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立冬|万物冬藏,尽收锋芒
(点击下图开启2024立冬)
甲辰年 / 拾玖 立冬
2024年11月7日 - 2024年11月21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节气
冬
之
始
11月7日立冬,这是象征冬季来临的节气,冬之始也。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立冬时节,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和“地始冻”很好理解,“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指大鸟,“蜃”为大蛤,它是说立冬后,大鸟几乎销声匿迹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大鸟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当然,雉与蜃并不这么认为。
立冬是什么?
立冬就是由水到冰,由三点(氵)到两点(冫),让世间简单一点。
按照《礼记》的描述:“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显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气,人们对其怀有格外的礼敬之心。天子需要前呼后拥地恭迎每个季节的来临,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可见,在古人眼中,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入境的。冬,自北而来。“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祷祭于公社,毕,飨先祖。劳农夫以休息之。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劲。”立冬时,皇帝要谦卑地礼天敬地。
此时的季节版图上,冬已占据约611万平方公里,确实担得起立冬之名,不像立春、立夏、立秋那样徒有虚名。
其实,还没到立冬节气,便有了已入冬的“先驱”城市。过了秋分,南北之间各地在气温方面的“共同语言”便越来越少了。立冬时节,温度的南北差异,就像一位南方网友的留言:“我在南方露着腰,你在北方披着貂。”顺便说一句,最好别露腰,也别穿貂。前半句不太文明,后半句不太生态文明。
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区而言,确实是立冬时节入冬。虽然古人并无量化的气温标准,但以水始冰、地始冻作为冬季来临的标识,是比现代“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更好的标准。
寒衣节
古时候,立冬算是一个更换冬装的“寒衣节”,有的皇帝会在立冬日“赐袄”“赐帽”。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
根据明、清时期岁时习俗的记载,一进农历十月,京城里家家户户必“添火”。“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撤火。”与现在北京的供暖期时长相近,但开始“添火”的时间总体上比现在要早,与清代气候相对寒冷有关。添火日就是所谓的“寒衣节”。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更为详细地描述道:“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识其姓字行辈,如寄家书然。家家修具,夜奠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也就意味着当初冬降临,人们开始享受煤火带来的温暖之际,也要同时给逝去的亲人“捎去”几件保暖的新衣裳。
解决温,还要解决饱,这也是一个畅快“补冬”的时节,正所谓“立冬补嘴空”。刚辛苦地忙活完一年的农事,确实该好好地以吃犒赏一下自己,但很多人又开始琢磨来年的丰歉了。
很多南方的朋友特别羡慕北方的暖气,因为隆冬时候,南方的室内与户外几乎一样冷。按照南方网友的说法:“北方的冷,是干冷,那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湿冷,那是魔法攻击。夜里躺在床上,取暖基本靠抖!”
在北方,立冬时节除了供暖之外,就是忙着储菜、腌菜。在农村,大白菜可以在地窖里安歇。在城市里,一棵一棵的大白菜,裹上报纸,只能码放在墙根下、窗台上、楼道里,冬天的楼道里散发着白菜的味道。
小时候,我学着积酸菜,盐和水没弄好,菜就烂了。少了这一缸酸菜,对于这一家人来说,可能是重大损失,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自古以来,北方的储冬菜都是立冬前后的一道人文“风景”。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之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立冬谚语“产量”多
以前,我在读与天气、气候、农事相关的节气谚语时发现,立冬的谚语极多。起初有些不解,“猫冬”的时节,本是刚刚忙完暂时不需要操心农事的时候。但人们往往就是在此时“卜岁”“问苗”,着眼来年。并且,把立冬的天气作为一个“初始值”,以判定后续天气气候的特征。
立冬晴,好收成。
立冬落,一冬渴。
立冬晴,一冬凌。
立冬暖,今冬暖。
立冬打雷三趟雪。
立冬雪花飞,一冬烂泥堆。
立冬雷隆隆,立春雨濠濠。
立冬有雨地早封,明年一定好收成。
立冬无雨一冬净,立冬有雨邋遢年。
(江南)立冬打了霜,夏至干长江。
立冬不凉数九冷,数九不冷倒春寒。
立冬晴过寒,弗要橱柴积(见《农政全书》,立冬日晴,主来年旱)。
以风鸣冬
“年年岁岁夏相似,岁岁年年冬不同”,立冬之后,由北到南,气温梯度明显加大。立冬时,南方还时常有天气和暖的“(农历)十月小阳春”,北方已进入“以风鸣冬”的寒冷时节。
古人认为,此时的朔风,乃是“正气”。所谓的“四正之风”:“春气温,其风温以和,喜风也。夏气盛,其风飙以怒,怒风也。秋气劲,其风清以凄,清风也。冬气实,其风惨以烈,固风也。”也就是说,什么季节理当刮什么样的风。
当然,古人以感性的方式描述风的特质。其中最恰切的是所谓的“固风”。冬季气温低,气压高,空气密度大,因此人们感觉“冬气实”,感觉风更硬。但从风力的气象观测而言,春季风最大,冬季次之,然后是夏季,秋季的风最小。
春天的风最容易发怒,或许它催生万物的“一团和气”,使人们并未过多在意它的坏脾气。夏季,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盛行,给人留下了风时常发飙的负面印象。但那只是短暂的瞬时风速,若以平均风速来考量,夏季的风比春季的风温柔许多。秋季的风最小,但一提起“秋风乍起”,人们便有了草枯叶落的画面感,谓之凄清。所谓“以风鸣冬”,是冬季与秋季的比对。立冬时节的平均风速,确实是由秋陡然增强,并且是整个秋冬季节的峰值。
秋冬交替,雨在减少,而“雨”字头的很多天气现象在增加,例如,霜、雾、霾等。近45%的雾霾天气发生于冬季,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季节。
由于雾霾天气的盛行,制造大风降温的冷空气,由于具有吹散雾霾的功力,在大家的心目中,渐渐演变为“正面人物”。当雾霾肆虐时,人们是多么期盼冷空气光临,让我们喝一喝清冽的西北风啊!
苏州园林里的立冬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倏忽秋又尽,见寒气,含藏收蕴,飒爽的凉风为冬三月的第一个节气启幕。世间万物于初冬的銮铃中肃立,那些喧阗了一整个秋日的“园林客卿”,从簌簌的叶到娟媚的花,都好整以暇地收拾起绚烂的色彩,预备还归天地一个朴质澄澈。
之后是一寸一寸的寒风渐透,一树一树的枯谢低垂,再下一点雪,便是园林里久候将归、冷霜醒骨的冬天了。
当秋天已然成为故事,而冬日变为风景之时,水开始冻结,却未成坚冰;大地凝结寒气,却还未龟裂;这正是秋冬之交时的独特之景。
漫长的寒冬即将到来,天地万物都以沉寂的状态进入休养生息,在轮回中等待下一次的春回大地。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原标题:《今日立冬|万物冬藏,尽收锋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