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健康有方FM:这届年轻人,为“血糖管理”操碎了心|联合国糖尿病日
自孕期确诊糖尿病以来,密切监测血糖已经成为Jojo这三年的日常。合理用药、调整饮食、阅读专业文章、定期佩戴动态监测仪……她逐渐找到了自己和糖尿病的相处模式,“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
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20至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2018年达到38.1%。糖尿病逐渐走向年轻化。
与此同时,“控糖”的概念开始流行,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各类动态血糖仪甚至血糖评估智能手表的身影。佩戴血糖监测设备的除了糖尿病患者和糖前人群,还有部分血糖正常的健康人群。
这种对血糖波动的过分关注,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血糖焦虑”——各种食物进入身体后引发的数据波动牵动着用户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沉浸在“我是不是糖尿病”的担忧中。
这些焦虑都是必要的吗?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随着医学发展,有哪些新型技术值得关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本期《健康有方FM》一起聊聊关于血糖的点点滴滴。
本期嘉宾:
苗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Jojo 资深媒体人 2型糖友
本期主播:
雅婷 澎湃新闻·湃客编辑
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Jojo:一旦逃不掉,你应该学会如何和糖尿病相处
我在怀孕的时候确诊为妊娠糖尿病,之后也没有恢复正常,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也开始服药了。
每位糖友对于糖尿病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人会比较焦虑,甚至到抑郁的程度,觉得确诊糖尿病天就塌了。我有家族遗传史,母亲就是糖尿病患者,所以我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一旦逃不掉,你应该学会如何和糖尿病相处。我要找到一种相处模式,既可以比较舒服地去控糖,又不让生活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苗青:患糖尿病的人群更加年轻化
从医生的角度,糖尿病和很多的慢病,像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症等,只是你某个阶段出现了身体指标的异常。现在我们有一些好的治疗方法或者干预手段,甚至能把这些问题彻底解决。如果说不能彻底解决,通过合理的治疗,也能够控制住高血糖的问题,不对身体和生活质量造成任何干扰。
在1980年代,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一百个人里不到一个人患糖尿病。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病率大概在12%至13%,八九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短短三四十年间的迅猛增加肯定不是基因或者遗传的变化导致的,主要原因还是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有关。
第一个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非常丰富,想吃什么叫个外卖马上就能获得;第二个是久坐不动,大部分人的工作形式以坐为主,运动时间大量减少;再就是我国的老龄化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很多不可治愈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或者缓解,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慢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人口生存期延长,会导致整体的糖尿病人群越来越多。
在内分泌门诊中,我们发现患糖尿病的人群更加年轻化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8到29岁之间的人群,患病率在5%左右;30到39岁之间的人群,患病率在6.5%左右。我们现在门诊当中,甚至有一些十几岁的青少年确诊二型糖尿病,可能跟小朋友的学习压力也有关系,情绪和压力也会影响血糖。
一位13岁的糖尿病女孩儿正在注射胰岛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苗青:糖尿病可怕在“温水煮青蛙”
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病例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子,他非常肥胖,送来医院的时候已经昏迷了。他有高血糖、高血脂,父母觉得孩子营养好、胖一点是好事情,平时任由他吃。救护车从外地直接转运过来,当地告诉他们救不了。因为来得太晚了,最终也没有把他挽救回来。这个病例对我的打击还是很大的,他的死亡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不是糖尿病本身,他的血糖血脂已经很高,又引起了重症胰腺炎。
糖尿病可怕在哪?不是因为这个疾病本身,而是因为在早期,血糖高一点,你可能没有任何的不适。我们如果血压高了,可能会觉得头晕,人就会主动去就医了。但是血糖高一点,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的,可以没有任何的感觉。
Jojo:通过不断地饮食控制,糖尿病是可能“摘帽”的
我一直知道糖尿病本身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才会导致你的身体受损。
我有个朋友年龄稍大一点,快40岁左右,因为家族没有糖尿病史,所以对于糖尿病了解不深。因为各种饮食习惯、工作压力大,血糖快到27毫摩尔/升,已经有酮酸中毒迹象的时候才去就医。后来慢慢通过各种运动和其他方式控制下来了。
即使得了糖尿病,也是有机会去把这个帽子给摘掉的。近几年对于糖尿病的认知越来越深入,都在提糖尿病逆转或者是糖尿病缓解的概念,我在网上也看到很多糖友的分享,通过不断的饮食控制是可以“摘帽”,或者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苗青: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干预方式,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
你说到这里,我再分享另外一个病人的案例,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来的时候刚刚发现血糖高,体重大概在250斤,除了血糖高,他还有高血压、高尿酸、痛风、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问题。我们给他制定了一个治疗方案,帮助他控制好这些指标,而且帮助他控制体重。他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治疗期,一共减掉了100斤,所有的指标都好了,所有的药都停掉了。现在完全就像换了一个人,成为了一个健康的人。
谈糖色变:碳水=洪水猛兽吗?
Jojo:碳水很重要,不要过度被网上的声音左右
在网上我也看到很多包括控糖、低GI的人群,好像更多的是没有糖尿病的人,他们想要一种比较健康的生活,目的不一样。比如长期处于高糖一个情况下,皮肤会变差,毛孔会变大,所以抗糖可以变美,目的并不是最基础的健康。对于我们糖友来说,抗糖是一个最基础的选择。
如果说你是一个血糖完全健康的人,家里也没有这种遗传史,我觉得看看就行,因为你有好的胰岛功能,有好的代谢水平,过度追求低GI的食物可能会丧失一些生活的乐趣,说实话,低GI的食物都不怎么好吃。我个人秉持的理念是食物营养的均衡,根据每个人情况量力而行,不要过度被网上的声音左右。
当然,适当地去了解一下高GI跟低GI的这些食物,对于自己的生活健康肯定是有益处的。现在对于糖的展现形式非常多样。大部分人可能就觉得米饭是主食,是高糖的。但是粥也是高GI的,包括像奶茶、牛奶,其实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如果真的想要去了解控糖,我觉得应该系统地了解一下糖在身体里是如何代谢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一个标准是什么东西都控制量,比如西瓜你就吃一勺,肯定是没关系的,即使西瓜属于高GI,有时候就作为糖尿病患者,一些东西会特别想吃,我个人做法就是尝一口味道,心情会放松很多。
网上有很多健身博主,他们就另当别论,可能要把自己的体脂率给刷下去,所以不吃这些碳水。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去谈糖色变。
苗青:特殊的饮食方式不适合普通人长期使用
确实是这样,一个血糖正常的人需不需要抗糖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类是完全不需要抗糖的人群,他没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也没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均衡饮食就可以了。
有一些高危的人群,比如存在糖尿病的家族史,或者年龄比较大,或者肥胖、长期缺乏运动,或者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代谢性疾病。虽然他目前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将来有比较高的患糖尿病风险,那可以提前做一些饮食上的调整,平时注意糖分的摄入。这并不代表不吃主食,天然的食物中的天然糖可以适当摄入,不过多摄入添加糖、健康饮食就可以。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迅速给我们提供能量,也是构成我们组织细胞的一个重要成分,促进我们肠道的健康等,只不过我们不能过量摄入一些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精制的米面或者糖果饮料。
我们怎样正确地对待碳水?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个体化的摄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活动量、健康需求、营养需求来调整碳水的摄入量。第二个在种类方面,建议选择富含纤维的和维生素矿物质的复杂碳水,比如全谷物或者是豆类,还有蔬菜。这些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提供稳定的能量,维持肠道健康。
特殊的饮食方式并不适合普通人长期使用。当然,地中海饮食相对健康,因为它强调天然、新鲜的食物,包括了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等等。而且以摄入白肉为主,减少红肉摄入,推荐使用橄榄油,还包括一些乳制品的摄入。这样一个均衡的搭配有助于我们控制体重,增强免疫力,预防慢病。
但像生酮饮食或者是低碳饮食,相对来说不建议正常人群选择。生酮原先是治疗癫痫用的,对减重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就被一些减重人士采用。但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比如说头晕、嗜睡、头痛、情绪低落等等。长期生酮是对健康不利的,如果真的需要用生酮的方式去减重,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低碳方式也不适合长期饮用。低碳饮食对于碳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真正的低碳饮食每天的碳水摄入量不能超过20克,会快速引起体重的下降,长期用的话可能会引起酮酸症中毒、营养不良、肌肉流失、脱发等等,也不适合长期使用。
我们最终希望我们的体重、血糖能够达到一个长久的维持。以上这些不可持续性的方式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所以只要你把总热量控制好,选择一些健康的均衡饮食,就是一个可以一辈子坚持的方式,这样你的血糖和体重才能够长久得到控制。
我们不能够依赖食物的刺激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很多情况下如果小朋友在很小时候就接触了精加工食品,可能就形成了一种饮食习惯。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小朋友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多接触一些天然的食物,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鱼虾蛋等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控糖,哪些监测有用,哪些是智商税?
苗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动态血糖监测是一个好的武器
动态血糖监测我们临床上用得是非常多的,可能有很多对健康比较关注的人群也在佩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管是抽静脉的血糖还是指尖的血糖,它只是一个点的数值,不能看到一个面。动态血糖监测的好处就在于能把高峰低谷到底高低多少呈现出来,有没有低血糖也能捕捉到,对我们临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举个例子,有些患者早上空腹血糖会高,空腹血糖高并不是说血糖没控制好,如果夜间出现了低血糖,身体会有一个自我保护,引起血糖的反跳。所以空腹血糖高到底该减少还是增加降糖药物要取决于夜间血糖的情况,这个时候动态血糖监测就非常有帮助。
临床上动态血糖监测是一个好的武器,但是要在临床医生专业指导下去使用。随着国产品牌越来越多,整个价格在下降,也是纳入医保的,对于患者而言付出的治疗成本是不高的。
但是对于血糖正常的人群,戴上动态血糖监测仪之后可能会有心理负担。正常人的血糖也不是一根直线的,它是波动的,在正常进食之后血糖也会高。我戴过一次动态血糖检测仪,发现最高的一次是在我喝了一杯果汁之后。一下子到了十个毫摩尔/升左右,我也觉得蛮意外的,但是血糖很快就下来了。
我自己是一名医生,所以不会感到特别紧张。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看到血糖到十了,必然会产生担忧。所以正常人去佩戴这种血糖监测仪,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情绪的干扰。
对于糖尿病,我们有专业的诊断标准和流程。要诊断糖尿病的话,还是以静脉的血糖为标准。大家如果有血糖的问题,或者想确认自己有没有血糖的一些代谢紊乱,要到医院来完成静脉血糖的监测。
当然,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去确认我们的血糖波动是不是正常,我们要口服75克的葡萄糖去完成糖耐量的检查。通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来综合判断你的血糖是不是正常。
无创瞬感血糖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Jojo:对于健康人群,不用过于热衷监测血糖
各种血糖监测我都有做过。指尖血要经常记录,做横向的一个比较。动态血糖仪我觉得不要特别去计较数据,而是要看它数据上升的趋势。我会定期佩戴动态血糖仪,基本上一个季度佩戴一次,一次是两周左右。我会看一下最近这段时间的代谢,包括说空腹血糖大概是在什么水平。每款动态血糖仪的数值并不一致,我以前做过一个测试,静脉血、指尖血,跟我的佩戴仪器是三个数字,差距还不小。
多了解一些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也没什么坏处,对于健康人群,也不要过于热衷于做这件事。
对于有些智商税的产品,比如很多代餐饮料酸奶,我现在就学会一点,一定要看配料表。很多饮料写着无糖,实际上会加赤酰糖醇或者代糖。尽量吃纯天然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食品添加剂。
苗青: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去买所谓的无糖饼干,或者糖尿病人专门吃的零食,卖点在于它会标志没有添加糖,实际指的没有加白砂糖,要意识到饼干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会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分。包括前面提到的低GI食物,是指它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低,吃了这个食物以后血糖不会迅速飙升,会像一个平坡,比较稳。如果是一个高GI的食物,吃了以后血糖就会像过山车一样迅速上去、迅速下来。GI代表升糖的速度,不代表它的能量。比如黑巧克力属于低GI食物,但是它能量比较高,100克的黑巧克力热量有516大卡,相当于吃了两碗米饭。所以低GI的食物也不能放开来吃,要综合来看食物的摄入量、食物的搭配,以及我们烹饪方式等,来决定这个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脱糖电饭煲也火过一阵。它的原理是通过米汤分离,把米饭里面还原糖的含量减少,增加一些抗性淀粉的含量。但是普通电饭煲和脱糖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吃后实际血糖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另外一方面,米汤分离以后,一些B族维生素、维生素E都会流失。因此,我们做米饭的时候搭配一点粗粮、一点糙米,或者用一些全谷物作为主食,是更好的控糖选择。
如何正确防治糖尿病?哪些医学动向值得关注?
苗青:糖尿病药物和治疗技术快速发展
近几年,糖尿病领域的研发进展非常迅猛。一些胰岛素周制剂和口服类的药物也在临床应用了,比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也是为了能够让患者更加方便用药,整个药物的趋势除了效果更好、疗效更久,还能够让患者更方便地使用。
除了药物的进展,还有一些治疗技术的进展。现在的胰岛素更新换代很多,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胰岛素泵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在比较先进的就是闭环胰岛素泵,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连起来,根据血糖的变化,胰岛素泵自动调整剂量。比如说现在吃了点东西后血糖有一个升高的趋势,胰岛素泵自动增加一点剂量,相当于又多了再生的胰岛功能。现在的胰岛素泵有皮贴式的,贴在皮肤上就可以,不影响美观,甚至不影响游泳运动。而在原来,胰岛素泵跟身体是有一个管路连接的。
还有一些治疗疗法的进展,比如最近热门的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未来在一型糖尿病的治疗上,也会取得更大进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苗青:容易忽视的血糖陷阱有很多
很多人会不吃早餐,我早上门诊就经常碰到。首先,长期不吃早餐对肝胆系统也会有影响,容易出现胆囊问题,建议定时定量地吃饭。
第二,现代人经常吃外卖或者外出就餐,总体热量都比较高,就容易出现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的这些问题。
第三个陷阱是喝果汁。水果当中的纤维素能够延缓糖的吸收,但果汁里的纤维素已经被破坏了,血糖升高非常快。
第四个陷阱是把水果当一顿饭去吃。水果虽然是相对健康的食物,但是不能够直接代替主食。
第五个陷阱是饮料当水喝,在一些年轻人当中也很常见。
还有就是睡眠问题,熬夜睡眠不足会引起皮质醇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血糖,使血糖变得难以控制。
另外,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持续的情绪紧张会产生压力激素,让我们的血糖升高。
最后是久坐不动的问题。久坐不动不仅让我们的肌肉量减少、基础代谢变慢,影响血糖,还可能增加心血管、高血压等慢病风险。
Jojo:对抗焦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
如何抵抗焦虑、正确防治糖尿病?我个人觉得有两点。
第一是多去了解一些专业的知识,看一些专业性、有科学考证性的文章。第二是对自己好一点,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有很多取舍,比如没时间吃早饭,要赶着打卡,晚上熬夜加班,每个人都有不得不取舍的东西,但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还是要以自己的健康为优先。随着年纪的增加,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当你开始有一些改变,焦虑就会慢慢减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首先在行为模式上,肯定要按照糖尿病的饮食去调整,遵从医嘱严格服药。心态上不要把它看得特别严重,要跟医生去商量一些用药饮食,尽量往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上靠,因为有依从性也很重要。确定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并且长期坚持执行下去。
既来之则安之,做好和糖尿病处一辈子的准备,当然改变生活习惯也可能有一天能“摘帽”,但是如果没有变化,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苗青:我们可以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如何预防糖尿病,总的来说,还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生活习惯上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定期的检查,及早发现血糖异常,及早干预。
45岁以上人群、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有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史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群,以及服用精神类药物的人群,都需要特别关注血糖。对于已经有代谢疾病的,比如说高血压、高血脂这些问题的人群,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我们在临床当中会碰到一些对控糖有焦虑的人群,甚至有一些病人过度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比如有个患者要求自己每天走两万步以上,到后面关节吃不消了。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还是以身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为标准。
还有一些患者非常担心血糖升高,会过度降糖,要求把自己的血糖目标定得很低。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要让血糖维持在一个范围内,而不是越低越好。
糖尿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病,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地与它和平共处,让它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的伤害和影响。
【时间轴】
01:34 确诊糖尿病后,我决定“既来之则安之”
07:29 糖尿病患病人群更加年轻化,门诊中甚至有十几岁的青少年
08:13 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并发症
11:09 糖尿病能逆转吗?
14:47 普通人和抗糖人,怎么吃才健康?
18:34 动态血糖仪真的好用吗?
24:30 控糖,只看食物GI值是不够的
29:44 没必要“谈碳(水)色变”
33:18 地中海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适合普通人吗?
40:47 闭环胰岛素泵系统、双周口服制剂,糖尿病领域的发展,你想象不到
44:37 生活中那些容易忽视的“甜蜜”陷阱
48:26 抗糖路上,没必要焦虑
策划、主播 / 胡雅婷
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周嘉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