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轻人挤爆3.5分小馆子,高分餐厅怎么不香了?|有数
图片由AI生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出门在外不知道吃什么,于是从点评软件的推荐里精挑细选了一家高分餐厅,甚至为它排了队,吃完以后却疑惑:为什么高分餐厅的味道反而不如低分餐厅?甚至不知道该怀疑餐厅、自己、还是打分的人。
毕竟,这个年代不愁没有好吃的,只愁如何百里挑一、如何不踩雷。美团、大众点评等消费点评软件的诞生和走红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问题:消费者可以多维度地给商户打分、写评价和写笔记,海量的评价最终折合为一个分数(或称星级),理论上足够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只是,当选饭店只看点评软件、吃饭只去高分餐厅成为习惯,许多人发现,踩雷的几率反而越来越大,点评软件的高分好像不再靠谱了。我们从知乎的有关问答及评论中也发现,71% 的人认为点评软件的评分不可靠,其中不乏资深用户和餐饮业从业者。
对3.5分餐厅赞不绝口,却对4.5分餐厅骂不绝口
今年 1 月,对高分餐厅的不信任逐渐从个体的经验和感受,演化成“年轻人报复性挤爆 3.5 分餐厅”的社会性话题,并冲上热搜。
“高分陷阱”意味着评分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偏差:某些口味平庸甚至难吃的餐饮盘踞高分区,味道好的反而被挤进低分,扣上了“难吃”的帽子。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评价我们发现,4.5 分及以上的高分餐厅,差评占比接近 90%;3.0-3.5 分的餐厅也以消极评论为主;评分一般的 3.5-4.2 分餐厅反而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好评。
但讨论中有不少商家指出,3.5 分只是平台上餐厅评分的普通水平,不算低分。毕竟,消费者在打分时可以从“0.5 星”至“5 星”的范围内进行选择,4.5 是“很棒”,5 是“超预期”。
实际上,消费者们在点评软件上能看到的绝大多数餐厅,分数都在 3.0 以上,还有少量餐厅的评分并没有被展示出来。因此,当 4.5 以上的高分屡见不鲜,3 以下的低分不见踪影,餐饮评分变得“通货膨胀”,3-3.5 分餐厅也就成了事实上的低分餐厅。
小红书用户“天空变成蔚蓝色blue”表示“特别喜欢或者吃的很开心舒服的店会是 5 分;味道不错、推荐的是 4.5 分;味道不惊艳无功无过但也不能说难吃的店是 4 分;3.5 分算难吃;3 分是要狠狠避雷。”
餐厅、平台、食客,谁在“说谎”?
为什么高分餐厅反倒成了被嫌弃的对象?从网络上的讨论来看,“造假”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汇,许多人认为餐厅会通过刷单、刷好评、找美食大 V 推广等方式影响店铺评分。
然而,消费者口中的“造假”,对于利益相关的店铺和平台来说却可能言过其实,只是常规的运营手段而已。
在平台上,餐厅的分数越高,越可能被消费者看见。为了获得高分,餐厅或第三方公司常常会邀请大 V 到店体验后发布好评,这套流程在数年以前就屡见不鲜。平台会员的等级越高,权重越高,点评对评分的影响也越大。在这一机制下,好评所需的成本往往与大 V 的等级挂钩,等级越高,佣金也越高,V8 会员一条好评的价格甚至可以达到 249 元。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商家选择了更加快速且一劳永逸的提分方式——找代运营。
我们添加了淘宝中销量排名前十的代运营商家,询问其提高店铺评分的相关服务,发现从经营状况诊断、店铺页面优化,到评分提升、评论管理、数据复盘等,代运营店铺几乎将提升店铺分数、排序的相关工作全部承包,商家只需等待几个月,便可看到自己的店铺跻身高分区,进入地区的餐饮榜单前列。
商家想在评分和评价上“整活”,点评平台也能从中收获影响力和生意。但如果消费者受伤,则可能损害点评平台的公信力。夹在中间的点评平台,不能不有所作为。
在某点评软件的规则说明里,平台会通过算法和人工审核保护真实评价,并抵制炒作和诱导好评、恶意差评的行为。例如,某点评软件今年 4 月的评价治理公告中,某家餐厅利益诱导好评,被处罚扣除诚信分,限定时间内隐藏店铺星级;一位参与炒作给商家写评价的用户被处罚:降级、限定时间内禁发内容、撤销 vip、禁止申请免费试等活动。
但猫鼠游戏之下,总有人会被误伤。第一财经的一篇报道里曾提到,一位点评平台大 V 只在朋友的理发店“白嫖了两次”,但第二条评论就“被折叠了,点进店里看不到”,她猜测是因为两次去间隔时间不久,所以被判定成了刷单。网络社区上也有用户吐槽自己的真实差评被删,打电话解决依然无果。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大V刷单、代运营等快速提分的渠道相比,用赠品换好评是一种更为稳妥的提分方式,不仅成本低,更重要的是此类评价完全由到店消费的真实用户作出,不易被平台识别为“虚假评价”,因此能帮助商家规避处罚风险。
越来越多人都有了这样的经历——点餐时店员会亲切地提醒顾客,如果完成打卡、收藏或写好评就可以送赠品。在外用餐经验丰富的消费者,甚至已经学会了主动写好评,并向店员索要小食赠品。
我们从有效样本量 151 份的问卷结果中发现,为了获得五星好评,大部分餐厅倾向于赠送 20 元以下的餐品,其中冰粉、冰淇淋和酸奶的出现频率最高。
为了获得免费的赠品,评价的真实性已不再重要,“东西不好吃可以夸摆盘好看,摆盘也不行可以夸它热量低”。甚至如今,一些疑似用 AI 写的评论也开始“污染”评论区了。
在抱怨虚假评价迷人眼的同时,许多普通消费者,也终究成为了给店铺刷高分的景观制造者。
图源网络
“苍蝇馆子”,一定好吃吗?
知名导演陈晓卿在《圆桌派》中分享美食经验时提到,他的美食顾问推荐的餐厅,评分基本上在 3.5 与 4 分之间。
有人将其奉为美食指南,开始勇闯 3.5 分餐厅,但打卡众多“苍蝇馆子”“本地人才知道”等标签的低分或“普分”餐厅后发现,真正好吃的也只是一部分。有些餐厅或许口味不错,环境和服务却让人劝退。与此对应,一些网红餐厅虽然口味平平,但环境好、服务好、能拍出好看的照片,也能收获高分。
可见,无论是对于高分餐厅还是普通餐厅,多数人的体验是“又爱又恨”。选择什么餐厅才合适,不能简单依据一个分数决定,与何人吃、因何原因而聚,都会成为影响体验的条件。
就好像,你想在商场的餐厅里吃到有锅气的食物,可一些商场根本就不允许明火。
美食种草,现在要反着来?
面对真假难辨的评价,消费者不一定知道背后的规则体系和算法制度,但也渐渐掌握了“反向”使用点评软件的一系列技巧。
网络上一个常见说法是:老店更容易低分,但老店的踩雷几率也更低。这或许是因为一些老店的口味并不逊色于新店,但对点评软件上的运营还不够重视。
我们以珠海市为例,收集了 2182 家店铺的信息,发现10 年以上的老店虽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理论上应该有稳定的客源和稳定出品的美食,评分却多在 4.0 分以下,高分店铺寥寥无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 年以内的新店不仅在各个分数段分布均匀,4.7 分以上的超高分也不少。
此外,差评也是判断餐厅口味的重要依据。有网友说:“好评不一定是真的,但差评一定是。”有人建议选店“低分餐厅先看差评,如果骂了一堆都没说难吃,那就只是环境或服务差,直接冲就好!”
也有人表示,点评软件里宣泄情绪的评价反而会让人“反向种草”这家餐厅,但看到格式工整、表情丰富、用词浮夸的评价,就不会喜欢。
评分体系在诞生之初,本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决策,而现在,当大家开始反向看差评,努力在如云的好评中找到属于美味的“痕迹”,这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评分的初衷?随着越来越多的好评被生产出来,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去的那一家餐厅?
作者 | 甘嘉颖 曾泽龙 李承烨 鄢子怡 吴思婷 何琦
指导老师 | 黄雅兰 刘倩
编辑 |张铃媛
封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一条评论几百块 ,在大众点评做大V真这么好赚?
[2]南方周末,《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消费者评价机制为何失效?》
[3]澎湃新闻,《高分餐厅不香了?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原因是》
[4]澎湃新闻,《大众点评刷评价灰色利益链:8千元刷进商圈前五,大V当写手》
[5]深燃,《大众点评变味了?》
[6]数字生命卡兹克,《写好评得返现,AI正在这个场景里“大杀特杀”》
[7]新华网,《大众点评打击诱导好评,坚决抵制虚假评价及黑色产业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