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艺谋背后的女人,深藏不露

2024-11-12 11: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具创新女导演,

背后的“疯”系人生。

你还记得,16年前北京的那一夜吗?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47米长的画卷徐徐展开,描绘了中国文化5000年的辉煌历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李宁的“空中漫步”和29个巨大“脚印”烟花……

这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让全世界为之惊艳。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张艺谋”这个名字,从此被世界牢牢记住。

尽管16年过去了,随着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人们都会将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画面拿出来重温。

可很少有人知道是,这场世界级舞台表演成功的背后,还站着一位女导演。

她就是——王潮歌。

01

“野心勃勃”的女导演

因为太低调,你可能没听过王潮歌的名字。

只要看过她的作品和经历,你一定会直呼震撼。

比如最近爆火的《只有红楼梦》;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2002年,引起不小轰动的舞台剧——《欢乐漓江》。

两年后,她和张艺谋一拍即合。

▲王潮歌与张艺谋

他们和樊跃一起,依托桂林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联合创作了“印象系列”首秀——《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

▲《印象刘三姐》片段

每年演出500多场,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此后,他们又相继推出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

丽江的风景、纳西族的文化、千年的西湖……所有历史故事都囊括其中。

▲《印象西湖》片段

创新型的舞台形式,既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印象西湖》片段

但是,“野心勃勃”的王潮歌并不满足于此。

2013年,“又见”系列来了。

这个系列,不仅有中华传统元素,跟中华文明相关的海外站点,也是剧中一部分。

《又见马六甲》第一个冲出国门。

▲《又见马六甲》片段

它用7个场景,讲述了马六甲600多年的沧桑变化。

郑和下西洋穿过马六甲所衍生的故事,也在其中。

▲《又见马六甲》展馆

后来,王潮歌又带着《又见国乐》登上了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

这场演出,彻底征服了每一个到场的观众。

演出结束后,它的海报挂在了满是全世界优秀艺术作品的光荣墙上。

▲王潮歌采访片段

这件事,坚定了王潮歌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之美的决心。

“我最开心的是,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认可了,而且我的这个艺术是中国的艺术,我讲的是中国的故事,用的是我们中国的审美”。

▲王潮歌采访片段

这几年,王潮歌又推出了“只有”系列。

《只有峨眉山》《只有河南》《只有红楼梦》等作品再度创新,开创了戏剧主题公园和行进式观赏的新模式。

▲《只有河南》片段

王潮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的女导演。

不过,王潮歌创新的可不只是戏剧的演绎方式。

她创新的,还有女性这个身份。

02

“离经叛道”的一生

“大导演”、“才华横溢”这样的标签,根本不足以形容王潮歌。

“叛逆”才是她的人生底色。

1988年,23岁的王潮歌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导演表演系。

她的班主任叫徐东。

▲王潮歌与丈夫徐东

90年代,别说师生恋,就算是校园间的正常恋爱,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王潮歌被徐东的才华深深吸引。

尽管两个人相差7岁,尽管学校明令禁止,尽管被学校找去谈话,她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

“我无法舍弃这个恋爱。只要天生不下刀子,都要去约会”。

后来,她如愿以偿,嫁给了爱情。

▲王潮歌采访片段

“孩子跟谁姓”这个问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王潮歌20年前给女儿取的名字,至今都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

“东歌自在”,这就是王潮歌女儿的大名。

▲王潮歌一家三口

母亲这个角色,王潮歌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不要扮演一个你们认为对的那个妈,把屎把尿喂饭是母亲,永远在她面前让她觉得是一个新的电视机,打开就又唱又跳的,这也是母亲。”

做一个永远有活力,永远热情洋溢的母亲,这种思想成为了王潮歌在工作中创新的动力之一。

后来,丈夫为了支持她的事业,主动从北京广播学院辞职,当起了‘家庭煮夫’。

“男主内,女主外”,这也成是王潮歌被误认为“强势”的一点。

很多人认为,女性想要在工作中取得一番成绩,必然无法兼顾家庭。

王潮歌却很霸气——每次进组,连同家人“打包带走”。

“我的家人也是我的行李之一”。

▲王潮歌采访片段

事业家庭双丰收,妥妥的人生赢家。

2009年,王潮歌还获得了旭茉杂志(Jessica) 颁发的‘成功女性大奖’。

这不仅肯定了她创造的文化品牌,也是对她率性人生的认可——

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

母亲,不以奉献、燃烧自己为代价;

家庭,可以有它独特的状况和相处模式。

03

59岁的理想主义者

有人说她“强势”,她并不反驳。

可现实中的王潮歌,不仅细腻柔软,可爱感性,还很有烟火气。

前段时间,徐东用几年空余时间,完成了一本诗集。

王潮歌为书作了序,还发了宣传视频:

“徐老师的诗集集结成册,这事是我软磨硬泡,威逼利诱,搔首弄姿,好话说尽,坏话也说尽,呼天抢地,买老鼠药,找上吊绳,绝食不吃饭,霸王硬上弓等手段用了一遍之后,他才同意的……”

跟她的人生一样,这是一段不被定义的序。

半夜跑去路边摊吃火锅,这个事情是必须录个视频“显摆”一下的。

还有一下飞机,她马上奔向卤粉店。

吃到卤粉的那一刻,才真正得到满足。

筹备《只有峨眉山》期间,舞台选址定在了峨眉山脚下一个叫川主的河旁边。

这里有一个破旧的村庄原本要被拆迁,但王潮歌却执意把它留下来。

▲《只有峨眉山》选址

展现最原始的样貌,是王潮歌作品的风格。

但保留村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让村民的乡愁有处安放。

可是加固房子,又不抹去老房子的痕迹,并不简单。

王潮歌必须有所取舍。

她无数次跑到村庄去选定要保留的旧房子,其中就包括一户关家老房。

▲《只有峨眉山》筹备工作

早前,这里住着一个年迈的妇人,她年少丧夫,自己含辛茹苦抚养孩子长大。

她的一生,彷佛浓缩了这座村庄的历史。

这对王潮歌来说,实在太震撼了。

她在这所老房子里做了大量的剧本,准备重现老妇的故事。

▲工作中的王潮歌

可惜的是,工人在加固房子时,不小心把房子四堵墙的历史痕迹都给抹掉了。

王潮歌因为这件事,发了很大的脾气。

她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出了那扇门,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不是急的,我是一种绝望,它不会再回来了。”

▲王潮歌采访片段

王潮歌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有些东西是不能靠金钱来衡量,要看它的价值。有一种时间,是要有意义的。

让一个人的痕迹能够留下,能够被记住,就是这份时间的意义。

▲王潮歌采访片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都在不断强调一件东西本身的价值。

只谈意义,不谈金钱,尤为宝贵。

04

想做艺术

只有俩字——热爱

王潮歌,就是喜欢颠覆。

如果这个作品无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她情愿不做。

起初,她并不打算接《又见红楼梦》。

她觉得自己“不配”。

“我认为我的导演技术不能覆盖这个作品。”

▲王潮歌采访片段

直到有一天,王潮歌灵光一闪——不演绎红楼梦的故事,而是演绎阅读红楼梦的人。

这才有了《又见红楼梦》。

▲工作中的王潮歌

在“谁最中国”的采访中,王潮歌说过:“不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想做艺术,只有俩字——热爱。”

敬畏艺术,是王潮歌的初心。但支撑起那么多的创作,主要还是因为她热爱中式审美,热爱艺术。

▲王潮歌采访片段

女儿曾经跟她提过,她认为最美的裙子是白雪公主的那条白纱裙。

这两年,在北京上海两个最火的乐园,也是外国IP。

这两件事让王潮歌很恼火:“我们的二胡琵琶,我们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们的写意留白,我们所有的红墙绿瓦,已经不值一提,已经碎了一地。

她说:“我不想这样。”

▲王潮歌采访片段

王潮歌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坚定地提倡中式审美。

从“印象”到“又见”再到“只有”。

几十年来,系列在更改,但她在做的事情一直都没变——呈现中国的山水田园、古老传说、奇山异水、风俗文化、民间故事、古人智慧、服装雕饰……

中华的文化太大太美了。

王潮歌说:“要眼里带着光才能做成事。”

她眼里的光,就是巍巍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一台舞台剧,半部中华史。

王潮歌坚信,只要不断用中国语言,中式审美讲中国故事的作品,足以让中华文化慢慢地被全世界喜欢。

《又见红楼梦》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将中华文化带向世界的王潮歌,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原标题:《张艺谋背后的女人,深藏不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