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陆慧敏 | 智能引领 逐梦海洋
▲陆慧敏
在2024年公布的第五届“日本研究前沿奖”评选结果中,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首席教授、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慧敏因在具身智能方向上的成果获奖,成为迄今唯一在这一领域获此殊荣的学者。据悉,“日本研究前沿奖”是日本学术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被誉为日本的“奥林匹克”奖项,旨在表彰在各自研究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引领学科发展的科学家。
知悉获奖时,陆慧敏感到有些意外,2016年接触这一方向,在具身智能研究领域,他感到自己还是一个科研新人。“国际上很多人在这一方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只不过做了一些‘皮毛’的东西,在探索未知的路上仍须付出百倍努力。”获奖对于陆慧敏虽是偶然,但也是激励。
解产业难题
陆慧敏在2016年开始做相关研究时,“具身智能”这一名词还未出现,他是在与日本知名企业做合作研究时,接触到这一方向的。
在当时,日本的一些车企正在寻求产线升级,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工厂生产中,但那时候的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落实到生产一线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业场景需求。因车型迭代快,一个车型对应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在此背景下,日本知名车企提出用一条生产线生产所有车型零件的设想。“研发通用型人工智能很有挑战,这个项目是我们校长带着我去谈的,当企业提出这个需求时,我第一反应是,太难了,梦一样的东西。但校长却说,只有做前瞻性的事情,才能获得不一样的锻炼。”
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陆慧敏进入到具身智能研究领域,并将此作为他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持续推进。
陆慧敏介绍,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具身智能强调“感知-行动回路”的重要性,即感受世界—对世界进行建模—进而采取行动—进行验证并调整模型的过程,这与人类的学习和认知过程相似,体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尽管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从第一视角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种类似于人类中心化感知的学习方式却能帮助解决视觉、语言和推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具身智能相比上一代传统视觉机器人,更具有泛化性,适合重交互性、可自适应的场景,也是比自然语言大模型ChatGPT更高级,具有多模态的新模型。
寻找区别于传统机器人的问题解决途径,关注工业场景下自动化产线快速重构与多机协同研究,陆慧敏用大胆创新,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应用问题,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到更多场景作出了积极贡献。日本合作企业对陆慧敏的研究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的合作一直持续到他回国。
回国前,陆慧敏在日本有15年的求学、工作经历。在扬州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因参加学校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的双学位交流项目到了日本,之后在九州工业大学从硕士读到博士,又留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
九州工业大学在日本工业界非常知名,因能解决产业界问题所以与企业的合作较多。正是有过与这些日本知名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的经历,陆慧敏才接触到具身智能研究领域,并联合这些知名企业在研制下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时,研究了目标识别、抓取检测、姿态估计等技术。
在九州工业大学的求学、科研也让陆慧敏养成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品质。
除做具身智能研究外,陆慧敏是在亚洲较早开展海洋视觉观测研究的学者之一,而开展这项研究也来源于现实需求。日本的矿产资源缺乏,一直依赖进口。为摆脱窘境,科研人员在对日本海域开展的调查中发现九州附近海域矿产储量丰富。开发这些资源,需要高性能的海底观测设备,以便实时掌握水下采矿过程中的作业状态。
博士生导师把这个课题交给陆慧敏。因当时全球开展此类研究的人很少,在查找资料无果后,接手课题后的三四个月他都没有头绪。“夜里睡觉都在想怎么解决难题,如果突然有想法,就赶紧起床把思路记下,第二天早上跑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任何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你只要坚持去做,把困难克服了,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陆慧敏说。
日本和中国还未开展相关研究,陆慧敏就找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有相关研究经历的一些团队合作解决难题。他们针对深海采矿机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的难点,首次提出利用颜色分光法识别海底矿物成分并提出智能水下机器视觉的概念,此后将多项成果应用在重大工程项目中。
陆慧敏在科研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学界和业界的认可,他曾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自费留学生奖,获得IEEE福冈支部优秀学生研究赏、日本国土交通省(相当于交通运输部)政府观光贡献赏等政府及学术组织奖励十余项。
在日本的发展前景很好,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思乡情怀与报国之心逐渐在陆慧敏心中萌发并加深。对陆慧敏而言,这不仅是归途,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为了攻克科技短板,贡献自己的力量,助推祖国科技的进步与繁荣。历经多次犹豫与挣扎,他仍然还是选择了回到祖国。
筑创新平台
其实最终打动陆慧敏做出回国决定的,是东南大学提供平台让他干一番事业的诚意。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向海图强发展战略,服务支撑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东南大学与南通市委、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研究院将借助东南大学科教人才资源优势,集聚一批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攻克海洋智能机器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工程建造结构等一批“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引进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创建海洋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赋能南通乃至长三角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陆慧敏
作为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首任执行院长,陆慧敏虽感到有压力,但学校提供的支持给了他放手去干的动力。聘期考核并轨,财务、行政人事任免权的独立,既打消了教师的顾虑,也给了陆慧敏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东南大学目前有多个异地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目标要建设成为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改革创新的标杆,从一开始我们就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陆慧敏说。
在东南大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陆慧敏协同团队从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产业化落地等方面制订了详细计划。尤其在科研上,陆慧敏坚持做“从0到1”的创新研究。
“海洋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跟陆地机器人比至少要落后10年,所以可以突破的空间很大。我的原则是不跟风做研究,而选择新赛道,就是要在创新和结合国家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陆慧敏说。
在摸索中寻找方向,目前,陆慧敏带领团队除做工业机器人、海洋观测研究外,更将侧重点放在了对海洋传感器的探索上。“传感器是海洋机器人的关键,我们正在推进的研究如果成功,一定会有极具颠覆性的成果,能够带来海洋机器人领域与海洋信息领域的变革。”研究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这注定是一段艰难的探索。
追逐时潮,做短平快的研究,不是陆慧敏的追求,在他看来,不回避问题和困难,服务国家社会,做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