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沧海桑田守初心 石油花开绽芳华
十多亿年前,海陆沉浮,桑田巨变——生活在陆地、海洋、湖泊中的生物逝去后深埋地下,经过压力与温度的共同作用,在漫长岁月中孕育出富有生命力的石油。众所周知,人类对石油的开采、利用由来已久。可以说,石油加速了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闪耀着科技进步的光辉,也见证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珍贵品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巾帼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我为祖国献石油”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石油人始终坚守和践行的使命。在传统观念里,石油工作者多为铮铮硬汉,然而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女性的身影从未缺席,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近年来,巾帼团队成员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评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斩获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基础研究奖二等奖等诸多荣誉。
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这支巾帼团队从幕后款款走向台前。她们以巾帼之姿,在油气科研领域倾心付出;她们怀揣梦想,在追求事业的刚强洒脱与兼顾家庭的温柔细腻之间,让青春芳华绚丽绽放。她们让众多女性石油工作者引以为傲,不仅仅在于赞誉和奖励,更在于她们在平凡工作中所展现的专业性和创新精神。
追根溯源,探索油气“前世今生”
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待兴,急需石油来恢复国民经济。1956年,北京石油地质研究所应运而生,肩负起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研究重任。几经重组更名,1978年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成立(后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勘探院”)。同年,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宣告诞生,主要承担油气开发上游综合研究工作。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了从本质上探究油气“从哪里来,在哪里找”的问题,1999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和勘探院的统一部署下,中心组建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分别开展油气生成地球化学与资源预测、油气成藏地球化学与预测技术研究;以层序地层学和盆地成岩学、有效储层形成与保持机理、储层形成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为三大研究方向,解决油气勘探生产中面临的储层成因机理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2007年,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分支,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成立,开展成藏年代学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通过引进专业设备,满足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的需要,解决油气勘探生产中相应的科研问题。如今,中心这三大研究室作为集团公司的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成为“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研究水平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油气勘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实际上,所谓“油气勘探”,就是求证“有没有,在哪里,怎么做,有多少”的过程。找油找气,不仅需要不惧挫折、坚持不懈的勇气与毅力,有时候甚至还会掺杂几分运气。当然,扎实可靠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无疑是勘探求证的行动指南与依据。“然而,在油气地质应用基础理论不够完善的过去,即便是那些拥有得天独厚油气资源的地区,也让人难以捉摸。”在不确定的位置钻井,就像成本极高的“开盲盒”。而中心所做的事情便是,往前回溯两三步,确定油气“有没有,在哪里”,进行石油资源的“超前基础研究”。
石油界有六字箴言——“生储盖圈运保”,这6个字简明扼要概括了形成常规油气藏所需的条件。“在沉积盆地中,石油、天然气生成后,通过在输导层中的运移,最后充注进入圈闭之中,聚集形成油气藏。这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油气在地壳中所处的一种暂时相对平衡状态。”中心油气成藏研究团队女性研究人员有范俊佳、桂丽黎、杨玉萍、李秀丽、余小庆,范俊佳介绍说,她们主要致力于油气成藏研究,简单说就是探寻油气会在哪里聚集起来。“然而,油气是流体,具有动态性,后期的地质作用会破坏这种平衡状态,使其重新分布、聚集。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迷雾,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踏浪破雾,迸逐千里。”除了进行油气成藏研究,在近10年里,巾帼团队的年轻科研人员通过盆地结构、地层古生物等多个分支领域的调研、实验、分析,寻找着距今上亿年前储藏在地层中的油气资源。
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是“元老级”的研究团队,其历史和中心一样悠久,其中包含了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两大部分的研究。地层是根本,古生物是茎干,后者最终也为前者服务。古生物学研究借助化石记录揭示古代地球环境的变化,再采用传统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天文旋回地层学等新技术测定地质年代。“简单来说,我们通过古生物的鉴别,可以弄清楚地层的问题,地层脉络清楚后就能为石油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高级工程师樊茹说,她2008年读博士时来到中心,非常幸运地参与到“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中,负责古生物部分的科研。“通过参与项目,我真正认识、走进了地层古生物研究,并在前人未做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些拓荒式的研究成果。”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吕丹博士也表示,长期野外生活的艰苦,非主流研究的危机,非但没有让她中途放弃,反而让她更坚定这一“古老”研究的不可替代性,激发了深埋心底的科研梦想。
▲岩矿研究团队女职工在集体观看学习扫描电镜图片
沉积/储层研究团队是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团队,拥有包括张志杰、万力、张响响、张静、李晓红、于聪、廖凤蓉、姜晓华、黄秀、管莫迪、丁立华等在内的多名女将。“我们通过研究地层的内部结构,确定生油岩的位置和油量规模。”高级工程师张志杰表示,她们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能进一步确定油气“在哪里,有多少”,为油气藏勘探打开了一扇窗。“沉积、储层是不分家的”,高级工程师张静主要研究碳酸盐岩,“目前我们正在攻克储层孔隙的发育控制要素和规律等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精确的储层预测”。
盆地构造研究团队则长期围绕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机制、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构造活动与油气聚集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近年来,高级工程师王丽宁配合其他团队成员在中国中西部前陆复杂滑脱冲断构造及控藏、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寒武纪裂谷构造及控藏、叠合盆地中下组合叠加构造与成因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研发形成了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模拟、古构造判识与恢复、构造变形绝对定年等特色技术,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构造地质理论技术体系。
青春无悔,不负韶华。这支巾帼团队,以石油地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地质实验技术研发、分析技术服务为抓手,凭借坚实的基础研究,牢牢坚守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一道关卡,为后续的油气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前瞻油气,甘当绿叶衬红花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王晓梅告诉记者,“目前中心的大团队里40%以上是女性,这虽是一个偶然情况,但中心最初的人员构成也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早些年,中心有100多号人,其中大部分是原来机械厂退休的工人,因机构组编,他们来到中心,以老一辈石油人的坚韧不拔,展开了实验技术研发和对外分析服务工作。”2003年是中心发展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之前,我们以对外分析测试为主,2003年改组后,以实验支撑研究,通过对外服务探寻实验新技术,再反哺理论发展,开拓创新,全力做好科研。”
目前,中心下设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室、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室、地层古生物研究室、沉积研究室、储层研究室、岩矿研究室、盆地构造研究室、油气成藏研究室、天然气地质与成藏研究室。如今,能将实验做到出神入化的老一辈操作工人早已退休,新加入的成员几乎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在这里,女性顶过半边天。“这些姑娘未必人人都能得到嘉奖、登上荣誉榜,但是正因为有她们每天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坚守本职工作,开拓进取,才能让中心受到勘探院的肯定,赢得了业界的赞誉。”
一直以来,由于油气行业的特殊性,学习相关专业并从事相关工作的女性少之又少。投身其中的她们,可能需要远离都市、跋山涉水,承受比男性更多的困难。但是,女性有着细致、耐心的性格优势,能踏踏实实做好当下工作,她们往往不显山不露水,更能像“绿叶”般淡然恬静,默默托举起油气勘探开发的“鲜花与果实”。
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室的魏彩云来中心已经20多年,学化学出身的她当初来中心是为了学习观摩,后来被中心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所打动,决定留下来。“这一路,我一直在学习,不断在进步。”她的朴实和谦逊与中心整体的团队氛围非常契合,她一直都在实验室,是色谱-色质研究领域的专家。20多年来,她虽未声名远扬,更没有收获大大小小的奖励,但这绝不意味着她的工作不够优秀。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她依旧在本职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因为科室主要支撑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她和翁娜、吕怡潼、罗晓远、白静芳、吕玥一起,利用一系列先进设备,自主开展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在古老烃源岩发育机理、超深层/非常规油气及天然氢等伴生资源方面开发形成一系列分析技术方法,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伴生资源的超前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为支撑部门的岩矿研究室,是中心女性科研工作者数量较多的科室,7名成员中有6名都是女性,也算一个很“专”的小团队。研究室拥有国际先进的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扫描电镜等大型设备十余台,能对采样矿物进行定量识别。这些年,她们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特色技术,已在我国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重点油气区块研究得到广泛应用。面对智能时代给油气领域带来的挑战,于聪博士前年就重点关注到扫描电镜的智能化发展,“未来,我们将搭建国际领先的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综合实验评价及信息化共享平台,同时也需要一支引领技术发展、基础研究与现场应用兼顾、储层评价与实际应用并重的研究团队”。另外,她也表示:“我们团队女生最多,虽然工作生活上都是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但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在工作中追求实验的美、数据的美,在工作之余也同样追求心灵的美、生活的美,即使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依然保持年轻的心态,这就是我们中心女职工的特色。”
基础研究处于科研链条起始之端,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而人才则是科研发展的基石。多年来,中心秉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为年轻人分配导师,毫无保留地分享所学、所感、所思;同时,也会给青年员工“压担子”,为技术骨干“搭台子”,打造了一支梯队建设完整的成熟团队,形成了以师带徒、团结协作的科研氛围,也给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今,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她们都能凭借团队的“天时地利人和”,齐心协力,共同攻克难关。
服务生产,竞逐能源新赛道
油气勘探,是半个世纪的执着、几代人的坚守;也是一曲向地球深处进军的壮丽乐章、一幅为国家能源安全绘就的宏伟画卷。面对全球中浅层油气不断开发殆尽的现状, 深层油气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接替能源。
中心作为勘探院的研究所,始终将与集团公司未来重大需求有关的石油地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地质实验技术研发和高质量实验分析服务作为重点任务。“实验技术研发、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是目前中心的三大定位。”王晓梅介绍说,“具体而言,我们不仅要完成重点任务,还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形成石油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新技术,这样才能对油气重大勘探领域的选择发挥指导作用。”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女职工在看岩心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室就是这样一个既侧重理论研究,又侧重科研成果的研究机构,她们立足勘探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围绕油气生成与成藏两大领域,在深层-超深层古老烃源岩的形成与成烃、烃源岩排烃机理、咸化湖湘烃源岩发育与成烃模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完成博士后研究便留在中心工作的房忱琛提到,自己从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研究成果真正得到应用转化,服务勘探生产。“科研必须以勘探生产为目标和方向。我们要将理论知识、技术手段、分析测试技方法,转化成实际勘探生产所需要的工具,以实验数据为支持、技术为手段,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近5年来,帅燕华、方玙、齐雪宁、柳宇柯等巾帼团队成员参与了国家级、股份公司及油田项目十余项,支撑团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件,获得院级一等奖,为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油气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天然气成藏研究室的工作重点则是发展基础地质理论和研发新技术。2008年加入研究室的崔会英指出,研究室的一大特色在于拥有先进的天然气地质实验设备和技术,可开展岩石、原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实验的分析检测和复核,以及天然气成藏与开发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运行评估等工作。“我们最初在廊坊,是全国唯一能较全面进行天然气检测的实验室,引进仪器较早,设备齐全且有专家团队。从最初的冷门到如今天然气检测逐渐升温,我们在持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员王义凤介绍说,从“十一五”至今,研究室持续聚焦深层中生烃机理和效率,并对天然气的成因机制和技术开展了攻关。此外,她们还致力于氦气含量检测技术、凝析油定量检测与资源评价技术的研发,以及氦气富集成藏规律、大气区气源灶评价、凝析油成因、成藏机制与资源评价等工作,努力探索替代新能源。
对石油人来说,“找油”是根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如何将储藏在石缝里、海洋里、陆地深层的油气“挤”出来,始终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攻克这些难题,需要不同学科、多个团队协同作战。这也正是中心几乎每个研究室都聚集了地质学、岩矿学、地球化学、古生物等不同学科人才的原因。
“三个女人一台戏”,作为中心后勤部的办公室,工作事无巨细琐碎繁杂,却是各个科室的纽带和中枢。这里聚集了4位娘子军,姚丹是心思细腻、感性的姑娘。她谈到,在办公室主任刘颖的带领下,她与王转转、蔺洁既分工又合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高效率地确保了各项行政工作符合中心整体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我们中心的文化氛围就是简单,遇到事情没有人往外推,沟通顺畅不内耗。”能为科研人员做好保障工作,她特别高兴。“我们中心的女将特别能吃苦,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高山险路,需要跑现场的时候扛起装备说走就走,是真的‘女汉子’。”说起中心的女同事,刘颖指着墙上的照片满眼钦佩,“她们对科研有一股子钻劲儿,会为一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私底下又能相互协作,一同攻关。”
“因热爱而投身,因初心而坚守”,这正是她们在石油科研领域默默付出的初衷。许多年后,王晓梅依然会记得自己身怀六甲仍活跃在野外与报告现场的从容淡定;王义凤依然会记得在四川行走于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间的惊心动魄;樊茹依然会记得自己野外考察夜宿农家时的内心孤寂;亦师亦友的同事感情被范俊佳深深珍藏,一如显微镜下五彩斑斓的岩石令她着迷……她们温柔且坚毅,用细腻的情感触摸岁月,在科研工作者、母亲、妻子的多重身份中优雅穿梭、游刃有余。
今天,这支巾帼团队一路从幕后走向台前;未来,她们将怀揣着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担当及对油气行业发展的憧憬,继续在实验分析与实验技术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为推进我国新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