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k
- +1
冒犯他人是一定的
原创 吴主任 吴主任

苏格拉底说,想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你必须“认清你自己”;尼采写道,生而为人的任务就是“成为你自己”。
波伏瓦提出了她的哲学反驳:如果成为你自己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那些你本该成为的角色上是个失败者——一个失败的妻子、丈夫、爱人,抑或是父亲、母亲,那该怎么办呢?如果成为你自己会让你成为众矢之的,被嘲讽、怨恨、羞辱,那该怎么办呢?
当遇到会挑战世俗观念的选择时,要怎么选?做真实的自己还是成为大众道德所要求的人?
成为我自己,就要冒犯他人。
可人活在世间法中,就是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即是连接,也是一道又一道“成为自己”的锁。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被身边的关系塑造的“我”。
我自己,已然已经不再是我自己,是在于他者发生关系时他者对我的塑造。关系越多,我就离自己越远。
那到底怎么选呢?或者不选,怎么获得平衡呢?
以上是我们直播间老朋友的一个问题。所以你看,别看我直播卖书就只会让大伙“买买买”,常年在直播间买书的思考水平都已经这么高了。
言归正传。能否让人满意我不确定,但现成的答案是有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菲特关于内部记分卡的表述:
我感觉自己正在仰看绘制西斯廷教堂里的穹顶。我喜欢人们说:“看,画得真好。”但这是我的画,当有人说:“嗨,蓝色太多了。你为啥不多用些红色?”那么再见,这是我的画。我并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这幅画。绘画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这是绘画最伟大的一点。
按“内部记分卡”行动还是按“外部记分卡”行动,是人和人最大的区则,如果你能按内部记分卡行动,那将对你的人生大有帮助。你是愿意做世界上最伟大的情人,却被他人认为是世界上最恶毒的情人?或者反之,你愿意做世界上最恶毒的情人,却被世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人?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投资上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世人不能观察到你的业绩,你是愿意被他们看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实际上却有最糟糕的业绩,还是被他们认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投资者,实际上业绩却是最好的?
我认为在子女教育方面,当孩子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强调什么,孩子们就学到什么。如果父母只在意外部世界对你的看法,忽视你发自内心的行为,那你会无助地倒向“外部记分卡”。好在我的父亲100%坚持“内部记分卡”。他是一个真正的特立独行的人。他不是刻意显得与众不同,而是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想法。父亲告诉我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从未见过别的像他这样的人。
除了巴菲特的现成答案,还有阿德勒的。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稍微深入理解人与各种关系的连接。
想象两种情况,第一整个地球就你一个人,第二游轮沉没你被冲刷到一个荒岛。(正如电影《荒岛求生》)为什么后者活下去的概率更高?我们会说因为还存在希望。那期盼的又是什么,是其他人类。当然了,假如地球只剩下马斯克一个人,也许他会坚强地活下来寻找外星人——你看也是需要“其他人”。
这个思想实验还算比较容易有切身体会。人类生来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彻底独活。即便是真选择一个人归隐山林的极端案例,最终能坚持的没几个,坚持下来的人其精神状态也非常可疑。
人的一切是非道德观念的前提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人存在。其实也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烦恼。我们通过他人来定位自己,并且人与群体的连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任何人做什么(包括什么也不做),都在一个动态波动的人类关系网络里产生影响。
人做不到彻底与社会断连。哪怕选择归隐山林一个人活在大自然,他大脑里的知识文化构成、观念、逻辑和感知反馈等等都脱离不了此前的经验,也就是在关系中获得的所有。因此哪怕地球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在他/她活着的每一秒都不是一个人活着,依然“活在人群中”。
所以,关系是断不了的,每个人都是关系的总和。并且,自我本身、所有他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时刻处于动态变化。每一个人都在变,意味着一切关系都会变,意味着自我与他者相互之间的预期和看法也会改变。
比如说,朱重八变成了朱元璋,他眼里的世界和世界眼里的他,老朱的自我与过去与他者的关系早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我们假设一下历史,朱重八当年失败了(再假设居然奇迹般活下来),他的自我和他所感知到的与他者的关系显然又是另一种状态。
所谓的“做自己”可能“冒犯别人”,不是可能,这是一定的。因为你“不做自己”也会冒犯别人。李世民不杀兄弟,冒犯的就是押注他身上的利益集团。当然此处用冒犯是严重不准确的,这是你死我亡的抉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需要在权力的困境之中做生死抉择。极端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关系之下,既然怎么做都会让一些人不舒服,那么事情反而好办,不妨参考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原则,我做我的,你高兴不高兴,我不知道。可以知道,尽量不想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跟我没关系,因为那不是我的课题。
不过,这里有个需要探讨的前置条件,“成为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是否至少有个大致的方向?比如就有哲学家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自由,是在认知、道德、审美上追求真善美。
尽管我自己愿意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但是很遗憾,我并不认为这是“成为自己”的标准。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也就是在追求“成为自己”的道路上,如果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惩罚;如果挑战世俗观念,可能会被孤立;如果害怕冒犯他人,那只能委屈自己了。
如果你成为梵高,就注定了活着的时候无法被理解。
当我们认清了人与关系的现实,就需要自己做出选择。这听起来很悲观,似乎“成为自己”遇到的阻力巨大无比。我倒觉得这是一种狭隘的预设的想象。长远看,“成为自己”更可能帮助改善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比如,当你非常渺小的时候,你不用去公开挑战世俗观念,可以有更聪明的办法,比如离开这些关系。离不开呢,也可以有消极的办法应对,至少你内心里的坚守是谁也无法剥夺的。
又比如,每个人都希望跟值得信任的正直的人打交道,那么如果你知道自己是个值得信任的正直的人,你就绝不应该担心所谓的冒犯或者误解的(爱咋想咋想吧)那些觉得被冒犯和误解的人就会在你身边消失,你会等到真正懂你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最终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你大致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人生。
原标题:《冒犯他人是一定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巴基斯坦被断水
- 外交部回应美称中美仍在谈判
- 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召开

- 华宝证券:去年股票ETF规模增长近100%,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活水
- 美股开盘:道指开盘跌0.1%,标普500涨0.1%,纳指涨0.1%

- 中国的一部传统儿童启蒙读物,第一句是“人之初”
- 上海的一所985高等学府,是中国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