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也有少林寺?对!就在赞比亚!
赞比亚是南部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24年是两国建交60周年。中赞两国传统友谊深厚,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有力地促进了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建成开放的赞比亚少林寺文化中心,不仅带来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也为赞比亚年轻人带来生活上的改变,是中国少林文化在非洲生根发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01
走进非洲第一家少林寺
距首都卢萨卡约6公里的亚美度假村中,有一片中国庙宇建筑群,特有的黄墙红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这里便是非洲第一座少林寺所在地——赞比亚少林寺文化中心。
车还未驶到寺门,远远地就看到文化中心大门上方熠熠生辉的“心诚”二字,其下方悬挂着“赞比亚少林寺文化中心”牌匾,沉稳大气的墨宝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步入寺内,但见飞檐翘角、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与匠心。天王殿巍峨矗立,尽显少林寺之威严。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外观与中原少林寺别无二致,却在异国他乡绽放出别样光彩。
少林寺文化中心内飞檐翘角、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与匠心。图为鼓楼。
殿宇前,一群身着僧袍的小武僧正在晨风中练习少林拳,个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领操的小师傅稚气未脱,却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口令铿锵有力。众武僧一边“1、2、3……”大声应和着小师傅的口令,一边挥拳踢腿,一招一式霸气十足。若非他们肤色黝黑,我还真以为自己置身嵩山少林寺。
赞比亚少林寺文化中心的武僧在天王殿前表演少林拳
客堂之内,茶香袅袅,在与来自登封少林寺的延焜法师一番长谈后,方知文化中心虽建于异域,却承载着弘扬少林精神、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法师言辞间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据他介绍,文化中心建于2020年10月,2021年9月竣工,总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他还向我介绍了武僧们的日常生活:每日清晨开始习武,随后诵读《金刚经》和《楞严经》,午后与黄昏时分学习礼仪之道及其他中国文化精髓课程。如今,赞比亚少林寺文化中心已成为中国少林文化在非洲生根发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培训弟子百余名。
负责文化课教学的延焜法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延明法师。这位皮肤黝黑、神采奕奕的武僧原名马克斯·约朗多,来自科特迪瓦。他自幼仰慕中华文化,2016年底前往嵩山少林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交流。那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去中国学功夫的决心。2017年,他再赴少林寺,一待就是5年多,并通过各种考核得来法名延明。在少林寺的日子,延明法师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血脉之中。他坦言道:“在中国的学习让我变得更加自律和努力。少林寺让我学会了守时、尊重和感恩。我希望把中国文化和少林精神传递给更多非洲人。”2022年末,学成归国的延明法师毅然投身于赞比亚少林寺文化中心的建设与传承之中,以拳会友,以武传道,授业解惑,将爱与希望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传功师傅延明法师
武僧们刚劲有力、行云流水的动作,让观者恍若置身中国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文化中心居住着30多名僧徒,其中不乏当地孤儿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少林寺不仅是他们学习武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更是他们温暖的家。在这里,他们无须为生计奔波劳碌,只需专注于修行与成长。这份来自少林寺的关爱与温暖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安宁。年仅11岁的小罗汉用他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这里就是他心中的乐园与归宿,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也对中国及其悠久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这里,我们如同父母,用中文和中国功夫为他们筑起一座坚固的避风港。未来,他们或许会跨越千山万水前往中国继续深造,将中华文化的芬芳带回非洲。”延明法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正在练功的少林寺弟子。他们大多是当地贫困家庭的孩子或孤儿。在少林寺文化中心的学习生活不仅解决了他们的食宿问题,也为他们的人生点亮了希望。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林功夫,宛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化的星空中,深受各地人民喜爱,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02
坦赞铁路:中非友好象征
坦赞铁路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它东起坦桑尼亚原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蜿蜒向西南,最终抵达赞比亚中部的新卡皮里姆波希,是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动脉。这条全长1860.5公里的铁路,在赞比亚境内延展884.5公里,一度承担着赞比亚80%以上铜矿石的出口运输任务,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线建起的许多新兴城镇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盛,坦赞铁路有力拉动了坦赞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每年数百万计的乘客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2024年,我从新卡皮里姆波希踏上列车前往达累斯萨拉姆,体验这条东非动脉的跳动。
坦赞铁路在赞比亚境内延展884.5公里,沿途风光壮美。
三阵铃声响过,列车缓缓开动。窗外,椰子树、木瓜树、牛油果树一一从眼前掠过。车厢内,背着书包的孩子们笑语盈盈,他们是这条铁路上最灵动的风景,从家到学校的短暂旅程,串起了他们简单而幸福的童年。
新卡皮里姆波希火车站月台
列车员西孔巴向我介绍,现在坦赞铁路以货运为主,客运列车每周三趟,在新卡皮里姆波希和达累斯萨拉姆之间对开。除本国乘客外,还有不少外国游客。
坦赞铁路的终点新卡皮里姆波希火车站
目前,赞比亚境内的坦赞铁路以货运为主,客运列车每周三趟,在新卡皮里姆波希和达累斯萨拉姆之间对开。除本国乘客外,还有不少外国游客。图为车厢内景。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叫埃米勒,40岁左右,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他们准备回老家探望老人。埃米勒一家经常乘火车出行,谈起火车票价,他给我算了笔账:“两个人的火车票加起来大约250克瓦查(约合人民币70元)。如果乘坐大巴或其他交通工具,赶上路况不好时,不仅时间上没保障,费用也是火车票的三四倍。”他还特别强调,“这条铁路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在赞比亚家喻户晓。”说到此处,埃米勒问儿子:“你知道这条铁路是谁建的吗?”小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中国。”父子俩的对话令我感慨,对他们来说,中国是非洲真正的朋友、兄弟,这份深情厚谊已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坦赞铁路穿越坦赞两国高山、峡谷、河流、原始森林,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处的维多利亚瀑布,每年吸引大量海外游客。来自澳大利亚的迈克尔和女友刚从维多利亚瀑布游览回来,正准备乘火车前往坦桑尼亚,来一趟“火车深度游”。刚上车不久,两人就因拍摄沿途壮美的自然风光忙得不亦乐乎——“太美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到非洲旅行,这里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新奇、难忘,也让我们对非洲大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售卖水果的小商贩
在这段旅程中,我有幸采访到赞比亚历史上首位女火车司机伊瓦琳·穆万萨。她在坦赞铁路上工作了31年,其中20年是火车司机。她骄傲地向我展示自己当年开火车的照片。伊瓦琳回忆说,是中国师傅教会她开火车,她的生活状况也由此得到改善。她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中国师傅的感激与怀念,以及对中国的深情厚谊。
这时,列车即将靠站,我看到路边有许多儿童向乘客挥手致意。当列车停稳后,不少妇女、儿童拿着水果或自制零食向乘客兜售。“坦赞铁路所经之处,经济活动显著增加,这条铁路是一条惠及民生的减贫之路。”伊瓦琳感慨道。
旅客们正排队检票进站
列车沿途停靠站时,会有妇女、儿童向乘客兜售水果或自制零食。
当年为建设坦赞铁路,中国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人次,高峰时期,中方有1.6万名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沿途共修建了320座桥梁、22条隧道、93个车站。据坦赞铁路工程师穆萨回忆,坦赞铁路沿线许多地区都是荒无人烟、野兽出没之地,且部分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当年中国施工人员没有退缩,同坦赞两国建设者一起,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将铁路工程建设一步步向前推进。在坦赞铁路建设过程中,包括69名中国人在内的160多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
为纪念在援建坦赞铁路和其他中赞合作项目中牺牲的英雄烈士,铭记中非人民同甘共苦、并肩奋斗的伟大历史,弘扬坦赞铁路精神,中赞两国政府共建的坦赞铁路纪念园于2022年8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正式开园。
坦赞铁路纪念园建于2019年5月,2022年8月正式开园。
坦赞铁路纪念馆以图片、文字、雕塑、投影、IMAX影院等多种形式展示坦赞铁路建设历史,缅怀在援建和合作项目中牺牲的英雄烈士。图为表现当年筑路情景的雕塑和文物。
纪念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有《铁魂》雕塑、援赞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园和坦赞铁路纪念馆等。烈士墓园安葬的36名中国烈士中,最年轻的仅27岁,他们的英名将在这里永载史册。
坦赞铁路纪念园内的《铁魂》雕像和烈士纪念碑
坦赞铁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当年使用过的火车头
赞比亚开国总统卡翁达在2019年纪念园开工典礼上表示,赞比亚人民将永远铭记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坦赞铁路纪念园将成为两国友好合作的象征,友谊的长河将在这里继续流淌。
本文载于《世界知识画报》杂志
2024年第11期
原标题:《非洲也有少林寺?对!就在赞比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