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一条小巷成为“顶流”
原创 书单 书单SHUDAN
“你不给我分房子,我儿子就住在你家!”
因为无房可住,棉纺厂女工宋莹大半夜抱着儿子林栋哲来到张书记的住处。敲开门后,宋莹二话不说把儿子丢在张书记面前。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宋莹头也不回地走了。只有五六岁大的林栋哲冲着张书记,奶声奶气地哭喊:“就是你欺负我妈,欺负我家!”屋外宋莹听到儿子的哭声,眼底掠过一丝犹豫,但还是一狠心独自离开。
这是最近在芒果热播的年代剧《小巷人家》里开场的一幕。和很多年代剧不同,这部剧集着眼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州小巷里三户人家的琐碎日常。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这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无数人的生活随之改变。
开场的短短几分钟,不仅交代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分房的时代背景,更关键的是把蒋欣饰演的宋莹这个人物既泼辣又柔软的复杂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巷人家》由正午阳光出品,闫妮、李光洁、郭晓东、蒋欣等几位主演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剧中的故事情节不狗血不夸张,呈现出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城市生活画卷,与大时代变迁下的每个重大历史节点都紧密相连,勾人回忆又充满温情。
有网友在追《小巷人家》时感慨:“越是渺小的事,越容易被时代抹平,但往往就是那些被抹平的渺小,能够打动另一个时空的我们。”
大时代下的小切片
对于新中国来说,1977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这一年8月4日到8日,邓小平在其组织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决定,立即恢复考试。这一年冬天,关闭11年的考场向570万中国青年重新打开,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应届毕业生等,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小巷人家》一开场,除了讲宋莹怎么为林家争取到房子,庄家发生的大事,就是郭晓东饰演的庄超英参加高考阅卷。
由于恢复高考的通知,距离正式举行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各省教委准备仓促,甚至没有一套标准答案。剧中庄超英赶到阅卷点时,必须要先跟其他阅卷老师共同研讨出一套答案,才能开始阅卷。
由于丈夫被调去批改高考卷子,不能帮着一起搬家,闫妮饰演的妻子黄玲只能拖着全家家当,在大雨中独自一人,一脚一脚踩着车子。早已搬好家的林武峰和宋莹,看到这一幕立刻上去帮忙。庄、林两家自此有了第一次交集。
黄玲和宋莹的女性友谊,两家的孩子——庄图南、庄筱婷和林栋哲充满童趣的相处,这些大家津津乐道的情节,自此展开。
《小巷人家》截取的是从70年代末开始,往后大约20年的生活图景,很多细节既真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严重匮乏的一种消费方式。当时的中国居民,不仅粮油肉需要凭票购买,生活中小到肥皂、火柴,大到自行车、电视机等等,都需要凭票才能买到。
这也解释了黄玲对于庄家亲戚上门这件事为何那么抵触,因为多一个人就多消耗一个人的口粮。眼看第二年儿子就要高考,而公婆还想把向鹏飞寄养到自家,一向温柔贤淑的黄玲直接发飙,宁可离婚也不让向鹏飞来家里影响儿子备考。
而电视机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家庭中的稀有品。在剧中,林家为了给儿子买电视,不惜全家省吃俭用大半年,天天吃蛇瓜,李光洁饰演的林武峰还要拿粮票换电视券,排队抢购电视,足见电视是多么紧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票证还有——国库券。国库券就是国家向个人“借钱”,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凭证。国库券的面额从1元到万元不等,由于它不可交易,不便流通,家家都有花不出去的国库券。
在剧中,有人把国库券用来包红包。拆到包了国库券的宋莹气得浑身发抖:“我给出去五元红包,收回一元国库券。大过年的,花钱给自己添堵!”
除此之外,《小巷人家》里大时代里的小切片还有很多,比如住在巷子里的几家人要跑几十米上厕所、共用接水池,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陪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以及停电时用油灯、排队买东西用马扎子、吹旧式风扇等等细节都在剧中一一呈现。
1982年,意大利人安德烈来到复旦大学留学。此后,他在中国成家、立业、生子,他还用手里的照相机记录下那个时代下的中国,
照片里有昆明、南京、上海、三亚,包括苏州在内不同地方人的生活百态。作家余华评论这些照片说,“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小巷人家》里展现的那些小切片,也如同这些黑白照片,它们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剧中主人公漫长的人生故事,也记录了我们如何走向真正生活的历程。
金钱与梦想
困惑与挑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每个人的命运都会随之发生或深或浅的改变。
棉纺厂的工程师林武峰的人生轨迹,就是被这样改变的。当大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讨论中美建交的消息时,林武峰立刻会意:“看来风气是要变了。”
果然,此后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放开,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林武峰就是趁着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浪潮,周末时间给私企做起了 “星期日工程师”。
在他的工厂同事每月只领几十块钱工资的时候,他靠周末“兼职”赚的钱,就让妻子和孩子成为巷子里最早用上冰箱的人。
后来,林武峰被举报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但这反而让他下定决心脱离编制,举家远赴广州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被时代改变命运的还有一个人,向鹏飞。因为知青返乡的政策限制,当年去贵州插队的庄桦林让出了自己的回乡名额,让儿子向鹏飞独自回到苏州,寄居哥哥庄超英家。
但向鹏飞没有像庄家两个孩子那样考入上海的名牌大学,他落榜了。不过,市场经济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他抓住机会,通过跑长途赚到第一桶金,进而拥有了自己的私人客运。
曾几何时,远在贵州的父亲,在砂锅寨大队起早贪黑,一天只能挣两毛八分钱;母亲更是为了有人收留他,在苏州的兄嫂面前痛哭哀求。
向鹏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个人命运,也让父母告别了没有尊严的穷苦日子。
小巷中除了庄林两家,另一户吴家的命运也在时代变迁中发生转折。
本来吴建国觉得自己捧着棉纺厂的铁饭碗,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一纸国企改革的文件,让吴建国成为了第一批被停薪留职的工人,从此只能靠四处打零工为生。
他的小女儿小敏的命运,更是充满戏剧性。吴家有一个进棉纺厂的名额,吴建国的妻子张阿妹,费尽心思让继女吴珊珊考师范专业,自己的亲生女儿小敏中考后读纺织职高,本想着她毕业后就能直接进棉纺厂工作。
结果棉纺厂精简人员,不再招收技校和职高的毕业生。小敏眼看到手的铁饭碗,也就这样没了。在进厂愿望落空之后,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业,成为了一名理发师。
林武峰、向鹏飞、小敏,这些都是被时代洪流席卷到的人,在不断地追随时代的脚步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写过一本《激荡三十年》的著作,里面描绘的正是《小巷人家》所生活的时代。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吴晓波在书中这样总结那个时代中的中国老百姓:“这三十年是最世俗的时代,人们在迷惘中追逐着金钱与梦想,又在转型中遭遇困惑与挑战。”
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年代剧在国内一直拥有稳定的市场,此前,曾经出现过《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大江大河》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就是开局一只碗,脸朝黄土背朝天,最后靠着敢闯敢拼,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打出一片天地。
就像《温州一家人》中的周万顺,从温州街头捡破烂的中年人,靠着卖皮鞋起家,几起几落后最终在陕北挖出石油,成就了千万身家。
不过,当同类作品逐年推出,如何避免内容和主旨的同质化,是年代剧的后来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而这次《小巷人家》跟此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尽管也有呈现庄家兄妹、林栋哲这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青年一代,也有向鹏飞、林武峰、李一鸣等抓住时代红利的弄潮儿。但《小巷人家》所聚焦的不仅是苦难和奋斗,更是一群平凡如你我的人,和他们有滋有味、有悲有喜的生活。
虽然发生于庄林两家的都是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常见的日常琐事,但这种“中式邻里关系”体现出的人性温暖,仍能让当下的我们有深深的共鸣。
还有宋莹和黄玲两位女主角,突破了以往国产剧对中年女性的刻板塑造,不仅性格丰满、鲜活,让人印象深刻,两人之间的互动和深厚情谊也成了本剧一大看点。
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转折的年代,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个体经济发展等等一系列大事件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也让剧中每个角色的人生都随之起伏。但他们又都甘之如饴,在汹涌浪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向。
一位网友评价《小巷人家》,“有沉重的地方但不压抑,有宏大的地方但不说教。”这正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目前它在豆瓣已有4万多网友的评论,依然保持了8.1分的高口碑。
剧集接近尾声,庄筱婷和林栋哲这对在巷子里玩大的青梅竹马,不仅一起考入大学,最终也走进了婚姻。黄玲和宋莹这对闺蜜成了儿女亲家,仍能像以前一样挽着胳膊约着去做美容。
至于曾跟黄玲几乎闹到要离婚的庄超英,也逐渐学会体谅小家庭的不易,不轻易被原生家庭所绑架。两人更一起上起了太极剑的课,俨然一对恩爱到白首的老年夫妻。
这种平淡又温馨的结尾,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是对的事情,然后接受他的事与愿违。”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但让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好的选择和努力永远值得赞颂。
这大概就是《小巷人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原标题:《当一条小巷成为“顶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