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油罐艺术日,以展览和表演呈现年轻艺术图景
11月是上海的艺术周,是全球艺术的上海时间。11月6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推出“油罐艺术日”活动,为公众呈现三个展览:群展“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英国绘画艺术家个展“伊西·伍德:我今天吃什么”和美国雕塑家个展“帕特里夏·艾尔斯:未得回应的遗迹”。艺术日当天,油罐艺术中心还呈现艺术家童文敏的现场行为表演,即兴合作社的音乐表演等。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是一个关于出生在19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展,集中了生活在中国的35位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表示,该群展虽然冠以“80后”的名义,却是一个与我们当下生活迫切相关的文化叙事,一方面,呈现了全球化条件下,当下中国社会与全球化情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复杂与多元的叙事表象之下,唤起我们对于未来的勇气。
油罐艺术中心,“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展览现场
油罐艺术中心,“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展览现场
在展览的一层,观众可以看到不少关于个人身份以及形象的作品,包括夏禹的《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关小的雕塑,李明关于身体的影像等,以此编织出当下普遍的社会情绪。
而在二层展厅的作品,则是讲述了当下如送外卖、自拍、电子时代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并以此讨论了社会的未来。其中,艺术家何翔宇呈现了一系列香烟、咖啡、能量饮料等日常品,而艺术家马秋莎的《海上窗》延续了她2023年开始的项目“琉璃厂东街52号”。她将收集于世界各地拍卖场、线上平台以及古董店里的瓷器、明信片、镜子等杂货,都汇聚于一个移动的橱窗内,而在被腐蚀的镜面上隐约可以看到艺术家本人的肖像。
李明《缝跟缝有关的些记忆》
马秋莎《海上窗》
油罐艺术中心的第二个展览是英国艺术家伊西·伍德(Issy Wood)的个展“我今天吃什么”,在空旷的展厅中,以一字排开的展陈方式,呈现艺术家的小尺幅作品,揭示伍德的创作方式和内心世界。
伊西·伍德避开了传统的素描和草稿,而是通过每日创作这些更为私密的小幅作品进行练习。每一幅小画都是艺术家生活和思想的片段,仿佛是她的日记、互联网搜索记录,甚至是她日常饮食的缩影,如她向公众呈现了平时吃的鸡蛋、三明治、水果、麦片等。在她看来,这些小作品承载着更加个人化的情感与思考。
伊西·伍德个展“我今天吃什么”展览现场
伊西·伍德作品
另外,第三个展览是美国雕塑家帕特里夏·艾尔斯的“未得回应的遗迹”。帕特里夏·艾尔斯来自纽约,她曾经学的是时装设计,后来因为不希望创作受到身体的限制而转行做雕塑家。其雕塑作品所用到的材料包括有膏油、橡胶、圣餐酒、蜡、油漆、油墨、染料、鞋靴抛光剂、木材等,这是被艺术家本人称之为“垃圾”的东西。制作完成后,她用屠夫钩把雕塑吊挂起来。艾尔斯所说,材料代表了她想要表达的东西。“据说膏油可以 ‘驱鬼’。它既是一种象征性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习俗。圣酒代表救赎。垃圾则与污染有关。我的雕塑作品被捆绑、比例扭曲,肮脏又隐含着暴力,蕴含的是受压迫的身体所产生的外显的心理影响。”
帕特里夏·艾尔斯个展现场
帕特里夏·艾尔斯作品
此次展览也是艾尔斯第一次在中国展出自己的作品,对于油罐的空间和自己作品的对比与呼应,她说,“把我的抽象雕塑作品放置在一个废弃金属圆柱形油罐中,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的作品——我的雕塑作品畸形、脆弱的形态与坚硬、工业化、结实的油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艺术日当天,油罐艺术中心还呈现艺术家童文敏的现场行为表演,以及即兴合作社的音乐表演以及酒会派对。其中,艺术家童文敏进行的行为表演《山水-河流》,以自己的身体呼应山水、河流。童文敏说,“这是一个通过现场沟通交流的艺术方式。观众和我都是这个场域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童文敏《山水-河流》
即兴合作社在油罐
而“即兴合作社”由安雨和APF联合策划发起,已在上海和阿那亚举行了七场演出。此次结合油罐艺术日的契机,即兴合作社将与艺术家比尔·奥维拉的作品融合,在油罐艺术空间内打破艺术作品与表演之间的界限。此外,油罐艺术中心还艺术日现场与荔枝FM共同打造“油罐X荔枝电台直播间”,邀请现场的众多艺术家、策展人与现场嘉宾一起,聊聊艺术、城市、时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