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通过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此举标志着,在推行20多年后,“垃圾分类”在申城纳入法治框架: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
届时,上海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馆、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全程分类
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多年,分类标准有过多次变化,此番《条例》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种。
该分法最早确定于2011年,在2014年的上海政府规章中予以固化。立法过程中的调研也显示,多数上海市民当前认可这一分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条例》延续“四分法”同时,也进一步厘清了各类名称,并以通俗语言列举出许多实例。比如,注明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
垃圾分类纷繁复杂,需要每个环节都下足功夫。以前,分好了类,垃圾车却混装拉走,挫伤过很多居民的积极性。
这种情况将被严格禁止,《条例》明确全程分类:单位和个人要源头分类,物业公司要分类驳运,收运企业要分类收集和运输,最后处置企业要分类处置。
与之匹配的,是“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如果不按标准分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以保障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
责任不清的时代也将过去。《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中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全链条管理
为什么在今时今日推出《条例》?
今年上海人代会第一天,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作情况说明时,说到的两个数字或有足够的说服力。
“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
粗略估算,如果用2.5吨卡车来运送,上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所需车辆头尾衔接便可绕上海内环一圈。
对上海而言,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
上海此次立法,便在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的同时,分设了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专章,将管理范畴延伸到两端,涵盖了全链条。
源头减量,是当前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此前多为倡导性规定,《条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譬如,《条例》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餐具。
资源化利用,既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也是生活方式的转型。《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应当支持在公共绿地、公益林土壤改良工作中优先使用湿垃圾资源化产品。
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性法规一般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只有少数重大立法项目才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这也可以看出上海对垃圾分类立法工作的重视。
此前,《条例》草案曾三次递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数易其稿,既显示兹事体大,需凝聚最大共识,也是通过开门立法,汇集各方智慧。
澎湃新闻在今年上海市人代会现场获悉,针对垃圾分类立法,人代会期间上海人大代表们共提出建议646条,涉及修改意见的有43处,最终半数得到了采纳。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相比制定法律,更难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把它拿到人代会审议,就是希望能够凝聚最大的共识。”
全民参与
对上海而言,推进垃圾分类,还有另一层意义——这也是贯彻中央的要求,为全国做出表率。
去年,这项工作得到加速推进。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将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许多试点小区的居民,感受到了这项工作推进的力度,新的垃圾桶纷纷设立,清运定时定点,还有志愿者轮流现场引导。
上海绿化市容局一位处长直言,过去十几年垃圾分类如果是“小步走”,而今这项工作开始“大步迈进”。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全市建成了3374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开工建设15个垃圾资源利用设施。2019年,还将开工12个垃圾资源利用设施。
此番《条例》的出台,则更为清晰地划定了制度框架,确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所明确的工作方向,亦更具标杆意义。
《条例》明确,上海全市逐步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随着《条例》的实施,未来更强力的政府推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不少代表也提醒保持耐心,毕竟“新风尚”的形成需要时间。
垃圾分类,改变的是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发达地区也经过数十年,方有今日成就。如果说法律的颁布是0到1的质变,那之后的1到1000,则更需久久为功。
另一方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中,绝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参与。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对社会参与,《条例》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措施等,包括构建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情况纳入文明创建活动等。
前几年“禁燃”、“交通大整治”等取得的佳绩,已显示出上海的社会动员能力,对垃圾分类这场新的社会革命,人们也有理由抱有相当的期待。而最终上海垃圾分类达到的水平,也将标注这座城市文明最新的高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