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糟蹋人生的行为

2024-11-15 11: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吴主任 吴主任

会羡慕吧。会的。也分不清这羡慕里面含有多少嫉妒和恨。文字固有局限,最多逼近感受,细细琢磨的话,“羡慕”二字也未必完全准确。总之我的意思是,我们从小就向往他人身上“更好的生活”——如你所见,加了双引号——只能是单方面的感受。

羡慕嫉妒恨当然也是奋斗的动力。看到秦始皇出行队伍那威风凛凛的排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话何止是泗水亭长刘季的心声。大家都想。只不过刘季成了刘邦,史书必然得有那么一说。

可以想象,后来又有多少人也想成为刘邦。

还可以再想象,如果汉朝的每个老百姓都能在家里用手机刷到包括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内心很难不起波澜。以前总说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今天倒是不用想象了,真真假假的,手机全是他人的幸福快乐。

即便我们都知道“再苦不能苦了朋友圈”这种调侃,也看过不少视频解构对滤镜生活的自我戳穿,但依然会下意识地选择性看到那些“更好的”。因为人很快就适应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并视为理所当然。

芒格总结过类似的现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与过去艰苦的时期相比,人们反而没那么幸福了。驱动世界发展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尽管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过去好了很多倍,但人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在乎的是其他人比自己过得更好,觉得不公平。”

所以“消极想象”是斯多葛学派的重要生活意见。就是反过来想,你想日子过得舒坦,不妨想想你有可能过得更惨,你得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只要去一趟医院,就感慨万千——还能健康活着可真好啊。

不过这种知足的心态也就上头三分钟,很快又开始渴望随处可见的“更好生活”。后面的感知历程几乎就是按照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剧本走,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则空虚。

斯多葛学派的“消极想象”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毕竟还是能维持下去。所以,每当你对眼前生活有各种不满,你就劝自己珍惜,因为还可能更惨。

那有没有根治的办法?我不太确定,但至少值得尝试。

说起来也是老生常谈,就是你必须完完全全接纳自己目前的一切,你的出身你的年纪你的长相你的各方面能力等等,不要去跟任何其他人比,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然后学会爱自己。

是的。生活就是因为没有任何秘诀,所以才让很多显而易见的答案被彻底无视。

因为被无视,所以“接纳自己爱自己”不仅很难引起什么反应,甚至沦为主流鸡汤界都不屑于提及的口号。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接纳自己爱自己”这个你耳朵都听出老茧的人生真谛。

嫉妒的问题比较明显,几乎等同于给自己的伤口撒盐,百害无一利。难道羡慕就显得有那么些阳光积极正能量吗?

不不不。不必羡慕任何人的生活。

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钱的,比你有才华的,比你有名气的……是的,你总是忍不住向往,真是太羡慕人家了对吗?正常,有这样一闪而过的念头,但不要沉浸其中。今天的问题是,你羡慕的人生在手机上的视觉冲击实在太密集,极可能让你完全失去了自我。本该最值得你关心的你被你忽略了。

忽略了自身的独一无二,总是去羡慕他人的生活,基本等同于糟蹋生命。因为你每次脑子里冒出“如果我也像人家一样成功/有钱/聪明/漂亮……该多好啊”类似的念头时,你的白日梦就是在拿自己宝贵的时间(生命本身)去给他人的精彩生活献上自作多情的调料。

赶紧结束这种愚蠢的幻想。无论你是羡慕嫉妒还是恨,那些时刻你的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身上,而且是下意识地嫌弃自己和自己的人生。其实你早该知道,你现在拥有的就是曾经你羡慕过的。那么后面的剧情也就没有悬念,就一直在嫌弃和不满足中活着。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刻意回避自身存在的问题。恰恰相反,“接纳自己”是需要长时间反复审视并接受自己的真实状况,必然包括了各方面的不足。但这不是嫌弃或者憎恨,只是接受。这是成长的起点,对自己有尽可能准确的认识之后,才能踏实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也就是“爱自己”。

也许你对“爱自己”的理解是不要委屈自己,该吃吃,该喝喝。又或者就是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过分地否定自己。这些都没错,但我认为更本质和深入地爱自己,是像父母关爱孩子的成长那样关注自己的成长。

非常不幸的是,“成长”二字早就被成年人抛弃了。在多数人眼里,“成长”差不多等于“长大成人”,是孩子的任务。所以他们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开始谋生,除了年纪渐长,并没有任何成长。就像那么多家长拼命地给孩子买书报班,自己却从未碰过一本书。多么荒诞。如果阅读有用,自己为啥从不看书?如果阅读无用,为啥希望孩子多看书?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步入社会,学习成长的时间至少十几二十年。这期间没什么秘诀,就是持续不间断地学习。相信没有哪个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学个三五年就差不多了吧。可是每个成年人都觉得阅读无用,别说持续看个三五年,能坚持阅读三五天吗?没有。也就是成年人对成长这件事的理解非常无知。今天任何一个中年人,愿意拿出五到十年时间(工作之余即可)学习任何知识,还能学不会吗?

有句话很难听但又非常准确,说有的人在25岁就死了,只不过等到75岁才埋掉。最诡异的是,还都搞得自己挺忙,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世界的眼里,每个人都是尘埃中的尘埃,但在自我的眼里,每个人都是完整且独立的世界。这两种现实告诉我们,第一,世界不在乎你的死活,第二,每个人只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这是注定的。而每个人这一生命运的可能性,自己能把握的就是专注于自身的成长,除了有限的日常经验,剩下的就是不间断地学习思考,其中保持阅读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接纳自己爱自己,更加勤奋努力有耐心地学习成长积累,这一生绝对不会差。

我长得不好看,但也不愿意变成某个漂亮的谁,可以做的有很多,从饮食锻炼到穿衣搭配(如果在意的话);我不够有钱,也不必一夜暴富,我更想通过踏实努力积累获得我应得的;我不够有才华,那可能就是没有才华,不需要硬塞给我什么天赋,说真的,我完全不想知道是否有某方面的天赋,因为努力更重要;我不够有名,更不想浪得虚名,外界的评价跟我没关系。人不需要等到什么年纪大了才不在乎外界的评价,越早不在乎越好。

上面这段话里的“我”也应该是“你”。

原标题:《最糟蹋人生的行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