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州历代撸猫哲学笔记

2024-11-18 14: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范健泉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都说今人养猫精致,对猫咪的呵护无微不至,翻看史乘发现苏州古人不遑多让,单论流程仪轨犹在今人之上。反常现象的背后是古代猫的崇高经济地位,以及苏州先民在对抗猫的动物本能过程中摸索出的驯化技巧,文人雅士更是在世俗压力中寻求解脱时对猫咪自由懒散、逍遥世外的境界格外追慕。

《狸奴图》佚名 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先民留下了若干关于养猫的书籍,佼佼者当推吴郡俞宗本的《纳猫经》、长洲沈清瑞的《相猫经》、太仓王初桐的《猫乘》。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撰写出苏州人的撸猫哲学。

相猫:以捕鼠为中心的实用主义

苏州人历来就有爱猫的传统,历经上千年的经验总结更是得出一整套的相猫心得,其大成者乃是沈清瑞。沈清瑞,字芷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吴郡长洲人,其一生著述颇多。他惋惜古人有《相鹤经》《相牛经》等作品,却无专门的书籍介绍陪伴人左右的猫儿,顶多在笔记中有只言片语的介绍,且多有疏漏,故而作《相猫经》。他收集前人经验,加上对猫的观察总结后,写成短短百余字的《相猫经》:

猫,鼠将也。面圆者虎威,面长者鸡绝种。口九坎者能四季捕鼠,鸟喙者亚之,俗曰食鼠痕。体短则警,修者弗奋也。声阚则猛,雌者弗跷也。目金光者不睡,绝有力;善闭者性驯。尾修者懒,短者劲,委而下垂者贪,独不嗜鼠。耳薄者畏寒,尖而耸者健跃,是绝鼠。戟鬣善动,靡鬣善鸣。善搏者锯齿。脚长者能疾走,脚短者跳呶,前短后长者鸷。露爪者覆缶翻瓦,距铁而毛斑者狸,是曰鼠虎。

《写生册》猫 沈周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氏对猫的核心评判标准是能否抓鼠,所谓“猫,鼠将也”。他从面口体声目尾耳须脚爪十个方面,对猫进行品鉴划分。比如猫脸圆形则有虎威,能看家护院震慑老鼠,长脸的猫则会伤害家禽破坏主人财物;猫口中有九根横条,表明它能一年四季捕鼠;猫耳尖小能抵抗寒冷,更是活泼好动爱逮老鼠。通观全文,完全不涉及今人对猫的毛色、纹路的喜爱,纯以捕鼠能力较短长。

《宋徽宗真迹耄耋图》赵佶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人不光对实体的猫考评其捕鼠能力,对画上、器物上的猫一视同仁。明代苏州文人徐树丕编撰的民俗笔记《识小录》中提到:

危危日画猫能辟鼠,余试之竟未必然。偶阅一书,知是危危日寅时乃灵耳。

“危危日画猫辟鼠”的传统似乎来自苏轼,其作有《墨猫图》,上有“相传危危日画猫,可以辟鼠”的款识。《墨猫图》在流传的过程中失踪,不清楚苏轼画的猫是否符合《相猫经》的品鉴标准。

《唐苑嬉春图》局部 朱瞻基(传)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吴文化博物馆中藏有一件清代年间烧造的瓷猫枕,其中猫脸呈圆形颇具虎威,双目明亮圆睁,两颊上的胡须长而坚硬,脚短而利爪内藏。这些特点一如《相猫经》的表述,力图打造出一只不拆家、善捕鼠的良猫。

瓷猫枕 清 源自吴文化博物馆

沈清瑞出于实用主义而相骨不相皮,重实效不重美观,此乃古人相经的特点。相传伯乐的朋友九方皋为秦穆公相马时,将黑马说成了黄马,伯乐听后反而说其高明,认为他注重观察马的精神品质与实用价值。沈清瑞的《相猫经》则延续该思路,通篇未提猫的颜色。

除了实用家的眼光,苏州民间对猫的颜色却颇为重视,比如明代苏州文人侯甸在笔记小说《西樵野记》记载了一个白猫报恩的故事。故事中的猫聪慧敏捷善于捕猎,浑身发白,更通人性,主人外出将钥匙交它保管。待到主人归来时,它便将钥匙拿出,若是旁人,则不予理睬。

《狸奴婴戏图》佚名 宋 波士顿美术馆藏

《相猫经》中对猫咪的要求带着鲜明农业社会烙印。在农业社会,老鼠不仅偷吃粮食破坏财物,更会传播细菌病毒危害人类健康,能逮捕老鼠的猫咪成为颇受欢迎的宠物,备受追捧。

《唐苑嬉春图》局部 朱瞻基(传)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相”有观察挑选之意,其背后蕴含着交易精神,倘若苏州猫咪偏少供不应求,则哪有人挑选的余地,估计是只猫都要贡到家里。正是吴中猫儿颇多,可供选择的对象多样化,沈清瑞才会撰写选猫指南帮人指点迷津。

苏州人的相猫经验背后是苏州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百姓生活富足有财力物力喂养猫咪。当然猫咪本身凭借其神秘可爱的特点,陪伴苏州人上千年,在朝夕相处之下,慢慢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甚至令民间积累出相猫经验。

聘猫:仪轨背后的驯猫实践

苏州人相猫之后便要买猫,又被称作“聘猫”,类似结婚一样聘猫入家,有一套选择良辰吉日、交付聘礼以及缔结契约的流程。初听此事总觉得荒唐,猫咪是动物而非人,然而细细体悟,则能感受到聘猫仪轨中的古人驯猫心得。

《猫竹图》沈振麟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人养猫捕鼠,自然不能系绳子令其偏居一隅,要鼓励猫咪多多活动,将家中鼠害一扫而空。在此情况下,猫咪身心自由无拘无束,况且猫咪天生可以飞檐走壁,来去自由。今日的高楼大厦深宅大院尚且困不住,常常看到寻猫启事,何况是古代的简易居所。因而古人开发出一整套的仪轨驯化猫咪,苏州学者俞宗本用独独数十字的《纳猫经》总结前人经验建立猫咪的家园意识,全文如下:

凡买猫用斗桶等物以袋盛之,勿令人见。至家,计箸一根和猫置于桶内盛云。每过水沟缺处,将石置之,使不过家,从吉方归。取猫出,拜堂龟犬毕,将猫箸插于土堆上,使不在家撒屎,然后复床睡,勿令走出为法也。

《居家必备》卷三“纳猫经” (明)佚名辑 刻本

俞宗本将纳猫分成四步走。买之时将猫装在斗桶等物内,令猫见不着人;回家后,在猫桶内放一根筷子;沿路经过水沟时放石块,以示猫咪不再回到原主家;拜堂完毕后,将沾染猫气息的竹筷插在土堆上,当成猫的厕所。

俞宗本虽是古人,但其繁琐的聘猫流程有动物行为学的坚固依据。纳猫的方法主要在打破旧的领地,将买主之家当做新的领地。因而书中建议买主与卖家最好相隔较远,否则猫咪容易跑回到昔日主人身边,且猫的智商较高能记住自身走过的路线,因而需将之放置于斗桶以及沿路丢石块,打乱猫的空间观念,找不到回去的路。除旧之后还要立新,拜堂仪式是在帮助新主人与猫咪建立联系,猫筷插地成厕所则是在帮助猫建立新的领地意识,类似于野兽通过撒尿等方式,向其他动物宣誓主权。

宋 白釉瓷抱猫童子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

聘猫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签署契约,约定主人与猫咪各自的职责。清代文人姚元之编写的笔记小说《竹叶亭杂记》中收录了一份元代人的养猫契约:

一只猫儿是黑斑,本在西方诸佛前,三藏带归家长养,护持经卷镇民间。行契是甲卖与邻,居人看三面断价,钱随契已交还。买主愿如石崇富,寿如彭祖福高远。仓禾自此巡无怠,鼠残从兹捕不闲。不害愿牲等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日在家宅守物,莫走东去与西边。如有故违走外去,堂前引过受笞鞭。年月日契。

这份契约一百多字,首先讲清楚了猫咪的颜色与特点,用佛前护养抬高其身价,类似今日的广告宣传手法,其次说明买卖双方的关系与售价,中间夹杂着对买主的祝福,具有服务人员的精神素质。之后订下猫德、猫规,要求猫咪承担逮捕老鼠保卫家中粮食的责任,此外不得骚扰家中牲畜,不得偷盗破坏家中财物,日日守护家园不得懈怠。如若违规,主人可以鞭打猫咪。

猫儿契式《居家必备》卷三“纳猫经” (明)佚名辑 刻本

在此种契约精神之下,民间还衍生出了猫咪忠于契约,回报主人的故事。例如,传说苏州有户人家不堪官府压迫出逃外地,小吏将其猫咪卖给阊门附近的店铺。一年后,原主人经过店铺,猫咪就跑回其怀抱之中,随即又被店铺伙计夺回。到了晚上,猫咪叼着一个藏有五两白银的布袋,跑到主人的小船上与之相会。

除此之外,聘猫的物品亦多有讲究。江浙一带有用盐聘猫的传统,大诗人陆游在《赠猫》诗中有“裹盐迎得小狸奴”的语句。南宋年间食盐价格每斤在150—200文左右,当时收入条件不错的渔民,一天辛辛苦苦也挣不到百文钱。要裹住猫儿的身躯,再节省也需几两甚至半斤的食盐,相当于渔民一天的收入,成本不算低。别人赠送的猫咪尚且花费不低,买猫的价格更不知多少,也无怪忽要订立契约。

《猴猫图》易元吉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聘猫仪轨繁琐,今人或将之视作浪漫情怀,或将之当作封建迷信,皆不精准。此乃古人的驯猫实践,意在利用猫咪的动物本能,加强其与新家之间的领地观念。而其背后则是猫价颇高,又易走丢,主人希望能够留住猫咪的经济算筹。

养猫:文人士大夫对狸奴的偏爱

今人对养猫极为细致,逗猫棒、猫薄荷、猫砂,一应俱全,孰知古人不遑多让,其中尤以文人士大夫为甚。清代苏州学者王初桐编写的《猫乘》就是其中集大成者。“乘”是“史籍”的意思,简而言之《猫乘》就是历代文人对猫的看法,堪称爱猫人的必读之书。

《耄耋同春册》 沈振麟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养猫看似简单,只要定时予以喂食,养得白白胖胖便算成功。此种思维颇有懒人风范,与文人对养猫的观念大相径庭。文人对猫的偏爱大致出于两种考虑,表面上是养猫以护书,防止老鼠的啃咬,“尽护山房万卷书”,属于书房的镇宅神兽;深层则是羡慕猫咪慵懒悠闲的姿态,希望能获得类似的悠闲生活,撸猫以暂时摆脱现实的困境,一如今人。南宋苏州大诗人范成大是较早表现出羡慕猫咪慵懒生活的文人,曾写过一首《习闲》:

习闲成懒懒成痴,六用都藏缩似龟。

雪已许多犹不饮,梅今如此尚无诗。

闲看猫暖眠毡褥,静听猧寒叫竹篱。

寂寞无人同此意,时时惟有睡魔知。

《石湖居士诗集》卷二十九“习间”
(南宋)范成大 撰,四部丛刊景清爱汝堂本

诗中“闲看猫暖眠毡褥,静听猧寒叫竹篱”一句传神的展现出猫咪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毡褥”是指羊毛做的被褥,在冬日里猫咪晒着太阳,懒洋洋的躺在被褥里面,颇为自在惬意。

除在生活上多加照料外,文人也在取名上用尽心思,赋予猫诸多雅致的别称。比如唐代文人张沁将猫称作“狸奴”,“狸”是山猫之义,“奴”字不是奴仆,唐人喜欢在偏爱的事物上加上一个奴字,希望猫咪能够常伴左右;后唐琼花公主将猫呼为“衔婵奴”,盖因猫整体发白,嘴边有黑色斑块,恰似叼着一只知了。

《狸奴小影图》李迪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猫咪还有专门的节日。六月六日是民间约定俗称的“浴猫节”,明代学者蒋一葵编写的历史著作《尧山堂外纪》提到“六月六日,吴俗悉投猫犬于水中”,可见当时的给猫洗澡比较简单粗暴,直接往水里一扔就了事,与今日宠物店的精心护理形成反差。

除了浴猫外,吴地还流行喂猫喝“人口粥”。人口粥指用赤豆熬煮的粥,按照家庭人数来煮,即使刚出生的婴儿也不会被遗忘,范成大的《口数粥行》一诗有“浙米如珠和豆煮”的语句,喂猫喝粥体现苏州人将其视作家庭一份子。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猫咪虽然号称有九条命,也会迎来死亡。猫死后主人凭借自身实力,有的尊贵如嘉靖皇帝能够命群臣为之写诗作词,有的富贵如高官龚鼎孳能够用沉香木作棺材,有的贫寒如常人只能埋葬城外痛苦怀念。

清 青玉双猫 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对猫咪理解最深刻的是高僧拾得。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拾得主持苏州寒山寺,为点化门下弟子作诗揭道:

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猫。

若能悟理性,那由锦绣包。

真珠入席袋,佛性止蓬茅。

一群取相汉,用意总无交。

若自己会捉老鼠,就不用向五白猫求助,告诫弟子要自立自强,要不借助外物,自证佛法自行超脱。

《写生花卉图》山猫游蜂 刁光胤 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士大夫往往深陷世网,难以脱身,故而羡慕猫咪的慵懒生活,也对其多加偏爱,背后是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内心愈加寂寞,急需他人的陪伴关怀,猫咪的出现正好填补其空白。结 语

苏州一地凭借上千年的养猫经验,总结出一套从相猫、聘猫到养猫的哲学。既有利用猫咪的动物本能与领地意识,而建立起和谐的人猫关系;亦有苏州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狸奴实用的捕鼠技能与满足人们心灵的慰藉;更蕴含着商业交流中的契约精神。

参考文献:

1.【明】徐树丕:《识小录》,涵芬楼秘笈景稿本。

2.【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清光绪十九年刻本。

3.【清】王初桐:《猫乘》,清嘉庆三年刻本。

4. 侯印国,李嘉宇:《中国撸猫简史》,中华书局,2024年版。

5. 李妍颖:《纳猫民俗研究:基于范热内普“过渡礼仪”理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第2期。

6. 赵瑶瑶:《中国古代“猫”的名实演变考》,《古今农业》,2023年第2期。

7. 侯成:《中国古代“狸奴”审美研究》,贵州大学2022届硕士论文。

8. 李博昊:《宋人狸奴诗释论》,《中华文化论坛》,2020第4期。

9.《相猫经》,《稻草人社区》微信公众号,2024年6月12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