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秦德君:人民城市建设要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共富”

秦德君
2024-11-08 09:2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澎湃新闻,发起“人民城市·5周年/笔谈”专栏,从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群发展、青年与城市等多个角度,讨论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城市建设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包含了丰富的时代性内容。从实践操作看,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可围绕两个重点方面推进:“人民城市人民建”方面,要围绕“共建”“共治”,更好凸显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法理地位;“人民城市为人民”方面,要突出“共享”“共富”,更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深化“人民城市人民建”实践,要进一步以实现“共建”“共治”为目标,围绕维护好人民的法理主体地位,突出重点,探索体现人民性的城市创新模式。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这是新发展阶段人民城市建设的革命性升级,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之举。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用市民民主参与治理的程度,来检验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层级。建设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立足全球城市体系的发展态势,围绕驾驭“城市有序复杂性”融汇民智,开辟制度性开放空间,为“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窗口,推进以“共建”“共治”为主线的城市组织结构变革。拓展市民参与城市民主实践的渠道,如建立重大项目、重大投资、重点开发以及事关广大市民利益的地铁、公交、商圈等规划、预算、实施方案的基层征询程序,更多倾听市民意见建议;同时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推进“人民建议”征集的落实转化,探索出台鼓励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组织体系变革的激励机制。

探索“管理+服务+运营+数字化”基层治理融合模式。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APP+行政引导”等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能级;深化体制和模式创新,探索将城市空间、公共资源、公共项目整合为“大物业”方式,提升超大型城市治理专业化水准和社会化程度。在优化服务于民方面,在“一网统办”“一网统管”体系中嵌入市民-物业-社区参与智能系统,放大基层治理的效能产出。

深化“人民城市为人民”实践,要进一步以实现“共享”“共富”为目标,立足城市发展的价值方位,抓住大的环节,把“五个人人”落到治理实处。

城市公共空间要进一步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增量配置,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开放。按照“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要求,在推进零星旧改、旧住房套改、城中村“两旧一村”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城市公共空间配置,通过“道路+”“公园+”“生活圈+”等新型块面建设,推进更多开放性绿地、广场、口袋公园、城市艺术空间的形成,提升公共空间的服务和创新功能。

城市公共服务要进一步扩大供给,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层级。我国在“十一五”就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近年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但总体上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上海要在已有基础上形成体系化、细化到各个环节的新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进公共福利,实现人居、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普惠性提升;同时确保公共服务产品的公益性,如公立学校、医院、地铁、公交等是典型的公共服务产品,不能简单以投资回报作为营运考量;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区、城-乡、区-镇(街道)之间资源合理配置规制,实现公共服务联动性增量。

城市公共财政要进一步向增进民生福祉转型,凸显共同富裕的民生职能。民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转型,把更多资金投放普惠性民生领域,解决好存量问题,同时加大就业扶持,加大养老设施扩大、社区设施更新、生活区域路网完善、公交线路车次增设以及街道街坊连续界面的人性化形态完善等方面的资金投放,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条件。

城市公共管理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职能观、绩效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关于“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要求,在公共管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简化行政环节,推行扁平化管理和制度型开放,率先形成超大型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各项改革、发展、创新、政策、举措的立足点都应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为人们带来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实际成效来评估,更好彰显城市的人民性品质。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海报设计:周寰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