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8.3有水分,建议避坑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有部片被催了太多次。
豆瓣8.3,超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荒野机器人》《变形金刚:起源》,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院线动画。
票房却是最低的。
为什么?
来看看,你是否能get到这里掩藏的情感——
蓦然回首
ルックバック
还是先聊聊故事,很好理解,也很简单:
主角藤野。
出场时是一个在校报上连载漫画的四年级小作者。
在学校里,同学们都惊讶于她怎么可以一手抓学业,一手抓爱好。
因为画得好,她身边也充满了赞誉,大家都预测她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漫画家。
可名声的背后,是谁临近截稿期在家画得咬牙切齿不停冒汗,Sir不说。
(很多有相同经历的观众肯定能代入)
直到有一天,老师告诉藤野,一个“家里蹲”的小女孩京本,也想把她的漫画登在校报上。
被夸习惯了的藤野一开始没在意,毕竟,一个连学都没法上的人怎么能跟她比?
可当京本的漫画刊出,藤野破防了。
这线条,这构图,这分镜……
明显比自己好呀。
而在同学们的夸赞和比较中,藤野陷入了惶恐,但也迅速找到了原因——
这个京本,是把我在学校上学的时间,都用来练画画了。
可恶。
从此,为了“战胜”京本。
她的好胜欲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不仅放弃和好姐妹的玩乐时间,哪怕被疏远也无所谓。
回家也不看电视,不娱乐,买了一大堆绘画教材,全身心都投入到练习中。
很快,练习的素描本也是等量齐身了。
-你还要画漫画画多久,差不多也该从画画中毕业了
-我在干吗
但哪怕如此没日没夜,藤野还是感到技不如人。
终于有天,她主动弃绝了漫画,再也不画了。
重新变成了正常人——
和好姐妹一起吃冰淇淋,重新和家人坐回电视机前,还发展了新爱好和姐姐练空手道。
但直到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藤野来到了她的“对手”京本的家。
她看到京本家里堆了至少比她还多两倍的练习素描本,本打算逃离的她,发现了一张空白的四格漫画纸。
于是玩性大发地在上边画了京本参加“家里蹲”世界大赛,毫不费力地获得冠军,却成为一堆骸骨。
(还是不服气,小孩的心态很写实了)
但跟所有的动漫一样,世界的齿轮由此开始转动——
这张漫画很神奇地从门缝里飘进了京本的房间。
藤野一看坏事了,落荒而逃,而房间里的京本则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
别误会,这不是敌人见面,而是粉丝追星现场。
原来,被藤野误认为“对手”的京本,是藤野的超级粉丝,不仅对藤野的内容如数家珍,甚至见面后一时找不到纸,让藤野在她背后签个名。
故事由此才终于进入主题——
两个女孩因为漫画成为了朋友。
而且不仅是朋友,更是伙伴。
她们有着相同的爱好。
一起居家画漫画,出行逛街玩耍,从此形影不离。
在之后,她们更是以“藤野京”这个笔名,参加大赛,获得奖金,成功在漫画界出道。
甚至眼瞅着朝着畅销漫画家的方向发展……
但。
因为京本想去艺术学院深造,“藤野京”组合被迫分手。
更难过的是,当藤野终于凭借自己的打拼,把“藤野京”的作品终于做到畅销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
京本在学校里因意外去世。
藤野陷入了巨大的悲伤——
如果当初她没有留下那条四格漫画,没有结识藤野的京本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死了?
《蓦然回首》在藤野的想象里开启了if线。
许多年后,在艺术学院深造的京本,遭遇意外的时候,遇到了曾经是漫画爱好者,但如今是空手道运动员的藤野。
藤野路过正好一个飞踢,救下了被袭击的京本。
两人也就此相认,相识。
如果这是故事开始和结局该多好。
但这段if想象却终结在:
那些两人曾在一起,日日夜夜为了热爱的漫画而努力的回忆里。
更终结在,即便分开,在京本去世后的家里,保存着大量记录她们曾经对漫画梦想的坚持。
藤野反复叩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画画。
电影结尾,藤野继承了京本的遗愿,重新回到了工作台。
像所有漫画人一样。
为了梦和心中不灭的热爱,努力,继续。
《蓦然回首》为很多网友所感动的是,电影中藤野对漫画的无比热爱。
当然除了漫画从业者。
更多人代入的,也是那个曾经为了热爱全身心投入的自己;以及那段曾经不懈付出,但没有获得过成功的青春。
在这一层上,《蓦然回首》抓住了大众的心。
也是它能凭借不到一个小时的故事,就能在评分上打败今年几乎所有院线动漫的原因。
但也正因为时长,因为这份情感浓度,Sir很难用一部电影的标准去评价它。
为什么这么说?
当Sir第一遍看完感动之后,也忍不住打高分。
但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
突然会发现这种“打动”,失效了。
角色的情绪,故事的细节,因为片长的问题,发现导演呈现给观众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
《蓦然回首》里表现对漫画的热爱。
除了藤野机械的埋头伏案,少见其他细节展现她挥笔时的执着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而在同类的电影里。
比如根据英国国宝级画家透纳生平改编的电影《透纳先生》就设计了——
为了创作,透纳一把年纪还可以把自己绑在颠箥的船上,只是为了观察海浪的走势和形态。
这种情节并不难,但《蓦然回首》里缺失了。
而藤野对于漫画的热爱,在电影里开场的呈现,也很难说是出于爱漫画,还是出于小孩子有特长的虚荣心。
比如藤野的漫画被同学们称赞时,一脸不屑地回答道:
漫画家?也许吧
她会刻意表示自己只是很轻松就完成,甚至傲娇地表示坐在书桌前画画听起来会很无聊:
其实我这周有点忙
所以只用了五分钟来画
而她后边投入大量时间画漫画的原因 。
也是因为被“京本”超过了,与其说是热爱,不如说是胜负心。
甚至电影里那段被很多漫画迷所赞叹不已的雨中疾行。
雨点像是在为她助兴,但更像是为她庆祝——
“我最大的对手竟是我的拥趸。”
藤野这个角色的孩子气是立住了。
但说有多爱漫画?说服力是不够的。
甚至在藤野的if线里也证实了这点:
她为了朋友(不死),可以放弃漫画。
为了和朋友重新相识,她可以重新捡起漫画。
而原著漫画也有佐证。
比如藤野在京本死后所发出的感叹:
我为什么要画漫画,画了也没什么用处。
当然是藤野痛失好友之后的意气之言。
但也让Sir发现这个故事里重心的偏移:
电影真正在怀念的,是那个跟你一起度过青春的朋友。
而非青春里的热爱。
偏移还不止一次。
当然,友情和记忆一样能打动人,寄托了朋友热爱的遗志一样能催人奋进。
但电影在这一层的叙事上,又过于简单:
首先是事业上。
两人作为初中生,合作出道一出手就大有斩获,很快就赢得100万日元的奖金。
毕业刚走出校门,就已著作等身,成为畅销漫画家。
设定上就直接给到了“天才漫画家”这种身份,而并没涉及大多数漫画创作者真正的状态。
举个例子。
日剧《重版出来》。
以漫画出版从业者的角度切入漫画人真实状况。
相比于天才设定,其实大多数从业者都要经历反复的磨练与捶打,期间的自我怀疑和内耗,远超常人想象。
比如有的人数十年如一日给老师打工拿微薄的薪资,有的人努力到中年仍旧无法出头,在梦想门前徘徊。
甚至这种痛苦早就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地步。
需要人去参悟。
而这些本应该更深入谈到的问题。
在《蓦然回首》里却是以孩子气般的输赢心,以及朋友意外离世这种突发事件完成的情感铺垫。
藤野和京本的漫画事业,只靠设定就显得有些悬浮了。
而在感情上也同样。
展现两人经历的青春,电影使用的是大量的幻灯片式的转场与剪辑。
我很高兴能走出房间 我今天玩得很开心
两人在城市里快乐地游荡,然后住在一起,没日没夜地画……
至于她俩的情感如何变得更深厚?
没有事件去积累,只有时间在拉长。
因为这种白开水式的呈现,导演押山清高也在采访里说自己在处理这些情境时的力所不逮,他承认自己无法用连续运动的画面,展示两位小漫画家的辛勤劳作。
而同样拍女生间的友谊。
Sir同样举个例子。
岩井俊二的动画杰作《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讲的是两位少女花和爱丽丝,从陌生到熟悉,既细腻又生动的过程。
一个爱胡思乱想的女孩花竟然认为自己害死了同班男同学,也是她的爱慕对象。
另一个女孩爱丽丝就陪着她一同去寻找真相。
你要我假扮男孩,我就带上男生的棒球帽。
你要我陪着你躺在汽车底下,傍着排气管取暖。
我就和你一起度过这一个美妙无比的冬夜。
你在干什么 会被抓的
人间天堂 人间天堂
花和爱丽丝怎么跟彼此打招呼呢?
两个人穿着水手服垫着小碎步靠近对方,再调皮地撩起裙角缓缓行礼。
这两部以友谊为主体的电影,《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表达的是一个女生爱幻想,另一个女生陪着你一块幻想。
当她们遇到彼此时,人生得一知己便足矣的幸福感随之油然而生。
那《蓦然回首》呢,藤野与京本,她们之间的关系——
是偶像和粉丝?是漫画家和助手?还是同学+姐妹?
并不明显。
以至于后边京本想拥有自己的生活,去学校深造而不是给藤野当助手的时候。
缺乏足够的铺垫,比如京本的不适和觉醒。
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本来好好的两人,因为一次合作达不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此后至死未相见。
我想试着自己生活 不去依赖你
而这些,如果把电影时长能拉到90分钟,或许这些内容本来都可以做得更扎实的。
可它只有不到一个小时。
相比于院线电影,它更像是一部动画剧集的特别加长版。
初见感动有余。
细看满是遗憾。
为此,Sir还特地去看了原著漫画。
发现这种缺失的细节,并非全是导演的问题,原著漫画本身也带着一层写意和留白的成分。
比如设定里京本的画技明显高于藤野,她为何甘心让自己这朵红花沦为绿叶的。
原著同样语焉不详。
比如京本放弃漫画,而选择看似更高端的油画,是她认为油画更能释放自己的天赋,还是想通过自己的退出,来成全藤野单飞后的展翅翱翔。
电影也没有拍。
更别说电影剧情中的重要节点。
一位漫画作者因自己的作品被抄袭,而大开杀戒,殃及无辜。
让很多观众代入到了现实中京阿尼被纵火的事件中,感慨漫画作者无端遭遇现实的戕害。
但这一层,或许跟原著的主题产生了偏差。
原著中的藤野和京本,更像是一种镜像关系,很多人说她们可能本就是同一人——
比如藤野是一头利索的短发,京本是有些凌乱的长发。当京本消失时,藤野在疯狂的作画中也蓄起了长发,她活成了京本的样子,也就与自己的幻想合二为一。
比如藤野的家人,读者认识了不少。
而京本的家人一个也没见到,而藤野第一次去京本家,屋里明明有人,但无论门铃再怎么叮咚作响,也无人来应。
偌大的房间不仅没有人,也没多少人的气息。
藤野如同进了一间鬼屋。与其说这样了无人迹的环境在满足一个少女的探险心理,不如说这个小漫画家已经开始试着塑造自己内心的幻像。
相比于电影让大家感慨两人的情谊,感慨对漫画创作的热爱,感慨京阿尼事件的悲情这些表面的东西……
《蓦然回首》的故事,可能更加刀刃向内,通过一对镜像的姐妹,展现创作者克服自身的缺憾,全身心拥抱自我的辨析。
但电影的呈现,显然是没有达到这个效果的。
大家情绪被更表层的感受所影响,甚至帮它拿到了今年院线动画的最高口碑。
不得不说,不论是对于这部动画。
还是对于观众。
《蓦然回首》更像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美丽错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肥也
原标题:《这8.3有水分,建议避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