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时四年,她每隔100公里拍一次长江:我用身体去触摸它
Y40 距长江源头3,900km,《母亲河》 ©王岩
摄影师王岩出于在国外对中国的“异样”感受和对“母亲河”神话的挑战,开始了长达4年,跨越6211公里的长江拍摄计划。她架着大画幅相机从长江源头顺流而下,按照Google的定位,每100公里拍下照片,照片尽量不掺杂情绪和观点,以描述和观察为主。在看不见长江的情况下,王岩用自己的身体触摸长江,她终于找到了母亲河,也找到了长江源那个洁净的景象。
《母亲河》定位地图
创作计划:
1. 在Google地球上把全长6,211km的长江平均分成62个部分,每部分长100km,并标记这63个坐标点,从源头到结束为:Y1-Y63。
2. 从长江源头的Y1点开始,不计代价地尽量精确定位每个坐标点。不管拍到的是什么,只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这些坐标点上的景象。
3. 重复这个过程63次,到达每个坐标点并拍照,直到入海口的点Y63。
地理文化影像
—————————
摄影 / 王岩
撰文 / 大卫 · 贝特
大卫 · 贝特:摄影艺术家、作家。现任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摄影研究硕士课程的负责人。他的理论著作包括《超现实主义摄影》(Photographyand Surrealism),并曾在欧洲和北美各地举办过摄影作品展。
Y1 长江源头Y2 距长江源头100kmY3 距长江源头200kmY4 距长江源头300kmY5 距长江源头400kmY6 距长江源头500kmY7 距长江源头600kmY8 距长江源头700kmY9 距长江源头800kmY10 距长江源头900km当我们谈起中国时,往往很轻易地把她定位成一个“转型中的”国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此时在中国拍摄静态照片如此重要。在变动年月里,我们非常有必要记录下这些地方是如何存在的,否则最终人们将忘记这些地方曾经的模样。静态的照片会给观者以特定的讯息,它们记录下人类如何在空间中留下印记,及其作为地点的文化暂时性。静态照片的“静态”取其最基本的意思,意即照片是静止的、无法移动的。然而,绝非消极或冷淡,照片是打动人的:它们激发和调动观众。所以当静态照片以特定顺序展示,它们就会激发一个故事或是叙述一段冒险,带领观众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作为隐喻或象征性影像,还有什么能比一段关于从河流的旅程故事更合适的呢?
Y11 距长江源头1,000kmY12 距长江源头1,100km
Y13 距长江源头1,200km
Y14 距长江源头1,300km
Y15 距长江源头1,400km(未能到达)
Y16 距长江源头1,500km(未能到达)
王岩的“母亲河”项目所探索的,正是中国(以及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这条河发源于西藏的高原,历经约6300公里蜿蜒曲折的河道,直至上海和中国东海。这条河流的旅程,不仅标记了中国在地理路径上从此地到彼地的过渡,也跨越了地质的疆域,在文化上记印着此文化影像到彼文化影像的变迁。这是为何题目中所选用的词组——“地理文化影像”,与王岩将地理学和地质学描绘入社会和文化影像框下的作品相互关联,而这种策略已存在于景观摄影的不同传统之中。
Y17 距长江源头1,600km
Y18 距长江源头1,700km
Y19 距长江源头1,800km
Y20 距长江源头1,900km
Y21 距长江源头2,000km
连同抽象的岩层以及土地物质的影像,地质学与地理学通常被当做是一种科学实践。这些影像也常常作为测量的形式生成目录清单,并作为对土地的检测。相比于抽象的数据,摄影影像能为土地的科学概念带来更多涵义。此处我所用古希腊语词源“geo”,意指“earth”(地球、陆地),以此暗示了这个混合术语“地理文化影像”。这也是为了提示一种与土地之上居住者的戏剧性篇章(drama)相关的影像类型,这同样也是王岩关于长江深映射实践的目的所在。这些土地的摄影影像同样也使我们的文化存在性以隐喻的方式得以形象化。
我们能看到一种业已形成的地理文化关联存在于母亲河(或者更为普遍来说“大地妈妈”)的隐秘语言中。地球母亲和大地妈妈正如一对孪生姐妹——其水翻涌、其土犁整——都被投入到人类成果和文明的服务工作之中。因此,当人们改造和改变环境并因此在地球留下印记之时,地理文化影像的目的便在于指认这些行为踪迹。
Y22 距长江源头2,100km
Y23 距长江源头2,200km
Y24 距长江源头2,300km
Y25 距长江源头2,400km
Y26 距长江源头2,500km
Y27 距长江源头2,600km
王岩的“母亲河”系列横跨长江的西端到东端。在这组照片中(每张照片拍摄之地距彼此100公里),人类存在的踪迹以地志学的路径点状标记于河道途径之处,并通过GPS加以整合。随着项目的推进,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行进,从自然到文化上,它也记录着转变:一种史诗般的叙事。从河流源头的冰原到人类文明及其遗迹,长江印记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铺设的历史和当代关联的路径。正如当今的其他大河一样,工业、垃圾、人类的居所、贸易、遗迹、文化的时间间隔全部在这些照片中印记着它们的存在。
王岩带着她的4x5相机,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穿越这片空间,将工业摄影影像融入地理文化的叙事当中。照相机架设的位置将所见之景象进行分类整理,以此拍摄这些具有戏剧性的照片。这些景象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工业景象和河流沿岸的日常生活。水对于这些大小工业至关重要。河流沿岸巨变之范围和规模也在这些照片中显而易见。
Y28 距长江源头2,700km
Y29 距长江源头2,800km
Y30 距长江源头2,900km
Y31 距长江源头3,000km
Y32 距长江源头3,100km
这些循着河迹的照片极力避免着有时将地景作为单一地点的简单想法。这些关于中国(或其他任何限定的领域)的影像集合不能缩减到一个地点。相反,王岩的许多照片意识到这一更为复杂的集合和轨迹。她这一从河流发源地至入海口的系列照片,并非意在累积地理意义上的土壤层次,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层别。这些富含当地地理文化趣味的照片累积成多样及不同的影像序列。
王岩并非关注于一个捕获的点,每张摄取的地点在等高线及内涵上于上一张照片上都有发展,并以此累加于下一张影像。从效果上讲,观者将此一张的视觉残像叠加于另一张之上,以此创造出多样的观看。这本摄影书的羊皮纸效应(palimpsest effect),是作者将它的项目置于“宏伟地图”模型框架之下,以及点到点摄影旅行计划的产物。
Y33 距长江源头3,200km
Y34 距长江源头3,300km
Y35 距长江源头3,400km
Y36 距长江源头3,500km
Y37 距长江源头3,600km
在这个定向的项目中,王岩沿着河流的旅行策略发展成史诗般的远行。同时她的这段旅途使我们回想起19世纪早期旅行摄影师们的英勇旅程,他们与自然搏斗,探寻并拍摄下远离欧洲的“荒蛮”、宝藏以及人们。这些早期的摄影先锋所到之处甚为辽远。欧洲摄影师,例如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和费利斯·比特(Felice Beato),都是早期到的亚洲旅行者。他们带着大画幅相机及操作这种相机的所需装备(如镜头、三脚架、化学药剂、玻璃板等)造访中国。这些19世纪的先锋探险者常将获取的关于这片土地及其居民的照片作为未来开发之用(例如西方殖民地的行政摄影师)。而与此不同的是,王岩的作品是为了将这些地方展示给值得之人看的。它们将这些河边的点作为模糊的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方来对待,并展示了彼时彼景。
Y38 距长江源头3,700km
在这些复杂的照片中,河流的路线成为一种向导,提供了路径、我们游视的方向以及观看的点。河流在此形象化为一出戏剧的非悲剧英雄,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生活活动的方向,以及河流沿岸不同地理文化状况的观察。河流的角色被这些影像所塑造,正如河流是塑造这些影像的强大力量。
通过沿着,以及跨越河流的新发展(这包括了著名的建造于2003年的三峡大坝工程),我们看到这些河流附近的环境,及其作为生存方式的资源。其他水电大坝的兴建、电力一代对河流的驯服、以及增长的人口对于航运的需求都在他们造成的转变中突为显见。拆除与建造在转变的修辞学中混合在一起。中国的转变,一如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被河流的变动影像所记录下来。当人口发展的时间提速及发展,这些被人类占据的地方的影像同样需要策略的调整。
Y39 距长江源头3,800km
Y40 距长江源头3,900km
Y41 距长江源头4,000km(胶片不小心装反了)
Y42 距长江源头4,100km(胶片不小心装反了)
摄影的实践及其视野成为我们新的乌托邦和异托帮的视觉隐喻。这些照片提供了所见或未所见知识的空间,以及观看微观及宏观维度转变和变化的方式。对于一条河流从源头到末端转变的隐喻化,提供了一条构想我们地理文化关系的路径,以及将我们的想象沉浸在我们自己安置自己的环境当中的方法。河流的源头显示出存在并非无本之源,文明社会的野心也非无根无据。
环境之议题及其基础不再仅仅是人类文明存在的隐喻化语境,也是当前人类生态学的基本问题。这条河流及其环境转变的故事是对当代生活的一次全球地理文化性的疑问。
Y43 距长江源头4,200km
Y44 距长江源头4,300km
Y45 距长江源头4,400km
Y46 距长江源头4,500km
Y47 距长江源头4,600km
Y48 距长江源头4,700km
Y49 距长江源头4,800km
Y50 距长江源头4,900km
Y51 距长江源头5,000km
Y52 距长江源头5,100km
Y53 距长江源头5,200km
Y54 距长江源头5,300km
Y55 距长江源头5,400km
Y56 距长江源头5,500km
Y57 距长江源头5,600km
Y58 距长江源头5,700km
Y59 距长江源头5,800km
Y60 距长江源头5,900km
Y61 距长江源头6,000km
Y62 距长江源头6,100km
Y63 距长江源头6,200km
Y点坐标的经纬度及海拔
与王岩的对谈
—————————
采访 / 章文
①
从学医到摄影,一做就是13年
章:我看到您之前读的是医学专业,做过麻醉师,之后为什么想到去做摄影方面的创作?
王:读医学基本上是我家人帮我做的决定,我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我一直喜欢摄影,读大学以后也开始自己练习创作。2005年我移居英国,就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我决定追逐那个从没想过要实现的梦想,做摄影师。当时应该是无知者无畏吧,这一做就已经十三年了。
章:移居英国后再回看中国或者长江,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或者说国外的这段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王:移居国外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巨大的。在国外可以看到中国在国外的形象,这个形象和我自己对中国的记忆和想象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不一样’才成为我想回国拍摄长江的出发点之一。2005年三峡工程在建。国内外很多摄影师聚焦长江,但焦点都在三峡。长江很长,中国也很复杂。所以我有了拍摄长江全长的想法。
章:《母亲河》这组作品和您的另一组作品《森林》,它们的拍摄方法或者说风格都有一种“理科生”式的严谨和理性,这是怎么来的?是否和之前学的医学专业有关?
王:我想,与其问’理性审美’从哪里来,倒不如问’为什么理性审美’,以及’理性审美’的效果是什么。在中国,我的作品经常被批评为’太理性、平淡,没有艺术性’。甚至有些人会说,我是用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并推论说我有’局外人’的嫌疑。从我本人来讲,理性审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把艺术家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强加给观众。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审视,观众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结论。’理性’跟这两个项目要做的事情也有关。比如,《母亲河》是想通过对长江景观的写实性描述,对’母亲河’光辉形象进行补充。
龙眼树林地,大学城,2013年,《森林》系列
②
这些照片以描述和观察为主,不以歌颂为目的
章:这组作品持续拍摄了4年时间,这4年里您是一直沿着长江进行拍摄的吗?
王:这四年里我一直在江边转悠。我先分区域考察,去了三峡,江边的大城市和小村庄,江源,江尾,藏区。这个过程是我询问长江在我的项目里到底是什么的过程。到了2003年初,我知道我想做的其实是对’母亲河’这个文化神话进行挑战。
这个神话的摄影形象有地域优先的特性:比如大部分图片都在三峡附近。它也有歌颂和美化为主的特性:你只要在百度里搜长江的图片就可以看得一目了然。所以我决定用等距离拍摄的方式,刻意忽略母亲河地域优先的特点。我也决定拍摄安静的,关于极为普通的人和事的照片。这些照片以描述和观察为主,不以歌颂为目的。
章:每100公里拍一张照片,而且尽量不带情感和观点,能谈谈您这么做的想法吗?
王: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其实已经回答过了(笑)。补充一点,图片不可能没表情的,就是板着的脸也算是一种表情。但如果大家只习惯了笑脸,那么其他的就不是表情了。
章:这些照片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而成,细节丰富,甚至有一种地质学的研究价值,让我想到某些通过摄影来考察的地理学家或植物学家,例如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等。不知道您是否想通过摄影来达成摄影之外的一些设想,或者说您怎么把握摄影这一手段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王:大画幅相机很细节地记录了地理和地质现象。而大部分这些现象都有人的活动痕迹。我感兴趣的是用这些细节和痕迹来安静的述说关于母亲河的另一个故事。
Joseph Rock,1922
③
照片最后的编辑不是对项目的忠实汇报
章:我很好奇作品里那两张空白的照片,下面标注着“未能到达”。能说说这两张照片的故事吗?
王:想知道这两张照片的故事,最好的方式是看我的《母亲河》画册,去年十月份由德国出版商Hatje Cantz出版。画册里有一篇5000字的日记,写的就是我怎么没有能够到达Y16的过程。简单地讲,当时的路况、季节、还有我们找路的经验使我没有能力到达Y15和Y16。这样的情况我一直知道可能会发生,但从没有想过该怎么处理。当时我被藏狗咬伤,必须要去巴塘县打狂犬疫苗。我也意识到,找点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失败。所以我决定放弃找点,而看看有了空白图片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
章:还有两张照片是因为胶片装错了而变得不正常,也照样被保留了下来。整趟创作旅程从用Google定位开始,到最后走完全程拍完照片,其实重点在于这一行为过程而非照片对吗?
王:其实《母亲河》本来就是有行为和过程艺术的性质,空白和’错误’的图片只是提醒大家一下。我在很多点都装反了图片,但只决定在最后的画册编辑里用两张。最后的编辑是我对整个项目的理解、反思和重构建,而并非对项目的忠实汇报。没有忠实汇报。
④
在眼睛看不到母亲河的情况下,我用身体去触摸它
章:我还想谈谈您的另一组关于长江的作品《原》,是一组行为作品,能谈谈这组作品和《母亲河》的关系吗?
王:《原》应该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对长江的文化亲密性和想象性。一开始回中国拍照,我也在不由自主地寻找那个很纯净、壮观、完美的长江。但我发现江边的景象并非如此。于是我打算去长江源寻找母亲河。在眼睛看不到母亲河的情况下,我想用身体去触摸它。所以我创作了《原》,从手握长江石开始,到用裸露的双手在五千三百米海拔的地方直接触摸冰冻的长江。我用身体找到了母亲河。但我也知道,长江源那个洁净的景象,几乎只能从照片里才能完美的构建出来。
《原》,2011,王岩
从《原》开始,我还创作了《岩》,在玉树手工刻了127块石头,放在破碎的工业风景中。然后我还创作了《泳》,就是到长江里游泳。通过这些行为艺术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创作的反思,我终于得出了’母亲河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的重要体现就是那些完美的,赞美性的,有代表性的地点的照片’。比如说,十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从这个结论开始,我才想到用平均距离分段的方式来拍摄长江,对’母亲河’既定的形象进行一个补充。
《岩》视频截图,2012,王岩
《泳》视频截图,2012,王岩
章:看到您的自我简介里写到“对当代社会对自然的争议定义以及景观摄影如何揭示物理景观表面背后隐藏的复杂性感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用摄影或艺术探讨此类的问题?您觉得现在的进展如何?
王:我来英国之后开始注意到英国后工业景观的特点。很多原先的工业场地,工厂,矿山等,现在都有了新的,不一样的生命状态。这让我反思中国的工业化景观。从那时开始,我的作品一直都跟人、自然、人造或半自然景观有关系。一转眼十三年就过去了。这也是个从不自知到自知的过程。我想,我的艺术探索和创作生涯应该是刚刚度过童年和青春期。我希望自己还有很长的路可以去走、去玩。
章:下一个创作计划是否也是关于此议题?
王:下一个创作应该也和这样的主题有关。但是我今年并不想定专题。刚刚完成两个长期的大项目,我现在想回到原点。今年打算’漫无目的’地玩一下,四处聊聊天,考察考察再说。
编辑 / 章文
《母亲河》画册,Hatje Cantz出版,2018
极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选国内外优秀摄影师们关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极光视觉将要推出的“江河影像•个人记忆”影像征集与资助计划,激发和资助年轻摄影师关注身边的“江河”。如果你也有关于江河的影像作品,欢迎投稿!(请把作品图和文字发送到邮箱:914127901@qq.com,并附上联系方式。)
摄影师简介
王岩博士(Yan Wang Preston)是一位英籍华裔摄影艺术家。自2005年弃医从艺以来,她专攻景观摄影,专注于用摄影作为工具来探讨景观背后掩藏的各种社会问题。迄今为止,她已完成的长期专题包括“母亲河” (2010-2014)和“森林” (2010-2017)。为了“母亲河”,王岩将全长6211公里的长江从头到尾以100公里的等份间距进行拍摄。为了“森林”,王岩花费八年时间跟踪观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拍摄从各地移植到城市的成年大树。
王岩的作品已多次获得重要国际奖项。“森林”专题在2017年获得Syngenta国际摄影比赛第一名,在2013年获得美国CENTER摄影奖“策展人选择奖”第三名。“母亲河”在2016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资生堂大奖,在2014年获得英国FORMAT国际专家看片会“专家选择奖”。“母亲河”曾多次被提名参加Prix Pictet大奖角逐,以及Deutsche Borse大奖评选。
王岩的作品在多个重要场馆进行过展出。其中,个人展览场馆包括: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2015);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5);武汉美术馆(2015);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2015);连州摄影节(2015);爱尔兰国家摄影美术馆(2017);英国“印象”画廊(2017);英国 “Side” 画廊(2019)。重要群展场馆包括:“我们的幸福生活”,加拿大国家建筑中心(2019);迪拜摄影展(2016);英国伦敦萨姆赛特皇宫(2017);中国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6),美国CENTER摄影节(2013);荷兰Noorderlichat摄影节(2012)。
王岩的个人专著画册《森林》和《母亲河》在2018年由德国艺术出版商Hatje Cantz出版。她的作品由中国武汉美术馆、Swatch、Syngenta以及世界各地的个人收藏。她在2018年从英国普利摩斯大学获得摄影博士学位。
个人主页:http://www.yanwangpreston.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