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文江倪受彬黄瑞成朱生坚谈“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梦想不可能的梦想
“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
“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英文原版由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十七种。丛书中文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引进版权,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黄瑞成教授组织团队翻译,共分两辑,目前推出第一辑的七种。
2024年8月23日,“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读书会在思南书局举办,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文江教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倪受彬教授、丛书中文版主编黄瑞成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朱生坚副研究员分享他们的观点。读书会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易洋主持。
易洋: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狄奥尼索斯被扮演成“蓝色酒神”,引发热议;在闭幕式上,我们又听到了《阿波罗颂》的钢琴演奏。法国人在如此重要的国际赛事上,先后用这两种古希腊神话元素,来作为开幕和闭幕对照呼应,肯定有他们的考量。作为异国的观众,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感和思考;但无论我们作何解读,都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古希腊神话依旧影响甚至参与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基于此,我们带着“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来到上海,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解读和各位读者的参与,深挖这套书的价值和意义。
张文江:感谢重庆大学黄瑞成教授组织,并且和各位译者共同努力,初步完成了这套“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为什么说初步?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丛书分为两辑,第一辑八册,重点是“诸神”;第二辑九册,重点是“英雄”。两辑之间,彼此有联系。目前出版的是第一辑,第二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第二,第一辑八册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两册——《宙斯》和《赫尔墨斯》没有出版。不过据我所知,已经接近完成,不久将排印问世。第三,丛书英文版主编苏珊说,这套书从2005年启动以来,至今二十年,还没有最后完成。比如说,冥王哈德斯,还在未来的规划中。那么英文版还在继续推进,可见完成这套丛书的艰辛,也可见出版社和编者持久不懈的努力。
张文江
长期以来,我关注中华学术的源流演变,尤其是中国先秦思想的源流演变,而作为可以比较的对立面,不得不同时有所关注欧亚大陆另一端——古希腊罗马思想的源流演变。而关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源流演变,又不得不关注处于源头位置的古代世界的诸神和英雄,以及这些内容与古希腊哲学的联系。
巧合的是,今年7月我刚去了希腊,看见了正在修复的宙斯神庙和只剩下六根柱子的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回来后我买了一本《阿波罗》,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是新书,也不知道它是黄瑞成教授组织翻译的丛书中一种。当我在网上下单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黄瑞成教授的邀请。网上买的新书和出版社寄来的整套书,相隔一天收到,我这才发现,原来《阿波罗》就在这套丛书之内。
《阿波罗》
我陆续阅读这套书的时候,巴黎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我没有看开幕式,刚才易洋先生提到,出现了狄奥尼索斯的形象。在闭幕式上,我听到了著名歌唱家和钢琴家合作演出的《阿波罗颂》。奥运会开始和结束,对应酒神和日神,有着浓浓的古希腊元素。这些事几乎同时发生,不能不使人感到有些神奇,也许其中有看不见的联系。
我尝试理解这套丛书的结构和缘起,希望能大致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初步的认知,可以分为两层,首先是丛书的整体结构,其次是某册书的整体结构。讨论的重点是第一层,第二层用简单的几句话带过。
第一层,丛书的整体结构,又分为三点。我特别关注的还有第四点,最后说。一,丛书中文版序,这是丛书英文版主编苏珊•迪西写的,写于2023年1月。二,丛书英文版前言,写于2021年11月。前言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要研究古代世界的诸神和英雄?”可以对应具体某册书的开篇“为什么是xxx?”——xxx是神或英雄的名字,也就是此册的书名,比如说阿波罗,以及雅典娜、普罗米修斯、狄奥尼索斯、阿芙洛狄忒、阿耳忒弥斯等。三,丛书中文版主编黄瑞成教授写的跋,时间是“癸卯(2023年)春末”。
第二层,是某册书的整体结构,也分为三点。以《阿波罗》为例:一,在“为什么是阿波罗?”标题下,是导言“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某位神的书?”。二,“关键主题”,分若干节,从各方面介绍这位神的事迹和特点。《阿波罗》中分六节。三,“阿波罗效应”(afterlives),描述阿波罗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好比中文世界里重要人物的年谱,在此人离世后,还要列出他身后发生的相关事件。古希腊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它们对人类文化还在发生着影响。这种持久的影响力,也可以看成某种不朽的方式。四,“拓展阅读”和“参考文献”,是全书的学术支持。
再回到第一层,首先看丛书英文版的前言。这篇前言,最初写于2005年,2017年修订,2021年再次修订,可见编者的思想也在不断地严密、深化、更新。
开篇的题词,引德摩斯泰尼《书简》中一段话:“正当的做法,对于开启任何严肃谈话和任务的人而言,就是以诸神为起点。”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人严肃言行的认知,最终会上溯到神或者神学。德摩斯泰尼是古希腊的著名演说家,过去被作为励志的榜样:这个人从小口吃,然后他刻苦练习,最后辩才无碍。那么,丛书前言引的这段话,我们怎么作现代的理解呢?
我的理解是,如果你想严肃地理解一个人的想法或行为,应该理解此人的“三观”如何形成,理解导致他形成“三观”的真正认知,或者说,他真正相信的是什么?
丛书前言还引用亚里士多德引述泰勒斯的话,这个世界“充满了诸神”(《论灵魂》411a8)。一般认为,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是哲学家的“始祖”,而亚里士多德是“三大哲”(其余两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中的最后一位。亚里士多德引述泰勒斯,正处于古希腊哲学的首尾。
至于这里的“诸神”是什么?现在应该已不用迷信了吧,大体可以看成当时的人,对世界和人性认知的显化。“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意思是爱智慧。由于神才有智慧,那么也可以认为,爱智慧就是爱神。至于反命题是否成立,爱神是不是等于爱智慧?这个不一定,还要经过思辨的严格检验。此所以在古希腊神话之后,依然不可缺少古希腊哲学。
再回到丛书中文版序。也许是感受到了中文世界读者的热情和友好,丛书编者更加放飞自我。开篇的题词是:“去梦想不可能的梦想……”这句题词没有注明出处,应该来自编者的自撰。序言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提出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什么是神?”文章引用了西摩尼德斯的回应。他最初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可思考得越久,越觉得难以回答。根据黄瑞成教授的跋,这里的典据来自西塞罗《论神性》。
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话方式,“什么是……”,这个问法本身是哲学的。这应该是人类最要紧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西蒙尼德斯的表达,使人想起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什么是时间,人家不问我,我好像觉得自己是明白的,但是一旦准备回答,就越想越糊涂了。
在西塞罗撰写的对话里,有人提出,思考这个问题的最后结论是“绝望”。如果回到中华文明的角度,我觉得“绝望”可能带有情绪性,比较中性的表达,也许应该是无解吧。无解并非没有希望,它可能酝酿着某种解法,甚至可能本身就是解法。
关于“什么是神”?丛书中文版序编者的处理是:“丛书采取的视角不是作为宽泛概念的‘神’或‘神性’,而是专注于作为个体的神圣形象。”也就是说,把形而上的问题转移为形而下,把先验的问题转移为经验的。解释诸神的神性,不能从抽象讨论而来,而是呈现出神具有的千姿百态的形象——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既然思辨这条路走不通,就把这些神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他们做过什么写出来。这样形成一个由著作构成的“万神殿”,也就是这套丛书的目标。
这套书是西文编者对“什么是神”的回应之一,我愿意尝试补充回应之二,就是本书的中文版题词:“去梦想不可能的梦想……”(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苏珊•迪西女士这句话,原意指丛书的编撰。2000年,有位编辑做了一个梦,梦见正在看一套丛书,每本书以某位“奥林波斯”神为主题。梦醒之后,她到处去找,发现世界上并没有这样一套书,于是就发心由自己做出来,这其实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里我还想做一个引申:因为现代社会已缺乏这种想象,所以“去梦想不可能的梦想”,带有勉励现代人的意思。然而,假设回到古典世界,这样的勉励也许是可以不要的。在那个时代中,仿佛人神同在,人们“梦想不可能的梦想”,期待自己所没有的力量,形成了与阿波罗、宙斯、赫耳墨斯等相应的故事和神话,而故事和神话正是那个时代人生命的养料,是当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苏珊•迪西著《雅典娜》
对这个问题,又可以有三个解释。
第一,古希腊神话的形成和塑造,伴随着人类最初对天地万物和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所有神的事情,都是人的事情的投射;而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德斯的分立,不能不包含对时空的认知。我们现在看到的故事,一开始没那么成形,它们是由不同来源的成分拼接起来的。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经历过多次改编,有过不同的形式,最后才汇聚成相对稳定的形象,形成纷繁复杂的关系网络,如此才展现出一个瑰丽的古希腊神话世界。
第二,从探求人类最高可能性而言,古希腊神话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梦想不可能的梦想”结果,实质上探求的是人类最高的可能性。它和古希腊哲学有共同的指向,所以希腊神话和古希腊哲学有内在的联系。甚至延伸到今天,与现代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探求人类身体的极限,也指向同一方向。因此,古希腊诸神和英雄形成关联古今的整体,本身来自远古前人的想象,也永远激发后人的创造力。
第三,这个包含彼此对立的万花筒般的整体,可以作为象的组合,用于模拟人类思想的形成。其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有很多说不圆的缝隙,如果用单一逻辑来推演,往往会碰到障碍。大家知道,有这样一句歌词:“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正因为说不圆,不得不引导后人作出更深邃的推演。我们看到的这套丛书,是现在的人所推演的成果,但依然补不满所有的缝隙,留下后来者进一步创造的余地。
这使我想起年轻时读过的一本书,斯威布的《希腊神话和传说》。我们那时候一知半解的古希腊神话,大体都是从这本书而来。还记得1978年5月,恢复高考后不久,不少书开始解禁,买新书的人排着很长很长的队,从淮海中路新华书店的门口排起,拐弯到思南路,再拐弯到南昌路,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当时买的书,印象中就有斯威布的《希腊神话和传说》。买书的地方离我的家不远,离我们今天讲座的地方也不远。
再说第一层第三点,黄瑞成教授的跋“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黄瑞成教授回应“什么是神”,他举了两方面例证,一方面来自西方,另一方面来自中国,这背后有着文明互鉴的视角。“文明互鉴”这个词,这些年才开始流行,过去通常是称为“比较”的。但是,既然称为“互鉴”,依然引入了新思路,你照亮我、我照亮你,通过对方产生更深的认知。
最后讲第四点,是一个小花絮。丛书扉页背面,列出“项目支持”,每本书都有两项。其中六本都有“重庆大学‘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水平提升计划’”,而另一项资助,在2023年11月和2023年12月之间有变化:前者是“古典辞书编撰与古典语文学研究”,后者是“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重大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古典语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这些扉页背面的文字,静静的并不起眼。可是我们深入地看,这说明本科、研究生的教学都开始引入了古典学或古典语文学,包括对古希腊神话在内的关注,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课程体系。尽管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种种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改变,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这套书如果能够列为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参考书目,我相信出版社面临的压力也会减轻一些。
倪受彬:我的专业是法学,具体方向是民商法。民商法的源头是罗马法,但古罗马文化是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法律与神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处理的是人间的矛盾冲突,包括刑法、财产法等等。但是法学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就是法治及其正当性的源头,这个命题就有一定的形而上的意味。同样在我们法律哲学与诉讼理论中有一个自由心证制度。正如刚才张老师非常高明地点出万物皆有裂痕,在审判实践中,所有的事实都不完备,所有的证据都没办法恢复绝对真相,法官必须地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但他必须要裁断是非,必须要给出结论;所以法律上也就有了一个弥补缝隙的制度安排,就是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取舍、推论,通过法律的解释技巧来解决不完备,这就是“自由心证”,它实际上是一种直觉。我和很多法官接触,他们说当案子拿到手上的时候,“我的直觉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就是“明明可知,无可推诿”(《圣经》: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是借着所造之物就可晓得,叫人无可推诿),换言之,就是基于合乎理性原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情势下,作为一个裁判者,他是人,他具有对“明明可知”的东西的感知力。又比如国外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是重大的恶性杀人事件、重大案件审理才有的,而把人的生杀予夺的大事情,交给一个没有任何法律知识构成、没有法学训练的陪审团,看起来似乎是很危险的;但陪审团制度的设置,恰恰是对人性与神性共通的认可。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很有意思,它门楣浮雕正中的三位圣哲,从左到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梭伦;代表宗教的摩西在正中间,这或许就是他们对“法治及其正当性的源头”的一个回应;代表法律的梭伦在右边,梭伦就是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最著名的立法者,他就处身在张老师所说的那个人神同在的古典世界,古希腊的诸神与英雄,势必是梭伦开展他所有改革活动、政治活动甚至立法活动的基本文化和生活的背景。
代表教育的孔子在左边,孔子出现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门楣,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一个是“人人生而平等”,推而远之,文化也应该是平等的;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文明互鉴”。但许多时候这两个层面是合二为一的,或者说一体两面。
倪受彬
大家都知道《世界人权宣言》,它是联合国的基本法之一。可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人权宣言》里的中国智慧、孔子思想。194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时候,中国学者张彭春(1892-1957)就说,儒家“仁”的这个概念,应该与“理性”这个概念一样,共同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质。他把这个“仁”字翻译成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和对于别人处境的感同身受。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就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这里的“良心”这个词英文是conscience,就是“仁”这个概念的英文表达。“仁”的概念的加入,以及“仁”的概念本身,既弥补中西文化的缝隙,又是弥补人间情理相悖的缝隙的一种方式,其中既有人的平等、文化的平等的含义,也无疑是“文明互鉴”的绝佳说明。
我在上海社科院读研究生期间,黄瑞成教授和我一个宿舍的,我们一起住了三年。我学的是民商法,就是世间法,他是搞神法的,这是世间法和神法在我们两个之间的一点渊源关系。当时我读到的几种书,至今印象深刻,有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和《法律与革命》,还有《美国大法官的法理及信仰》,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大家知道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九个法官,他们庭审的时候戴着假发,他为什么戴个假发,实际上是对神的一种扮演,这其实也是他们对法治及其正当性源头问题的一个回应。因为大法官的那些判例,都是对整个世纪政治治理有重大影响的案子,包括堕胎案、女性选举权等等,很多实际上都涉及到哲学问题。《美国大法官的法理及信仰》就写大法官的判词中他们对神的认知。美国的《独立宣言》,包括它宪法的序言,都有“人人生而平等”,这些都源自他们的基督教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我看了《美国大法官的法理及信仰》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所有的判决,其中有一个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就是在1896年的时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路易斯安那州议会“在火车乘客中实行白人和黑人隔离”的立法不违宪,事实上就在美国确认了“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原则;到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种族隔离的法律剥夺了黑人学童的入学权利而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这样,隔离但平等的法律原则被推翻。这里也体现出西方“人人生而平等”的实现,本身有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现在美国甚至西方世界依然面临有色人种问题,比如黑人白人的关系问题,它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命题。所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始终贯穿着其基督教信仰源头的问题。
就中国法官而言,他在判决的时候,很难说他有信仰(宗教)的源头,特别是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我们称之为“《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把儒家经典法律化。但这一套法则,就如张老师所说,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他回避形而上的问题。因此,中国法官现在裁决时,面对同样存在的“缝隙”,他可能采取诸如“《春秋》决狱”一类的传统法律原则进行“填补”,其中神性的东西明显比较弱,就是作为法治正当性源头的神性信仰可能被阻断了,或者被界定成了“心”。借用黄瑞成教授跋的话,“什么是神”,杨雄的回答,就是“心”,它“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谊礼”。杨雄或者中国的这种回答和西方的史诗或叙事之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或许在西周以前,可能还有很多可追溯到神的正当性源头,但是随着我们中国的政治演变,特别是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后,使得我们丧失了这种神性的信仰源头,或者因为对神性信仰源头解释力的丧失,使得我们就停滞在这儿。所以我们能不能通过文明的互鉴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启发!
易洋:有一个问题请教朱老师:“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中文出版,它在国内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古代世界的神以及它的起源、流变和突出特点;朱老师作为其中《狄奥尼索斯》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也必定有很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请您就此跟大家作一分享。
《狄奥尼索斯》
朱生坚:刚才几位反复提到,古希腊的诸神和英雄仍然生活在我们的时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前不久的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其实还有一个更接近于我们当下这个时刻的例子,就是8月20日正式发布的那款非常火爆的游戏——《黑神话·悟空》。这也可以说是又一次证明了,古代神话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延续着,而且经过了新的创造、被赋予新的生命。在今天的活动之前,我特意问了问我儿子,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在神话的基础上改编的游戏。他说就在《黑神话·悟空》所在的Steam平台,还有一款《哈迪斯》游戏,而《哈迪斯》里面的人物设置和情节,也不是完全按照希腊神话中冥王哈德斯的内容来设置,而是增加了许多游戏设计者的创造。也就是说,整个古代世界的诸神和英雄,都还在世界各地以电影、游戏等等各种形式被继续创造的过程当中。刚才张老师说的,诸神就是人性的一个投射,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人性的不断提高和丰富,也跟随着人对人性的认识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或者得到更加丰富的表现。
在我们今天看来,古代世界的诸神和英雄好像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些诸神和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出现、成形之前,一定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经过了非常漫长的创造;甚至很有可能是在还没有文字的时代里,我们人类的祖先对宇宙、自然和人性的思考,然后逐渐积淀、衍生、组合成为一个个神话。
这个漫长的创造神话的过程还处在人类社会早期,那时候,不要说像倪老师在今天所从事的法律制度,就算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最基本的行为规则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那些诸神和英雄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生龙活虎的,甚至很不守规矩,简直就是为所欲为。这好像已经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对他们的一个刻板印象或者一个固定印象。但是,我在这里特别想要说的是,我们大概都听说过的一句话,非常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也不对抗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自然界、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另外一个必然性,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像古希腊悲剧里头的那种“命运”,天命的必然性,最高的正义的必然性。就是说,尽管这些古希腊诸神看上去好像是无法无天的、可以乱来的,但是他们仍然还是不会去挑战这两个必然性。
朱生坚
那么,古希腊诸神和英雄这样的一个整体状况,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就是一个非常令人神往的状态,既可以有人性的充分释放,又有一个更高的限制和约束。但是为什么到了古罗马之后,古希腊的诸神和英雄的光芒突然就暗淡下去呢?——当然,肯定有一些学者,包括黄瑞成老师,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它们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从总体上来说,后来,在古罗马之后,整个情形是从多神教变成了一神教,也就是基督教。而且,这也跟刚才倪老师的说法相对应,因为古罗马帝国已经建立起了它的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然后人世间的这些法律、道德、规则的谱系变得会越来越严格,所以像古希腊诸神和英雄所在的那样一个显然更加自由自在的世界就消失了。
后来,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就有了一场文艺复兴。复兴什么?就是复兴古希腊的文化,就是要从中世纪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或者说一个太有秩序的世界,恢复到一个能够释放人的生命力的状态。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把文艺复兴以来的追求推进到了一个思想上的新高度。德国古典哲学包括康德、黑格尔,以及黑格尔的同学荷尔德林在内的所有哲学家、诗人,他们都特别崇尚、甚至可以说迷恋古希腊文化,他们倾向于认为,就像后来的海德格尔公开宣称,德意志文化就是古希腊文化的最正宗的传承。通常认为,德意志精神,或者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他们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或者个体性。同时,康德、黑格尔他们也强调要为自己立法,也就是说,我要遵守我自己为自己所立的法。当然,还可以补充一点,黑格尔也特别强调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结合。只不过,在德国古典哲学这里,至少作为它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神性还是凌驾于人性之上,但是他们这样崇尚、颂扬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人性当中的最好的部分可以无限接近于神性,或者说,可以把神性看作人性的理想。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给我们留下的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
现在我们倡导文明互鉴,而文明互鉴的目的是要达到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我们同样可以把古希腊诸神和英雄看作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同样可以把德国古典哲学对于人性、对于人的主体性个体性的崇尚,看作我们的思想遗产。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今天我们有很多人都处在一种非常“卷”的生存状况之中。前两天碰到一个八〇后的小师妹,她说,你们六〇后、七〇后成长起来的年代,也就是1980、1990年代,那是一个不断突破、改变规则的时代;而我们八〇后、九〇后成长的年代,就变成了一个各种法律、规章、制度都已经建立健全起来,要求我们守规矩的时代。好像就在他们这样八〇后、九〇后的一些年轻人的心目中,现在这个世界就是所有规矩都已经全部定好了,你只能按照这个方式来做,你只能按照这个方式“卷”起来。所以,我想,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很有必要回到古希腊的诸神和英雄那里,从他们身上来汲取一些力量,由此,进而发挥出我们自己的人性之中可能具有的力量;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也有必要为自己立法,以一种自立、自律的态度,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活状态。
黄瑞成:我想在座的朋友们,都读过张文江先生的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读他的解读的趣味和收获,甚至要远大于读他所解读的经典本身。今天张老师前面的分享,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超越!张老师对中文版序、英文原版丛书前言以及我那不值一提的跋的回应,还有对丛书内容的整体分析,特别是对丛书两个层次的结构性分析,实际上都超越了所涉文本本身。张老师《〈管锥编〉读解》第一条,就是“论易之三名”,里面说,解释就是“摊平”(“笺释者,把事物摊成平面是也”)。我们能够从上面张老师的分享中听得出来,恰恰是这样的解释,提升了我们的认识和眼界。张老师前面的解读,超越了文本,提升我们了对这套书的认知。
有人说这套丛书会是一套畅销书,但我也要说,这套丛书内容还是有门槛的。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其实也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让读到它的人在精神上能有所提升。所以我觉得,前面张文江先生的这一番讲解,既提升我们在座者的精神认知,也提升了我们这一套丛书的格局格调。
“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最新出版的一本——《美狄亚》
易洋:对于专业出版,西北大学出版社这些年来一直是两条主线,一个是历史文化,一个是思想学术。我们秉持“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出版遵循,在西学汉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其中包括已经出版的、填补了古典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语音学和音韵学研究著作翻译空白的“古音三书”。仍在不断推出的:迻译当代世界思想学术前沿的“精神译丛”,系统反映海外汉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观念、方法和见解的“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和我们今天这套研究神话原型及其在文明进程中的流变,探讨其对西方世界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的“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以及正在编译的、汇集百年来国际三代维特根斯坦研究群体学术成就的“维特根斯坦译丛”。
目前“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出版了六种,第一辑还差两种,第二辑有九种,总共是十七种;接下来我们要加紧工作,等到十七种出齐的时候,我们力争再到上海来与大家见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