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千年前的古希腊罗马哲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尽管人类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但幸福感却停滞不前。
仅仅有物质上的富足,似乎并不能令我们长久地感到幸福。盲目追求金钱、名誉和欢愉,更是会让人陷入痛苦而无法自拔。
那么,真正的幸福究竟该如何实现?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由古至今从未改变。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一命题。
这个至今仍在困扰着人们的问题,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有价值的答案。
01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公元前4 世纪末,希腊化帝国取代了希腊城邦。帝国在地理和人口上都很庞大,帝国内各民族在文化、宗教和语言上差异很大,权力集中的倾向日益明显。这意味着个人的参政空间被削弱,“政治上越来越无能为力”(希尔贝克语)的人们便转而发掘个人领域,追求个人幸福。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不再是怎样才能构建完美城邦,而是人在苦难的世界里如何才能拥有幸福。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伊壁鸠鲁认为,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他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前者是动态的快乐,是欲望的满足,如娱乐和纵欲;后者是静态的快乐,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静态的快乐高于动态的快乐,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感受到的动态快乐总是或强或弱,只有在静态快乐中人们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之中。”
静态的快乐包括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时心灵无法宁静;反之,心灵受到干扰时身体健康也会受损。伊壁鸠鲁更倾向心灵的快乐,认为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由此可见,伊壁鸠鲁所说的追求快乐,实则为规避痛苦。他定义的幸福快乐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里排除了“财富”。他认为,如果我们只有钱而没有朋友、自由、哲学(思想),以及经过剖析的生活,就决不可能真正拥有快乐。而如果我们有了这些,只缺财富,就绝不会不快乐了。
伊壁鸠鲁把“友谊”排在快乐清单的首位。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任何财富所不能及的。他认为,良朋相伴是最主要的、最高的快乐,朋友不仅能相互帮助,而且能带来终生快乐。“除非有人看见我们存在,否则我们是不存在的;有人能听到我们的话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经常有朋友围绕身旁,我们才能确认自我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伊壁鸠鲁为人亲切、温和,他的花园里住着许多朋友,包括梅特多鲁斯和他的妹妹、数学家波利埃努、埃马尔库斯、雷奥修夫妇,还有一名商人伊多门纽(他不久就和梅特多鲁斯的妹妹结了婚)。这个大花园就像一个美满的大家庭,充满了友爱与温馨。伊壁鸠鲁还建议不要独自进餐,因为和谁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重要得多。没有朋友共餐,生活无异于狮子或野狼。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父母一样,对我们的爱无关我们的外貌和社会地位。
伊壁鸠鲁认为,就像医术治疗身体的疾病一样,哲学治疗的是灵魂的疾病。灵魂的疾病来自虚假的或错误的观念,对症下药就需要用观念来治疗观念。把我们的恐惧写下来,或者说出来,让其实质毕现,那么即便不能根除它,也可以消减它带来的迷茫与错愕。
亚里士多德以前的时代,希腊哲学家们追求知识并非为了实用,知识本身就是追求的目的。而到了伊壁鸠鲁时代,求知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求知的实用性目的很强,就是为了获得幸福。这是希腊哲学的一种蜕变,不再关心终极真理问题,不再关心形而上学问题,退居伦理学一隅。哲学由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的火炬,变成了救死扶伤的医药箱。有人认为这种蜕变是可悲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伊壁鸠鲁的贡献所在,他聚焦于活生生的人和人的幸福,因此完善了西方古典哲学。
02
塞涅卡:
幸福不依赖外在的一切
生活中,你遇到过挫折吗?会偶尔发怒吗?时常感到焦虑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或者部分是肯定的,你就有必要请塞涅卡,这位斯多葛学派的精神疗愈大师来把把脉。他会告诉你如何运用理性消除这些困扰,拥有安宁和自由,体验愉悦。
斯多葛学派延续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幸福主张:幸福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善,它的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健康、是否富裕、是否幸运、是否自由、是生还是死,所有外在的一切都不会影响一个智慧而有德性的人拥有幸福。幸福只与人内在的生活相关。因此,如果想要确保幸福,我们就必须学会尽可能独立于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学会生活于我们能够控制的内在自我之中。
挫折:可以软着陆
挫折,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如发现自己够不到一件玩具,走路摔了一跤。再如何成功、再如何光鲜亮丽的人生背后,也都有不可胜数的挫折做铺垫。挫折的范围很广,从割破手指,考试没考好,痛失所爱,到面对死亡,都是挫折。所有挫折都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对塞涅卡来说,我们可以运用理性来控制我们对挫折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盛怒、自怜、焦虑、怨恨、自以为是等。在他的著作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没有准备、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
塞涅卡认为,哲学的作用是: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坏事都可能发生,要随时做好准备;第二,帮助人们认识到坏事未必那么坏。为什么坏事未必那么坏呢?不同于老子的“福祸转化”辩证法,塞涅卡的理由是:“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这就是哲人的与众不同之处,以整个人生为背景,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塞涅卡教导我们顺应现实,即使我们不能免遭挫折,至少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次生灾害。当我们的愿望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可以尝试软着陆。
焦虑:摆脱它并不难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我们能够决定,有些事是我们无法决定。如果我们一味渴望那些我们不能决定的事,渴望股票天天涨,渴望自己青春永驻,就很可能会遭受挫折和痛苦。即使我们幸运地得到了一些原本无法决定的事物,其过程也会因不确定性而充满焦虑,破坏内心的安宁。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不能控制的事,还可以细分为:完全不能控制和不完全能控制两种,比如考大学这事就属于后者。这样我们就把世上的事分成了三类:我们能控制的、不完全能控制的、完全不能控制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的建议如下。
建议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我们完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因为这可以确保我们的努力有成效。完全可以控制的事情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把目标设定为早睡早起,或坚持锻炼,或连升三级,或赚一个亿,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另外,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也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比如,是追求财富,还是看重名誉;是向往安宁,还是得过且过,都由自己说了算。马可·奥勒留认为,通过正确地构建价值观,可以避免许多苦难、悲伤和焦虑,进而获得安宁。
建议二,对那些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如果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显然是愚蠢的,因为对结果不会起任何作用。比如太阳明天是否会升起?别人心里怎么想?这些问题就不要考虑了。
建议三,对我们不完全能控制的事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控制一部分,但不完全能控制的事情,我们应该正确地设定目标。
比如我想考大学,虽然我不确信自己一定能考上,但可以通过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由于我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包括为自己设定目标,因此明智的做法是,目标不是“一定要考上”,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考上”。这样一来,即使没考上,内心的安宁也不会被打破。如果将目标设定为“一定要考上”,这并不会增加考上的几率,相反可能会压力过大,不利于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目标,最好的做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减少失败带来的痛苦。
再比如,我深爱的人是否会离弃我,这也是一个我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与其把目标设定为不让爱人离开,不如设定为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值得被爱。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言:“好好地运用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斯多葛学派奉劝人们只专注于能够掌控的事情,也就是人的心灵。这与大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希腊化时代的人们正逐步从共同体走向个体。人的心灵被理解为某种内向的东西,与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相分离。每个人都要独立于社会和环境而修养自身。
财富:享受它,随时准备失去它
“对碰到的一切事情,你都应该坦然接受,就好像它是你本来希望发生的那样。因为,如果你知道万物都是根据上帝的意志而发生的话,你就会渴望它的发生。”塞涅卡这话说得通透,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一切事情”也包括一切痛苦,如损失财富、失去亲人、面对死亡,这样的痛苦该如何坦然接受呢?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人应该享受生活,包括友谊和财富,只要不紧紧抓住它们不放就行。塞涅卡和其他斯多葛主义哲学家一样,并不提倡过贫穷的日子,他提倡的是不要害怕和鄙视贫穷。财富,在塞涅卡看来并不是罪恶,而是一种好东西,但并非必不可少。作为一个人,应该既能享福,也能受苦,既努力当富人,又不怕当穷人。真正有智慧的富人,遇到突如其来的贫穷,会泰然离开他们的豪宅和佣人,既不会愤怒,也不会绝望。找一所简陋的房子,吃几天粗茶淡饭,你会明白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并不靠财富,不靠外在的一切,它们对于生活并非像想象的那么重要。塞涅卡自身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有自己的别墅和农场,但突然遭遇仕途挫折,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岛八年,失去财富,失去权力,失去地位。他的哲学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把它体现在行动上,以平静的心态,怡然自得地听着蛮语,喝着清汤,健康悠然地度过了八年。他给母亲写信说,他并不抱怨命运女神,命运女神只是把曾经给他的东西拿走了,那本来就不是他的。
塞涅卡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拓展,他认为命运所赐不仅有财富,还有朋友、家庭、爱人,甚至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对于智者来说,万物皆身外之物,无所谓得失。失去了既有的东西自然不开心,但不会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智者不会因有所缺失而烦恼,但还是渴望富足与丰盈。
今
日
荐
读
目录
序:为“林版”哲学史写几句话
前言
泰勒斯:江湖上只留下你的传说
赫拉克利特:不爱江山,不爱美人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世界
毕达哥拉斯:数的世界很迷幻
高尔吉亚:智者派的成与败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西方也有圣人
柏拉图:回归灵魂家园的渴望
亚里士多德:脱离城邦者,非神即兽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塞涅卡:幸福不依赖外在的一切
第欧根尼:哲学江湖上的丐帮帮主
西塞罗:自然法的理性之光
马可·奥勒留:沉思的力量
皮浪:怀疑也是智慧
普罗提诺: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位
希波克拉底:医者誓言,一诺千年
修昔底德:关于战争,历史有话要说
希帕蒂亚:坠落人间的智慧女神
奥古斯丁:理性与信仰
托马斯·阿奎那:通过理性认识上帝
奥卡姆的威廉:挥舞着一把剃刀的人
马丁·路德:人心直面上帝
马基雅维利与《君主论》
霍布斯与《利维坦》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斯宾诺莎的镜片
莱布尼茨:最好的世界
约翰·洛克:知识道路上的清扫工
贝克莱:假如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
大卫·休谟:经验论终结者
主要参考文献
原标题:《两千年前的古希腊罗马哲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