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分钟能上手,第一辆能上路的“飞行汽车”来了

2024-11-12 14: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巴芮、薇薇子 后浪研究所

撰文 |巴芮

编辑|薇薇子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9月3日,亚洲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发布了一个“新物种”——是一辆外形有点类似Cybertruck的6轮汽车,后备箱里搭载了一架可供两人乘坐的单杆操纵飞行器,两者合体,被命名为“陆地航母”。

汽车C照能开,飞行器“能够实现5分钟上手、3小时熟练”,售价200万以内。

当然,这并不符合大众想象中的、能在堵车时原地起飞的、真正意义上的飞行汽车。而是一家创业公司,在现行政策法规和道路基建的约束下,为完成资本的商业期待和自身续命所做出的“最优解”。

飞行汽车并非一个新风口,早在1917年人类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辆飞行汽车,但这一百多年间,该赛道上所累积的却都是枯骨,并无胜者。除去技术上的壁垒,最主要的槛就是商业化。

即便是现代飞行汽车的先驱莫尔·泰勒——一位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航空和机械工程教授,也在耗费了25年后,只能造出一辆试验样车。

而小鹏汇天的创始人赵德力是一位高中都没有读完的纯草根,在寒冬中自行研发7年,甚至赔光了家底,才在最后一刻等到了资本的青睐。他是否能真正完成“改变人类出行方式”这一宏大愿景还尚未有定论,但至少,他在商业化方面比前辈们更加向前一步。

在“陆地航母”发布24天后,小鹏汇天宣布与高直航空、傲程航空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150辆“陆地航母”预订合同,订单总金额近3亿元。

这里是“尺度”栏目,记录新生代创新者的真心话与大冒险,推陈出新才是商业未来的尺度。

小鹏来了

何小鹏的到来,是公认的汇天或者说赵德力的命运转折点。

这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2020年,小鹏即将在美上市,完成了这一阶段商业梦想的何小鹏正在寻找新的商业故事。就在此时,快播创始人王欣将赵德力多年研发飞行摩托的故事端到了何小鹏面前。

当年赵德力42岁,已经搞了7年载人飞行,做出了一架单人版飞行摩托,经常骑着它上综艺挣钱;后来为吸引投资,他想带着投资人一起飞,又造了一架双人版;在忽悠了一位专业设计师加入后,又做出了一架有座舱的低空飞行器。

其实赵德力最初只想研究出一个开起来没那么费劲的飞行器,因为他觉得直升机学起来太难了,那些面板上的按钮和操纵杆总是让他的两只手忙不过来。

但飞行这件事对他来说又太迷人了。他曾无数次对媒体描述过那种迷人的感受——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他感到无比自由。

于是“至死是少年”的男人荒废了曾为他赚取2000万利润的燃油飞行航模生意,转而将所有积蓄砸进了自研载人飞行器的梦想。

他以肉身测试飞行器的载人功能,曾摔断过3根脚趾;也曾为搞研发卖房卖车透支信用卡,但依旧没能留住团队,最惨时只有外甥跟着他。没人理解他的这种执着,只觉得他疯。身边的朋友甚至会被老婆叮嘱,“你搞什么都可以,千万不要学赵德力搞飞行。”他是圈子里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赵德力骑飞行摩托

赵德力一直没能得到机构的大笔投资。那些曾在综艺台下看他骑着飞行摩托缓缓升空的人中,不乏朱啸虎和傅盛这样的明星投资人及企业家,他们无一不赞赏他的梦想与勇气,也无一不拒绝了他发出的投资邀请,“风险太高,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你要我这个阶段投资肯定不现实的。”而且他还是个草根,连高中都没上完,怎么跟那些顶着海外留学光环的归国创业者竞争啊?

赵德力能看得出有些投资人硬着头皮加了自己微信,但他们其实连问题都不想问他。在他勤恳地通过微信不断向这些目标投资人更新自己的研发进度后,终于,被拉黑了。

“好不容易有一个投资人的线索又被我搞断了”,赵德力日后复盘,“是不是搞太狠了?”其实同样的消息,他不仅发给投资人,还有媒体记者。在拉投资的同时,他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至少,那些发在他自己账号上的飞行视频,确实为他吸引来了一些民间的资助——大多是当地的小老板,为了支持他的梦想各自掏出几十万,就当是天使投资,这些钱帮赵德力撑过了很多次危机,直到等来何小鹏。

在听王欣介绍完赵德力的情况后,何小鹏当即加上了赵德力的微信,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语音,期间何小鹏提出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他甚至问赵德力能不能做一个UFO之类的,之后两人约定在2020年8月1号见面。

碰面比原定的时间要早。7月25号,何小鹏一行人开着刚上市的小鹏P7来到赵德力团队在东莞的所在地。

接下来的对话,赵德力曾无数次复述过——

“先飞还是先聊?”他问。

“先飞”,何小鹏回。

于是,何小鹏跟赵德力坐上了一个前后两座的八旋翼飞行器,从一个类似仓库的地方向外飞去,经过的草坪被吹倒一片,他们在低空兜了一大圈。

之后,十来个人挤在一个会议室里,何小鹏问了很多他感兴趣的技术点。最后的15分钟,他让赵德力把最重要的人留下,说要“聊点别的事情”。

王谭一下就兴奋了。他就是那个被赵德力“忽悠”来的设计师,现任小鹏汇天总设计师和联合创始人。

他知道以当时小鹏的视角看,汇天就是一个最草根、最原始的创业班子,“没有被雕琢的技术,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的人士,没有钱,没有什么流程体系,根本就是几个人有个想法,在这些有能力去做这件事的大公司还没看上的时机,快速的用有限资源攒了一个原型机而已,这么一个小的公司。”

何小鹏没有再坐下,一直在屋里来来回回踱步,“你们需要融资是吧?”

短暂交流过后,一行人从会议室出来,前期的几个投资人问王谭,“怎么样,有戏吗?”

王谭挺开心,“应该有戏。”

一个疯子,一个傻子

王谭是2018年在一个公众号文章中看到赵德力的,图片里他骑着最原始的那版飞行摩托飞在空中。王谭第一反应是,“我靠,跟我想的一样。”学工业设计的王谭也早就想做这样一款多旋翼载人飞行器,但他还是觉得赵德力那个太丑了。

那原本是赵德力给自己定的收心之年,他想骑着飞行摩托飞跃黄河致敬柯受良,成功了,实现了梦想,他就收手;失败了,也收手,因为他40岁了,得现实点,两个孩子还得上学。但还没飞,一些媒体报道就为他带来了新的机会与希望。

王谭就是这些希望中最重要的一个。他想找赵德力合作,“他能把它飞起来,我能把它做漂亮,做好看。”他联系上赵德力,聊过几次后,对方提出让他帮忙画几个图。

“设计公司最害怕也是最讨厌听到‘能不能帮我画几个图’”,因为容易被白嫖。但王谭想了想,没多解释,“行,我给你画。”他画了四五款不同的飞行摩托,为了不被白嫖,他带着图和啤酒从青岛去了东莞,找赵德力面谈。

几乎跟何小鹏的经历一样,他也先飞了一圈,那感受让他震撼且难忘。但更震撼的是,这个他原本设想的科技公司居然只有俩人,办公室就是个简陋的小门脸,落差太大了。

那正是赵德力最落魄的一段时间,原本做生意赚来的钱,在他一次次试飞摔落的过程中,因频繁更换配件而消耗殆尽,团队也只剩外甥和他。

见面那天,王谭跟赵德力聊到了凌晨,带去的青岛啤酒也喝得差不多了,赵德力问他,“要不你加入我?”王谭差点借着酒劲儿拍了板,但他忽然想起来,“我是来赚他钱的啊。”他早就在来的路上想好了做几期方案怎么收设计费。

王谭说再考虑一下,就跑回了青岛。当时他在青岛创办了一家设计公司,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正处于起势。

如果说赵德力做这件事是对飞有执念,那么王谭的执念就是对科技的追求。

做一个能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载人飞行器这件事对他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说,当时试飞那一瞬间他就已经被赵德力“俘获”了。

他开始设计T1——汇天第一款有外骨骼座舱的飞行器,赵德力想用它吸引投资。他本以为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但最后发现向其倾斜的精力与资源越来越多,甚至还为此招了专门的工程师,而公司很多的原定大型项目,比如设计医院的核磁机器等,也因其无暇顾及而丢了单子。到最后,他的整个公司资源都搭在了T1的设计上。

T1产品图

没签合同更没有钱,一个口头协议就让王谭连自己带公司都搭进了汇天,赵德力能给他的不过一个公司老板的虚名和一些莫须有的股份,公司没钱时,他还自己掏了100万。所以后来公司里有人传,“赵德力是个疯子,王谭是个傻子。”

当时他们并没有想明白该如何商业化,凭直觉做事,朴实地认定“把东西做好之后是金子总会发光。”王谭说如果有一天赵德力跟他说干不下去了,自己要去炒菜了(赵德力以前开过饭馆),那他就回青岛重起炉灶。

2020年,如果何小鹏还没来,这个以梦想为驱动力的小小团队很大可能将在三个月后再次面临解散。

见面那天,何小鹏离开前并没有承诺要投资,赵德力心里打鼓,但他也习惯了,“被拒绝的太多次了,但觉得总会有一次能成,不知道是哪一次,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次。”

但在回程的路上,何小鹏就打来了电话,让赵德力和王谭下周三去一趟他的办公室。“当时一听我们就很沸腾了。”本来王谭还准备回青岛待几天,结果很快对方又打来电话,将见面时间提前到了下周一,王谭索性不回去了。

去的那天,王谭、赵德力和另外一位博士工程师坐在赵德力那辆不知道几手的老皇冠轿车里,预演见面后何小鹏可能会问到他们每个人的问题。

到办公室后,何小鹏问“对于如果小鹏汽车或者我加入,你们有什么看法?”王谭心想,这题准备了,德力肯定能答,结果何小鹏手一指,“王谭你来答。”

王谭从来没想过这个事儿,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低空飞行器一定是人类的未来,我们自己努力去做这个事情,将来一定会把它做大,但是小鹏的加入能把这个事情做得伟大。”后来回想,王谭觉得自己答得挺机智,能看出来何小鹏也很满意。

2020年10月北京车展,何小鹏在演讲时介绍了小鹏汇天,在喊到王谭和赵德力的名字时,俩人起身向人群打了个招呼。

“让小部分人先玩起来”

在赵德力看来,与何小鹏的合作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投融资,而更像是收购(虽然王谭并不认可这一说法,公司的对外解释为生态企业)。在那之后,原本的汇天航空变成了小鹏汇天,何小鹏成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赵德力任CEO。

团队里曾出现过反对的声音,觉得这样就把公司给卖了,纠结了一阵,赵德力最后拍了板儿。“这个事儿要做成,你一点点钱是做不成的,我又没有这种资源,也没这个能力去把这个事做起来,小鹏他连续成功的创业者,百亿大佬对吧?他拿一面大旗来做这个事儿是有机会做得成。”

赵德力当时是这样安慰自己的,“你现在有个孩子他很聪明,不能你爱他就把他摁在山村里面,现在很明显有机会让他走出山村,能够去上清华北大,你得让他去,对吧?”

赵德力

在品牌名头冠上小鹏之后,汇天确实自此开启了快速上升通道——第二年10月,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过5亿美元A轮融资,是当时所在领域的亚洲最大单笔融资。那些曾经赵德力难以企及的头部投资机构都看到了他。今年9月,他们再次完成了1.5亿美元的B1轮融资,成为本年度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获得的单轮最高融资。

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是,2021年飞行汽车领域出现了第一波上市潮,全球5家公司集中在美上市。而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小鹏汇天来说,这些都是明显利好。

公司规模也在爆炸式增长,原来个位数的小团队,在4年间已逼近千人,而其中800人是在前2年加入的。

在小鹏入股的第二年,小鹏汇天就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旅航者X2,一款双人智能电动飞行器。这是何小鹏的想法,他要求有座舱,并坐。但这并不是他们追求的最终形态,与传统eVTOL不同,小鹏汇天要主打低空飞行器,做飞行汽车。

旅航者X2并不具备陆行功能,在当下也缺少一定的商业化通路,它更多承担的是一个初创企业在产品探索性与团队技术试炼上的作用。当然,还有吸引投资,那笔5亿美元的融资就是在X2载人首飞成功3个月后拿到的。

但赵德力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商业化的产品。“一个创业公司,你不能像科研院所一样天天去搞研发,你不产出对吧?我肯定要在最优的时间内出东西。”

他们不停地开会、探索方案,分歧频出,但唯一不可动摇的共识是——在现阶段,无论政策法规还是道路基建,一体式飞行汽车是无法实现的。“我们闭着眼睛想满天都是飞行汽车,但是基础设施还没有,空运还没完全打开,你的产品也做不到很便宜,也做不到那么安全,也还做不到那么低噪音,你现在干那不就死路一条吗?”

赵德力和团队的讨论开始掉转方向,“那时候只是告诉投资人,我们想做跟陆空结合的飞行汽车,陆空结合它不一定是强耦合,它可以分离。”

到2022年12月,他们终于确定了分体式飞行汽车的最终方案,也就是开篇提到的“陆地航母”——以车辆为运输、储存和补能基站,造一台可以放进后备箱的双人飞行器,两者合一,买车送飞机。售价一百多万,每年卖一万台,赵德力觉得是有机会的。

“陆地航母”产品图

“这样车是车,飞机是飞机,政策法规支持,在野外飞是ok的,我们让小部分人先玩起来,现在就行了,对吧?”这是赵德力的三步走战略——先把分体式的飞行汽车造出来,大规模商业化后挣钱养长航程纯飞,终极目标是人手一辆飞行汽车满天飞且不撞上。

商业模式通了后,赵德力唯一担忧的就是能不能造出来。

用汽车的逻辑造飞行器

第一次听到决策层要求做一个“既能商业化,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有调性,成本得控制在一百多万”的分体式飞行汽车时,产品规划总监高昊潼“反应很慢”地接收了这些信息,等散会后才发现“完蛋了,做不到。”至少作为一个从传统商飞领域出身的人而言,从没想过一款飞行器可以做到一百多万,而且还要求造一辆C照能开的车,双人的飞行器还得能放进后备箱里,还得自动上下车……也不怪赵德力会担忧“能不能造出来”。

小鹏汇天的团队主要由三拨人组成——传统航空领域出身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大有人在,主打一个经验丰富,思维固化,永远高举安全大旗;另一群人是“搞汽车”的,年轻富有,讲求效率,对成本和流程要求严格;还有一小撮人源于互联网,思维灵活,小步快跑,讲究快速迭代。

这辆分体式的飞行汽车要求三拨人必须紧密合作,尤其是航空和汽车的人,但不同的行业标准与工作模式使双方的合作摩擦不断,拍桌子吵架也是常有的事。这甚至一度成为赵德力在管理上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

高昊潼觉得他们其实是在用汽车的逻辑造飞行器。“汽车是用规模量产的逻辑在开发,我要定点了,我要画好图,我那边跟供应商签好了,我要开模了……”但航空不是,“安全性分析要贯穿从整机到零部件,每一个节点都要试。”高昊潼最怕听到的两句话就是“汽车从来都是这么干的”或者“航空从来都是这么干的”,在这里,根深蒂固的行业经验反而成了一个牵制人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反向作用力。

流程上的冲突是一方面,但双方最重要的矛盾点多集中于成本和重量。赵德力记得之前因为一个航空铆钉问题,两拨人“打”到了他面前。

原因是要造的这架飞行器需要5000多颗专用铆钉,在航空领域,这样的铆钉200块钱一颗,总成本就是10万块,这对于出身传统航空领域的人来说,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毕竟以前不用自己出钱,飞机也不走量。但对善于把控成本的汽车团队而言,这数字太高了,最终只给批了1万预算。

“1/10你怎么搞?但是你就必须要搞,从源头开始找,材料就很便宜,一个铆钉才多少钱对吧?”双方都不妥协,到了会上赵德力硬拍,要求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把这个问题攻下来。最后航空和汽车的人配合采购去跟供应商谈,用了一年时间,把这个铆钉的成本从10万降到了1万。

为了让两个团队融合起来,他们组织大家去江边烧烤,从感情上拉进双方距离;做汽车人航天人的演讲,试图让双方互相理解,反正最后赵德力提了个“纲领”性的理念——搞航空的理解商业,搞汽车的尊重航空。

当然,理解也不妨碍争执。为安全地存储飞行器和保持车辆造型的科技感,车辆后上方加了一块巨大的舱盖,而这曾引发团队最大规模的一次争执与调整。

“两米多,比一张king size床还大,你知道家里面翻床垫感觉吗?”高昊潼说,“哪怕是钣金结构,当它大到这么一个尺寸的时候,它就像床垫一样忽闪忽闪的,而且你还要靠电动,这个斜撑杆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这让负责车身设计和控制预算的人都崩溃了。

但不仅如此,为能隐约看到飞行器,盖子上的半透明设计,什么材质?斜率是多少?工艺怎么做?怎么做能压住成本?飞行器全自动分离,铰链要怎么拧?什么速率?起落架怎么放下……问题多到已经无法就一个点争吵。

最后,因为没有先例可参考,或是成本太高,他们只能全栈自研。但高昊潼觉得“整个这一套就非常有意思,非常复杂,但是它的价值非常高。”

“陆地航母”陆行体

2023年10月,小鹏汇天首次公布“陆地航母”;今年9月,正式对外发布;根据公开信息,“陆地航母”的陆行体整车长约5.5米,宽约2米,高约2米,可停入标准停车位和驶入地库,车重在4.35吨以内,全部卡入了他们最初设定的C照可开的标准。

10月27日,“陆地航母”完成内部载人试飞,载的人就是赵德力,他相信自己的产品。11月12日“陆地航母”在中国航展上全球公开首飞;三天后,赵德力在广州车展公开载人首飞。

对如今的赵德力而言,成为第一个试飞的人机会已经很少了,他是不被允许再像从前那样以命试飞的,他得对员工和股东们负责,这种风险是他现在所不能承受的。

而曾经的他,是一个被看做“亡命之徒”的人。

吴晓波在一篇写赵德力的文章里写到,“我在广州见何小鹏,他说投资了一家做飞行汽车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赵德力,高中没有毕业,倾家荡产搞低空飞行器,是个“亡命之徒”。”

从一个高中辍学,进过工厂、当过保安,还开过饭馆,倾家荡产搞飞行器的草根创业者,到成为一个近千人公司的CEO,赵德力2020到2024这4年仿佛坐上了喷射机,身份和身价都在快速飞升。

对于管理,王谭觉得赵德力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优点,“他知道自己不知道”。虽然赵德力之前自己研究了多年技术,但他们的队伍里已经有更多名校毕业且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人,“他知道有比他更强的人,不如相信他(对方),授权他,充分信任。”

但对外社交,直到现在,赵德力也自认不是一个善于跟政府和投资人打交道的人。

“后浪研究所”问他,是现在更快乐,还是以前单纯沉迷于技术更快乐?

“每个节点都有不一样的快乐,我觉得都差不多。最早期我每天只要不想明天的钱在哪里,我都挺快乐,我天天看着自己这飞机越飞越好,我很快乐,但一想到明天要交房租了没钱,吃饭没钱,小孩上学没钱,那非常焦虑。”赵德力顿了一下,“现在投资人给了那么多钱给你,还有这么多跟着一起打仗的兄弟们,你要把产品搞出来交付出去对吧?你要创造价值,我现在责任压力也挺大。我更多时候我就很羡慕他们去搞测试,能够去真正做产品的同学,所以我偶尔会跑到一线去过一下瘾。”

原标题:《5分钟能上手,第一辆能上路的「飞行汽车」来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