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手机内卷下一站,AI Agent

2024-11-09 2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4年除夕夜,OPPO在央视春晚即将开始前举办了一场“史上最短发布会”,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宣布,“OPPO正式进入AI手机时代”。

春节假期刚过,魅族又公开表示,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转型“All in AI”。

从最初提出概念,到如今,几乎所有品牌密集推出AI手机新品,不过半年时间。

特别是苹果在WWDC上发布Apple Intelligence后,国产手机们将创新方向一致性的瞄准了AI Agent。

顺延着这一趋势,手机行业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过去行业内卷的中心是各种参数配置和芯片影像的能力,现在则由AI Agent接棒了。

01 苹果跟了,又好像没跟

与在折叠屏上迟迟未有动作形成反差的是,苹果对于AI的跟进非常积极。

6月份的WWDC上,苹果推出了类AI Agent产品Apple Intelligence,可帮助用户实现校对文本和提供紧急邮件摘要、优先置顶推送、生成创意图片等功能。

为了更方便调用AI功能,9月问世的iPhone 16系列甚至专门加了一个物理按键。10月29日,苹果推送iOS18.1更新时,Apple Intelligence正式上线,当时,库克发文激动地表示,“这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监管政策的原因,目前Apple Intelligence上线中国市场依然遥遥无期。

库克10月23日到访新浪微博总部,被问及Apple Intelligence何时入华,库克回应称,“我们正在努力推进,这背后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监管流程,我们需要走完这个流程,也希望尽快将它带给中国消费者。”

事实上,OPPO今年1月份发布Find X7系列时,就已经上线了一批AI功能,新机接入了70亿端侧大模型,支持AIGC消除、AI通话摘要、AI画师等近百项AI功能。

4月份华为发布Pura70系列时,将智能助手升级为“小艺智能体”,此时AI Agent的概念开始在手机行业中成形。

趁着Apple Intelligence还未进入中国市场的空档,中国手机也加快了AI Agent的上线步伐。

苹果推送iOS18.1更新的当天(10月29日)晚上,小米发布搭载澎湃OS 2系统的小米15系列,著名的“小爱”同学升级为“超级小爱”,定位AI助理,可以帮助你记、帮你找、帮你执行,小米称其为全生态AI智能助手。

紧接着的第二天(10月30日),荣耀发布首款搭载AI Agent的荣耀Magic 7,且前段时间发布的AI操作系统——MagicOS 9.0也集成在Magic7中,YOYO助理升级为YOYO智能体。

荣耀Magic 7新上线的YOYO智能体具备模糊理解、界面识别、自动执行、一语到位等能力,可以支持单指令系统级任务执行、第三方应用任务执行甚至多应用协调执行等多种模式。

发布会现场,荣耀CEO赵明现场演示,用Magic7自动下单2000杯瑞幸咖啡,送给现场的参会人员,赵明总结为实现了“AI一句话的事儿”。

与中国手机在AI Agent方面的突飞猛进形成对比,还未在中国市场上线的Apple Intelligence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

据爆料,苹果公司的内部员工认为,该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开发方面落后竞争对手至少两年的时间。

苹果内部研究也显示,与苹果AI技术加持的Siri相比,ChatGPT的准确率要高出25%,且能够回答的问题类型多出30%。

02 为了销售,也为争夺新的流量入口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手机与大模型的结合是必然结果。

一方面,就像前阿里CEO张勇说的那样,“所有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级” ,另一方面,手机作为一个包含了大量用户私人数据、习惯偏好并贯穿着生活与工作的智能终端,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成式AI落地的平台。

虽然目前AI手机和智能手机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界,成为两种不同的品类,但AI对智能手机的改变却在实实在在的发生。

vivo副总裁、OS产品副总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分享自己以及vivo对AI的认知时表示,“AI在手机上的赋能只是增强了原来的用户体验,大家对于手机的需求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模型能让它的交互更自然更符合直觉。”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AI对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影响,不是在某一个时刻会迎来突变,这种影响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爆发式的,就比如说,过了3年以后,你发现3年前的手机你不想用了。‘缺乏AI体验’就会是其中一个因素,尤其是当AI开始改变用户使用习惯或者深入嵌套某一个使用场景后。”

如此一来就很好理解了,与过去厂商们不断在系统、芯片和影像功能等方面的竞赛一样,通过AI Agent来提升产品体验,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到“多卖手机”的原点。

IDC预测估计,2024年生成式AI手机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64%,达到2.342亿部。到2028年,全球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9.12亿部,2024-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8.4%。

就像折叠屏一样,一个如此大的增量市场,任何一个手机厂商都不会轻易放弃。

除了继续保持产品的竞争力,手机厂商内卷AI Agent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新商业模式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现在我们通过手机获取服务,大多通过各种独立的APP,比如,点外卖用美团饿了么、打车用滴滴高德、购物用淘宝京东拼多多……

AI Agent的出现,让上述服务的入口直接变成了像Siri、小爱、YOYO这样的智能助手/智能体。

一个很典型的场景,赵明在发布会现场通过YOYO购买了2000杯瑞幸咖啡,这个服务需求是在哪个平台下的单呢?美团?饿了么?还是瑞幸官网?

很显然,在AI Agent面前,不同的外卖平台为了争夺这笔订单,背后会进行激烈的竞争与博弈,在这个过程种,一定会诞生一个新的商业规则对外卖平台的竞争进行“仲裁”,而这个新的商业规则也就是各手机厂商们获取增量营收的所在。

03 竞争焦点在端侧和芯片

回到手机竞争的现实,当大家都有AI Agent时,如何分出个高下一二呢?

我们知道,大模型的能力与算力规模成正比,这也是说,AI手机仍要回归到模型规模与算力的竞赛中来。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手机中存有大量个人隐私,因而很多用户对手机上云,采用云端计算来解决算力问题非常抵触。

今年6月,苹果官宣与OpenAI在AI方面达成合作后,伊隆·马斯克当即表示,“如果苹果敢在操作系统整合OpenAI,我会在我的所有公司禁用苹果,这是不可能接受的安全侵犯。”

赵明也表示,“因需要照顾用户隐私与安全,在未获得用户过去十年工作情况的前提下,云侧大模型无法写出报告,所以真正帮助用户更好管理自己事情的时候还是要靠端侧AI能力。”

其实,不光光从用户数据泄露的方向考虑,与云端大模型相比,端侧大模型还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云端大模型需要云厂商的算力支持,因此产生高昂的费用。例如,vivo曾透露,若其3亿用户每天调用大模型10次,每日运算成本高达3000万元,年均成本可达90-100亿元。

站在技术层面,手机厂商们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让大模型落地在手机中,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对端侧大模型的轻量化“改造”,即通过对模型进行压缩和优化,使模型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减少计算和存储的需求。

当模型算法的问题解决了之后,AI Agent接下来要比的是算力的大小,此时,又回到了芯片竞赛的老路上。

我们可以发现,今年以来,手机和芯片厂商在推新品时,均步调一致的向AI方向倾斜,尽可能的满足越来越多的AI算力需求。

比如,随iPhone 16系列发布A18 Pro芯片,采用16核神经引擎,算力为35 TOPS(即每秒35万亿次操作),与采用双核设计的A11芯片相比,算力提升了差不多58倍。

同样,紧跟在A18 Pro后面,联发科发布的天玑9400采用第二代全大核架构,也着重在AI能力上进行了增强,其搭载了联发科全新的第八代AI处理器NPU 890。

天玑9400在端侧长文本理解能力以及AI模型文本支持长度方面进一步提升,并且支持50Token/秒大模型运行速度,再加上对多模态AI模型的支持,使得手机能够拥有更多的AI应用场景。

此外,像高通新发布的骁龙8至尊版,也采用全大核结构,包含两个最高主频 4.32GHz 的 Phoenix L 超大核心以及 6 个最高主频 3.53GHz 的 Phoenix M 大核心,单核性能提升45%,多核性能提升45%,由于骁龙8至尊版集成l Hexagon NPU,其AI性能也提升了45%。

04 结语

无论是大模型的“变小”,还是芯片算力的增强,两者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前者关乎智能体的智能程度,后者与功耗相关,将这两部分串联起来,则构成了用户体验好坏的关键因素。

事情变得明朗起来,手机厂商们若要在AI时代仍能占据竞争主动,那就必须在 “模型轻量化-高算力低功耗-用户体验”这道不可能三角的解题中拿到高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