱,古色典雅。大殿前为左右厢房,中为400平米见方的方石铺就的天井,天井尽头为寺庙正大门,石头砌成的拱形圆门,门额刻“玉丹山”三个大字。天井上方大殿台阶下是两块石碑,碑文为建寺缘由,建造工匠姓名及建造时间。殿后是一座圆形石山,古木参天,翠竹葱绿,百鸟栖息,把整个寺庙装点得格外幽深肃穆,晨钟暮鼓,诵声朗朗,香火缭绕。寺后小山,建岩上飞亭一座,入口处修门亭,门柱书有“山小灵光远,地圆器象宽”对联一副。每逢会口,远近村寨信善人士都前来朝拜。

肖家庄是传承“忠孝文化”的屯堡村寨,每年只要到孔子诞辰日,全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学校把《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作为国学文化进校园的课程,村民在老协会倡导下参与学习《弟子规》,家家争当“孝老爱亲”家庭。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九,全村人举行盛大的“迎三圣”活动,三圣出巡村寨,家家朝拜,人人景仰,期盼子女学有所成,做国家栋梁。同时开展“百善孝为先”表彰活动,由村民推选,各家比孝心事迹,由村老协会实地考察、走访群众据实评定,表彰大会宣传各家孝心感人事迹,颁发“孝心”奖牌。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评选“孝心媳妇”“孝心家庭”“好婆婆”“好丈夫”“好女婿”“美德少年”“模范村民”等,形成了全村大讲“孝道”的和谐氛围,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2014年肖家庄成功注册为“中华孝心村”,获得“贵州省文明村寨”荣誉称号。

肖家庄是商业非常发达的屯堡村落。早在明以前,随着古驿道的开通,这里就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集散地,明清时期就有“粮仓”“盐仓”“布仓”之美誉。今天的肖家集贸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每场的交易量都在几十万元,赶场的近万人,街面上商铺一家挨着一家,闲时农民不用到县城,就可以在村寨内买到县城才有的东西。

清朝咸丰年间肖家庄肖庆堂开办了“染布房”,起初主要是收购当地的土白布加工到外面销售,或给当地农户染布收取加工费,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民国时期与安顺最大的商号“恒兴益”联盟,由“恒兴益”商号提供机织白布运往肖家庄染色,销往全国各地,又通过“恒兴益”商号带回大量的商品到肖家庄销售。肖家庄周边村寨如路塘、邢江河、林下、周官屯、刘官屯等地都是大米出产之地,高山地区如花柱、金坪、汪井等又是苞谷的种植之乡,于是在“恒兴益”商号的带动下,大量的粮食交易涌入肖家庄。“恒兴益”商号带入大量的盐巴、布匹及其他商品到肖家庄交易,逐渐形成肖家庄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以致外地客商都到肖家庄置土建房开商铺。清末至民国年间,大量的粮食、布匹销往外地,外地的盐巴、羊油、洋钉等日用商品进入肖家庄销售,肖家庄成为了当时方圆数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肖家庄“集贸市场”,明清至民国时期,六天赶一大场,三天赶一小场,管理规范,秩序井然,交易繁荣。肖家庄商业的日趋活跃,造成了邻村鲊陇市场的萧条,两村因市场问题发生械斗,造成双方人员伤亡,形成村寨矛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省政府出面调解,明确肖家庄赶“羊场”,鲊陇赶“牛场”,才平息了这场矛盾。商业带动了人口的流动,据《平坝县志》记载,清末肖家庄人口为140户650人,到1940年增至320户1250人。商业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民国初年全村拥有运输马车一百多辆,民国二十年(1931)肖玉书购买汽车,聘请曾参加远征军的肖玉照为驾驶员,开创了汽车运输业的先河;胡兴洲开办了“榨油坊”;肖艾成、马明德开办“水碾坊”;肖树忠开办“糯米糖坊”;很多农户加工“豆腐”,销往安顺、贵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手工作坊悄然褪去,成为历史的记忆。

如今,肖家庄传统建筑除上述的励志社、肖氏祠堂、玉丹山、白虎山屯军城堡外,保留完好的还有30多个民居院落,如:征南统帅傅友德故居,抗日将领吴志超、国民党89军参谋吴行忠故居,肖家大院,张家大院,大染坊等都保留较为完好。村旁有古井三口,分居村落三面。这里的人依然穿的是凤阳汉装,唱的是屯堡山歌,玩的是屯堡花灯,跳的是屯堡地戏,吃的是屯堡美食,六百年的文化、习俗至今不变。

2015年肖家庄列为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根据规划设计,明确为“屯堡忠孝文化村”,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功能配套服务区,保护军屯遗址,修复传统建筑,传承村落历史文化,弘扬忠孝传统,丰富文化内涵,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将肖家庄传统村落融入黔中大屯堡旅游文化圈。

供稿:张文江

编审:张 欢

复审:陈崇颖

终审:代 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平坝发布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乡愁印迹村史村事——“调北征南”都军营旧址肖家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