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十年后重回下乡故土:日久他乡是故乡

2019-02-01 0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7年10月22日。村里有兄弟小孩结婚,是我返昌竹园村与大家相聚的机会。

图文 | 洪国春

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我高中毕业了。经过“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权衡,我选择了“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去向。

1974年10月5日上午约10时,海康老县城南门头灯光篮球场路边停靠着一辆老式客车,车厢两边分别贴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哪里大有作为”的红纸黄字横额标语,我背起行囊和城里35名青年上了车,下到了雷州半岛红土地的英利公社昌竹大队昌竹园村插队务农,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我上山下乡的经历谈不上轰轰烈烈,大有作为,但也绝非虚度年华,一无所获。18岁的我学会了捡柴挑水煮饭、插秧割稻犁田耙田、打石头做水库;经历了冬季住田寮的寒冷,中午在田坑中等待收工时的饥饿,深夜独行山路的悸怕心跳,漆黑远处传来犬吠声的亲切......日久他乡是故乡,一种乡愁绵延于岁月中。

前些天,我回昌竹园村喝喜酒,又一次刷新了我的乡愁。

2019年1月18日。今天是村兄弟邓堪栋小孩结婚,村民相约去喝喜酒。
2019年1月17日。这里有一个风俗,办婚宴主人对其亲戚和帮工者招待三天。
2019年1月18日。凌晨6时许,在村口迎接新娘。
2019年1月18日。新郎新娘到老宅拜祖,出门驱白虎以示吉利。
2019年1月18日。新郎邓乃祥新娘陈小影.
2010年10月17日。部分下乡知青重返昌竹园村聚会。
2016年7月31日。昌竹园村位于英利东3公里处,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该村清代有进士等科名者11人。
2017年7月22日。“进士第”古民居(也称炮楼),首批插队在第四生产队的知青蔡德友、林妃来、劳宏英、陈汝英、刘爱玲居住于此。
2010年10月17日。当年首批插队在第一生产队的有6名知青,左起陈观玉、张惠卿、张惠珠、吴碧琼、洪国春,陈德坤因事没来。
2017年6月13日。当年第一生产队的6名知青就住在古碉楼里,我和陈观玉、陈德坤住在右边的二楼,张惠卿、张惠珠、吴碧琼3名女知青住在我们隔壁的大队广播室里。我们走后房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
2013年2月16日。右侧第一座茅草屋是第一生产队1975年底建给知青的屋。
2016年7月31日。至今保留较完好古碉楼的炮楼,高约9米。
2017年6月13日。古碉楼二层结构,有72间房,建筑面积6298平方米,是第一生产队邓氏先人在民国初期修建的。
2017年6月13日。古碉楼主人的后代邓乃民。在政府的鼓励和族人的支持下,他在修复古碉楼。
2013年2月16日。收工回来要做饭是知青最纠结的事。1975年2月,生产队玉铮伯姆把我带到她家吃饭,从此,在农村我有了家的感觉。
2010年10月17日。玉铮伯姆带了个好头,村里群众争先把知青分散带回家吃饭。张惠珠三名女知青探望她们的三同户。左二是三同户邓妃合,左三是其妻子简少梅。
2017年7月22日。红土地农村最常用的劳动工具半月锄。
2017年7月22日。昌竹园水田距村庄10多公里远,农忙时要住田寮,这是去一队田寮的山路。左起:洪国春、邓堪栋、邓堪召。
2015年4月23日。农忙季节队里农活实行包干,林英嫂经常帮我完成包干的割稻、积肥、打茶油籽等活儿。左起:林英、邓堪祥(夫妇)。
2019年1月18日。杨祝兰嫂是队里农活能手,那年春插我与她为一组,我担秧,她插秧,我一天能挣20多工分。
2011年4月9日。一队发展经济作物是全村最好的。主要种植菠萝、香茅、甘蔗、剑麻、茶油等,1975年队里年终结算,扣除实物分配后,我还分得现金300多元,在插队知青中,这可不是小数目。
2016年12月31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个六点加一班”,是70年代英利公社在全县出了名的。狮子岭水利第一期工程1974年底动工,总指挥是公社党委李番龙书记,第二期工程1975年夏收后开工,公社革委会吴吉川主任是这期工程的总指挥,我是副总指挥。
2017年6月13日。邓乃焕,地主家庭出身受歧视,但他是队里的壮劳力。搞水利建设,在荒山野岭里我跟他学会了凿钎孔抡大锤打石头。
2016年12月31日。青铜洋引清工程第一期工程1975年秋收后动工。那年12月特大罕见寒潮袭击,山岭上最低气温达 -1℃,我和陈观玉等知青曾在这段明渠点炮炸石,沟里水寒刺骨,肚里饥肠辘辘。
2010年10月17日。知青聚会返村看望当年一起劳动的群众。
2013年2月16日。碉楼围墙边的石板路是我当年出村的必经之路。
2019年1月18日。建设新农村,石板路被水泥路覆盖了。
2017年7月12日。四队村巷还保留着石板路。
2013年2月16日。还有一队保留着村巷的石板路。
2017年7月22日。老支书唐三利,相见时他高寿78岁。我在昌竹园时历经三任支书领导:蔡老二、唐三利、陈赖。
2019年1月18日。玉铮伯三儿子邓堪能,1978年参军,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了功。
2015年3月1日。脚踩杵臼,是现农村里难见的古老捣谷米的工具。看到它,我就想起当年村里的嫂嫂婶婶们杵米做过年叶搭饼的情景,蒸好后香喷喷的,还包了许多叶搭饼让我带回城里过年。
2017年10月22日。当年和我一起劳动的老嫂子们,我给她们拍了个合影。
2013年2月16日。2013年春节,我夫妻两人和玉铮伯家族在古碉楼前合影。
2019年1月18日。当年曾一起犁田的一队青年王乃斌和爱人骆碧婵,说啥也要我带点他们种的大头薯回家,一点心意。左一王乃斌、左二骆碧婵、左三左四是他们孙子。
2019年1月18日。望着王乃斌肩扛一袋薯佝偻行走的背影,湿润的眼眶模糊了我的视线。
2017年10月22日。昌竹园村地灵人杰,我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知青,或多或少禀赋了它的灵气,受益一生。我忘不了这个村,忘不了这个村叔伯、婶嫂和当年的哥弟姐妹们。
洪国春,广东省雷州市人,现居住湛江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湛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与成功有缘”摄影部落成员。用镜头记录社会生活,用影像讲好身边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