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报喜不报忧”的人,独自扛过哪些委屈?

2024-11-18 11: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用担心,我这儿什么都挺好的。”

“我身体好着呢,你也要注意身体。”

“你放心,我都知道。”

……

这大概是成年后和家里人打电话时,彼此最常说的一些话。然而,转身挂了电话,摆在眼前的现实却未必“都挺好”。

报喜不报忧,似乎成为了当代年轻人与家人相处的普遍模式。

说到底,我们究竟为什么“报喜不报忧”呢?

▲ 《一切都好》剧照

01

期待互相理解,

但找不到合适方式

当27岁的江西女孩PP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选择辞职时,她淡定地告诉了父母自己离职的决定。

未曾想到,原本对于自己而言简简单单的一份工作,却给父母增添了许多的担忧和焦虑。

妈妈在得知她离职后,整日胡思乱想,担心得彻夜未眠。即便她在杭州工作数年,已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父母仍然会焦虑她找不到工作……

其实她内心清楚,父母仅仅是想要多一份问候,尽一份关心,授一份经验,从而了解她离家漂泊的近况。

但为了降低父母对自己的担忧和牵挂,她还是逐渐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然而,所有的报喜不报忧背后都藏着对父母的体谅吗?

未必见得。

对于有些子女而言,他们和父母之间存在观念上的代沟。两代人往往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有时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为此,他们选择报喜不报忧,来回避不必要的矛盾。

有的子女则是因为长期处于被父母督促、审视和施压的家庭模式之下,对父母分享的内容自然也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02

渴望互相陪伴,

但害怕成为负担

事实上,报喜不报忧的父母,并不比子女少。

36岁的四川女孩旎旎和父母分隔异地。每次打电话给父母,问“钱够花吗”“身体健康吗”“家里需要添置什么吗”,父母的回复永远是“够了够了”“家里都挺好的”。

直到某次在外出差的她,顺路回到探望,撞见家里紧锁的大门,才从邻居口中听闻父亲摔倒住院的消息。

得知真相后,慌忙赶去医院,看着父亲躺在病床上憔悴的模样,母亲在病房忙活的蹒跚背影,她泪流不止。

面对远在异乡的女儿,父母害怕说出来会影响她的生活,耽搁她的工作,给她造成麻烦。

所以出了这么大的意外,他们也选择闭口不说。

▲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所幸检查结果并无大碍,但旎旎仍对此感到后怕。毕竟父母年纪大了,一旦身体出什么问题,难免会埋下许多健康隐患。

从那之后,不管父母电话里说再多“没事儿”,她也仍然会抽空多回家看看。

她清楚,父母往往碍于情面,害怕在子女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碍于距离,担心子女为此长途劳碌奔波。

与之相反的是,子女感念父母多年的体恤,懂得自己缺失的陪伴,所以更渴望能有机会照顾父母的生活,解决父母的忧思。

身份或地域或许会限制爱的表达,但对父母的那份爱,从未消失。

▲ 《奇葩说》剧照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报喜不报忧”,是不希望家人为我们过分担心,是觉得自己可以一力承担。

但不妨想一想,家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陪伴。

既然父母和子女都深沉地爱着彼此,不妨试着让爱有更多的出口,让对方获得情感上的安心和放心。

与其报喜不报忧,隐瞒生活的真相和忧虑。

不如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让父母和子女都能得到那份“被需要”的参与感与温情。

导演|张也

撰稿 排版|和木清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