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坚守“过门笺”手艺34年,200余套模板见证时代变迁

2019-01-30 20: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9年1月30日,史龙江正在展示有“学法用法”内容的“过门笺”。今年53岁的史龙江,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村民,同时他也是莒县“过门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从19岁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过门笺”,至今已经坚守这门手艺34年。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又称挂钱、吊钱、斋牒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农历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用于装饰环境。图为史龙江正在整理“过门笺”模板。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以及鲁东南一带,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贴上五颜六色的“过门笺”,微风吹拂,“过门笺”随风飘舞,是正月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过年贴“过门笺”,是当地民间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至今已经有数百的历史。图为史龙江正在制作“过门笺”。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柏林村曾经是制作“过门笺”的专业村,全村200多户人家,有150多户从事这门手艺。每到农闲季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制作过门笺,以供应春节市场。图为史龙江正在制作“过门笺”。
史龙江介绍,制作“过门笺”需要备纸、染色、裁纸、设计图案、制板、刻制、配套子、定型等十几道工序。过去,制作8000门“过门笺”,需要全家人忙活一个冬天,而现在用机器制作,仅用几天的时间就可完成。因机器生产成本低,市场价格低,迅速取代了传统手工“过门笺,现在全村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守着这门技艺。 图为史龙江正在制作“过门笺”。
34年的坚守,史龙江留下了200余套“过门笺”模板,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据史龙江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制作的“过门笺”尺寸宽只有7.5厘米、长15厘米,因为那个年代农家的大门普遍窄小。图为史龙江正在整理制作好的猪年“过门笺”。
到了七、八十年代,大门开始变宽了,“过门笺”也变大了。如今,随着乡村的振兴,农家的房子和庭院大门更大更宽了,“过门笺”的尺寸最大也到了宽25厘米,长45厘米。图为史龙江正在展示“面前未来”过门笺模板。
几十年的发展,在“过门笺”的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史龙江说,除了传统的“新年快乐”、“五谷丰登”、“八方进宝”等吉祥话以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门笺”上有了“保卫祖国”的字样。图为史龙江正在整理“廉洁过节”过门笺模板。
到了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优生优育”、“少生快富”、“关爱女孩”等内容。再后来就出现了“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国”、“学法用法”的内容,如今又出现了“廉洁过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图为史龙江正在门楣上贴“过门笺”。
一个小小的“过门笺”不仅仅是春节时用于装饰门楣的饰品,其中的图案和文字也承载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图为史龙江正在展示最新制作的猪年“过门笺”。

(图文/明之)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视界,感受百味人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