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德奥前政要谈中欧经贸争端:“找到解决途径”和“绝非远离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 陈沁涵
2024-11-12 10:51
来源:澎湃新闻
大国外交 >
字号

中欧之间的电动汽车争端经历波折和纷扰,双方正试图拨开层层云雾。

近日,中欧技术团队在北京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的内容进行了5轮磋商,取得了“技术性进展”。据参考消息报道,中欧双方11月8日均表示,在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大幅加征关税的决定生效后,双方的磋商仍将继续进行。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于11月11日发布《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补充公告》,11月15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据《南华早报》报道,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Jorge Toledo)11月9日在上海出席活动时就中欧贸易争端表示:“我们不想打贸易战,只想要透明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中欧作为朋友、伙伴,摩擦和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来不怕问题。”11月9日,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中国欧洲研究智库网络”成立仪式上,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陈永芳发言表示,从去年以来,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数量比往年显著增加。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坚信中国作为欧盟的成熟贸易伙伴、全面战略伙伴,有决心、有意愿也有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会议期间,对于电动汽车争端的走向,中欧双方多名学者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达了乐观的预期。德国前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菲利普·罗斯勒告诉澎湃新闻,好消息是中欧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中,作为合作伙伴会去找到解决途径,关税和制裁只会导致“双输”。

不过,欧盟不断出台对华“去风险”相关举措,中欧对于“去风险”的理解存在分歧。

欧盟关税措施真正作用到中企身上可能性很小

根据“多极化世界中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都运往欧洲,在欧洲销售的电池和电动汽车中有16%由中国制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售占比以近2%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加,三年间已经由2021年的4%逐步提高至2023年的8%。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欧盟实现“换道超车”是欧盟竞争力焦虑的现实根源。

去年10月,欧盟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一年后,欧盟委员会称,结束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今年10月31日起正式生效。对此,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回应:“不认同、不接受”,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科学及国际关系教授辜学武对澎湃新闻分析说,围绕电动车争端,中方的反应非常专业,没有表态称一定会进行反制和报复,而是继续与欧方谈判,并且向WTO起诉,符合国际规则。尽管欧方已经决定加征关税,但是措施实际落地并作用到中国企业身上,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电动汽车争端只是中欧贸易摩擦中的一部分。陈永芳指出,欧盟除了传统的贸易救济工具之外,还有《外国补贴条例》、《国际采购工具》、碳边境调节机制,电池和废电池法案等,这些的确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难度,也影响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信心。

自2004年以来,欧盟连续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多年来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全球疫情以及欧洲“去风险”战略的影响,中欧进出口贸易有所下降。

有风险也应共同面对而非相互威胁

在2023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欧盟对华“去风险”。同年6月,欧盟出台《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明确提出欧洲经济安全四大风险,即供应链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技术外流,以及经济依赖武器化和经济胁迫,并就“去风险”提出11项具体措施,促进欧洲经济安全。该战略未提及中国,在对华“去风险”问题上保持模糊。

谈及欧盟“去风险”,奥地利前总理克里斯蒂安·科恩对澎湃新闻表示,这并不是特定针对中国,而是一个更普遍的对外战略。欧洲在很多领域对美国的依赖也非常高。他举了一个例子,欧盟今年3月批准了《关键原材料法案》,为原材料消耗量设立三个标准:到2030年10%来自本地开采,40%在欧盟加工,25%来自回收材料。

“这意味着未来大部分原材料仍然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 克里斯蒂安·科恩补充说道,所以“去风险”是为了缓解和平衡风险,但绝不是远离中国,事实上应该是相反的。他强调,如果“去风险”导致脱钩,这绝对不符合欧盟的利益。

3月,冯德莱恩在欧洲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和欧洲政策中心发表了关于中欧关系的演讲,她提出欧盟对华战略应聚焦“去风险”而非“脱钩”,重申降低对华依赖。

问及中方学者对欧洲“去风险”的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在9日的会上回答澎湃新闻说,“我认为,‘去风险’其实是欧方提给自己的一个问题。”首先没有明确什么是风险,在对华合作方面,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在欧方看来是一个风险,这种看法里附加了很多假设性前提,第一个假设就是中国会把市场武器化,但从现实来看是非常站不住脚的。

关于“去风险”要怎么“去”的问题,崔洪建认为,欧洲实际上也陷入了一个比较大的困境,本意是想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怎么“去风险”始终由欧方来定义,但落到现实层面后风险可能会扩大。未来可能会有不良倾向,即只要中方任何一个领域一旦具有竞争力,就会被欧方视为风险,风险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去风险”就变成了“脱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洲所负责人金玲回应澎湃新闻说,对华“去风险”,欧洲从战略上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是怎么去做仍然有很大分歧。法国希望“去风险”是超越经济领域的,甚至可以和政治等都联系在一起,但是德国可能就更多希望把它局限在经济领域。她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欧洲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对去风险战略的实施抱有怀疑态度。

“需要向欧方传达的明确信号是,很多的所谓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是基于一个并不存在的假设情况。”崔洪建表示,如果有风险也是共同面对,而不是相互威胁。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