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农民日报:县中真的“塌陷”了吗?
区别于“精英教育”的选拔功能,“兜底教育”更强调全体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意味着,县中面对的是更加多样的教育对象,相应也就承载着更加多元的教育功能,片面以所谓“尖子生”数量、本科录取率等指标衡量一所县中的好与坏并不科学。
近日,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湖南常德召开。县域中学教育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有媒体调研称,在广东、陕西、安徽等省,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中,至少有一半都被所在的市、省会城市中学挖走,中考前20名留在本县读高中的人数几乎为零。
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县中塌陷”:一边是“尖子生”大量流向城市重点中学,生源结构被破坏;另一边是逐年下降的本科录取率和“清北率”,曾经依靠苦读缔造的“高考神话”越来越难以复制。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县中到底怎么了?
县域是城乡的纽带,县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中1.54万所,在校生2803.63万人。其中县中0.72万所、在校生1468.4万人,县中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普通高中总数的一半以上;县中的一本上线率普遍较低,除了一些重点学校,多数县中的一本上线率不到5%,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二本、三本学校或者职业教育院校。无论是从生源规模结构还是毕业出路来看,县中教育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底色,承担着兜底基础教育的重要角色。
明确了县中“兜底基础教育”的这一定位,再来回看所谓“县中塌陷”的观点,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区别于“精英教育”的选拔功能,“兜底教育”更强调全体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意味着,县中面对的是更加多样的教育对象,相应也就承载着更加多元的教育功能,片面以所谓“尖子生”数量、本科录取率等指标衡量一所县中的好与坏并不科学。县中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加普及、更加优质均衡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就是强调办好县中对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面对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县域中学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兜好基础教育这个底。
首先,要打破以升学为导向的单一评价体系,为孩子留下成长空间和更多可能的赛道。在县中的课堂里,高考作为无可置疑的重要指向标决定着授课内容,成绩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一些“跟不上”“学不好”的孩子往往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从而对上学彻底失去兴趣。加之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以“升学率”“本科率”等量化指标作为考核标准,衡量不同学校的资金投入水平,“拿考试成绩说话”几乎成为学校争取资金支持的唯一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选择越来越多,学生的出路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与其用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和生硬僵化的教学手段“拼成绩”,不如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好职业教育分流,拓宽每一个学生的成才之路。
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音体美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维度。对于不少县域学生来说,艺体教育不仅是一条考试之外的出路,更是一种人格的滋养、文化的传承。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有中学通过组建合唱团,帮助学生学习合唱和民乐,不少人因此在艺考中脱颖而出,“唱歌改变命运”成为当地一些孩子的人生写照。与此同时,通过一次次的演出和文化交流,加上老师的引导,有些孩子对于本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明显。在“全国武术之乡”湖南东安县,东安武术已经成为各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学校从当地聘请有威望的武术教师,武术、腰鼓、舞龙、舞狮等特色活动在校园广泛开展。一些学生家长发现孩子不仅胆子变大了,在爱说、爱唱、爱跳,展现阳光形象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最后,要因材施教重视情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本身。基础教育的核心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在中学阶段,分数固然重要,但对于这些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来说,情感教育更不能缺位。对于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不在少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补充,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关键,如果只是定位于“应对考试”,那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必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看到,有孩子出现学习跟不上的情况,学校老师便会在日常教学之余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尽力而为,但不要过于在乎结果。能让学生形成“一件事情既然要做,就把它做好”的人生态度,比考多少成绩更加重要,已经成为这所县中老师的共识。
当然,给予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未来,单靠一所县中自己的力量显然很难。对于教育部门来说,“指挥棒”做得轻巧一些,也许对解决问题更有帮助:少一些升学率的硬核指标,多一些素质教育投入,给县中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给老师一个留下来的理由,让县中放下“担子”,让教育回归“人”。
好的教育应该是包容多元的。与拿到一个好成绩相比,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都应该被排到前序,毕竟在人生道路上,还有很多种“考试”,比学校里的可复杂多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